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人工耳蝸之前,這幾個問題你都知道了嗎?

很多家長經常會問到這樣幾個問題 :

1, 人工耳蝸怎麼工作?

2, 為什麼耳蝸後有人聽覺康復的快, 有人慢?

3, 人工耳蝸跟助聽器比, 聽到的聲音到底哪個更自然?

4, 人工耳蝸的聲音跟我們聽到的自然音到底有多大差別?

那麼, 我先來回答下第一個問題: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

其實,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聽覺產生的原理:聲音在空氣/顱骨的機械振動, 通過耳朵重重結構(不多說了)到達耳蝸內部的聽毛細胞, 聽毛細胞的震動把機械能轉換為生物電信號, 經由聽神經傳輸到大腦聽覺中樞, 聽覺中樞接收到這種電信號後,

再轉換成大腦其他部位可以理解的資訊信號。 這就是聽了……

這個過程中聽毛細胞把機械振動轉換為電信號的過程, 稱作“編碼”, 聽神經傳輸的電信號其實就是傳輸的“碼”, 而聽覺中樞接收到電信號, 再進行“解碼”, 後面再怎麼用我們就不管了, 反正這就是聽覺形成的過程。

對人工耳蝸的使用者來講, 只不過是天然的編碼器——聽毛細胞壞掉了, 換了個人工的編碼器(人工耳蝸)而已, 其他原理不變。

為什麼有人聽覺康復快?有人慢呢?

對於有聽覺基礎的人來講, 這個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對於他們來講是很熟悉的了, 但是突然原來的編碼器壞掉了, 換了個新的, 新的編碼器, 編出來的碼, 解碼器用原有的解碼原理, 解不出來了, 那就聽不懂了……

但大腦很聰明, 可以通過其他管道獲得資訊, 得知新來的編碼是什麼意思, 然後解碼器通過從其他管道獲得的資訊, 學習, 掌握, 習慣了這套新的編碼規則, 解碼器又可以解譯新的編碼器的密碼啦, 聽覺通路又通啦。

那麼有人快, 有人慢, 就是這個學習過程有的快有的慢。

影響康復速度的因素很多, 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耳蝸公司的大咖們為了用戶著想, 已經在把人工耳蝸的編碼策略儘量做得接近人腦的自然編碼, 對於一些聽力損失輕, 損失時間短, 有良好聽覺基礎的人來說, 可以較快的(甚至是開機就可以)相容新的編碼策略。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 哪個聲音更自然?

誰更自然的問題, 好多家長都提過, 那麼我反問一下:對於一個從來沒有聽覺經驗的孩子來講, 在人工耳蝸開機後, 第一次獲得的聽覺經驗, 是不是自然的呢?答案是:當然了, 他的這個經驗跟誰比啊?沒有參照物, 那就是最自然的。

這裡要區分一下:1, 對於沒有聽覺經驗的先聽性聽障兒童來講, 康復就是學習和建立編碼規則, 這個過程與健聽兒童並無太大不同, 只是稍微晚一點而已;2, 對於有聽覺經驗的人來講, 適應人工耳蝸的康復過程, 實際上是用新的編碼規則替代掉舊的規則。

人工耳蝸開機後, 我們做好康復, 當新規則走通了,

它就是耳蝸使用者的聽覺通路了, 那它就是最自然的了, 如果你再回去用舊規則, 對不起, 解碼器不認識了。

人工耳蝸的聲音跟常人聽到的究竟有沒有差別?

這個問題也很普遍。 那麼我還是要反問:你跟我的聽覺有多大差別呢?

每個人的耳蝸結構都是獨特的, 大小, 長短, 感音神經細胞的數量, 活動性, 都不可能完全一樣, 那麼每個人在聽到聲音後的編碼, 就都是不同的, 獨一無二的。

你跟我聽到的相同一首歌, 編出來的碼就是不一樣的, 所以會有一些歌曲, 你覺得是天籟, 我覺得是垃圾……那麼具體到耳蝸用戶身上也一樣, 所有的編碼都是有差異的, 這種差別可能很大, 也可能很小, 但是對於個體(每一個人來講), 這種差異就變得沒意義。

這種差異就變得沒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