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又是一年徒步季,帳篷到底怎麼選很重要!

衣食住行同樣是戶外的基本要素

熱鬧的徒步季

山野間須擁有一處遮風避雨的棲息之所

讓我們免除風雨之苦、避免蛇蟲鼠蟻之擾

一頂靠譜的帳篷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作為戶外裝備中的耐用消費品, 一般短期內是不會重複購買或者更換的, 所以, 怎麼才算靠譜?這些都是基本素質。

如同商務場合西裝是首選, 海灘度假泳裝是必備一樣, 使用環境決定裝備類型。 在選擇帳篷之前先確定自己是在城郊進行休閒活動還是到不可預知的自然環境中徒步或登山, 如果是輕鬆愉快的休閒出行, 基本上不會面臨極端的惡劣天氣, 因此對帳篷的性能要求不必太高, 只要空間舒適, 有基本的防風防雨功能即可;如果正兒八經地去徒步登山, 則會面對風霜雨雪等各種惡劣天氣的侵襲, 而且常常在行程結束前無法進行物資補給和保養, 因此一頂重量適中、耐用性高、結構可靠的帳篷就顯得尤為重要。

內部空間寬敞、收納簡單, 對於休閒出行, 這是很重要的前提

接著, 分析自己所處地域的環境特點, 身處潮濕悶熱的亞熱帶地區, 帳篷的透氣性通風性防水性就應放在選擇標準的前幾位, 這樣看來,

雙層的三季帳就成為了應對首選。 而在高海拔區域的徒步與登山, 帳篷的抗風抗雪性能以及耐用性就應當放在首位了, 輕量、防水等性能其次, 四季帳篷就成了這種線路的首選。 在需求沒有明確之前, 一些必要的知識儲備顯得尤為必要。 畢竟用法拉利和瑪莎拉蒂開上川藏線這種既土豪又有貓膩的事兒絕不是咱們普通人能幹出來的。

高海拔區域以抗風雪性能以及耐用性為主要指標

曾經一位朋友身處重慶, 平時的戶外線路就以周邊週末徒步為主, 卻“力排眾議”堅持買了一頂MSR的FURY, 只因為它看上去很酷。 結果可想而知, 這樣一個四季帳用在這種地方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姑且不說炎熱的夏季睡在這個帳內就跟蒸桑拿一樣, 就是到了稍微溫暖一點的季節如春末夏初或者是初秋, 待在裡面都會倍感悶熱, 更何況這款帳篷有著沉重的身軀, 每次出門都看見他背得氣喘吁吁。 最後這款花了大價錢買來的帳篷只有束之高閣。 是MSR的帳篷不好嗎?當然不是。 就好比1000蓬的羽絨服再酷也不能在三伏天穿著吧?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 如果你的戶外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去的地方在自然環境上沒有太大差異, 那麼一頂帳篷足矣。 如果你所參加的活動, 去到的地方差別太大, 還是根據不同線路來選擇不同的帳篷比較好。

這些部分決定差異

帳杆

布料

工藝水準

結構設計

空間

重量

簡單粗暴地說,任何物品都能用“一萬與50萬的汽車差異”得到同理論證,不管是什麼樣的帳篷,基 本 組 成 部分無外乎是由帳杆、篷布、地釘、風繩等(以上配件的必要性根據不同類型帳篷有所區別),那麼差異化體現在哪?

帳杆

鋁制帳杆目前已經成為市場主流,雖然同為鋁材,品質卻有高下之分,有些鋁制帳杆粗糙得要命,用肉眼就能看到介面處尖利不平、有毛刺、帳杆表面坑窪,這樣的帳杆很容易使內帳勾絲甚至是將外帳戳破。而材質不勻的鋁杆會導致帳杆不同部位強度不同,在惡劣天氣,折斷幾率成倍增加。

優質帳杆如世界上大部分一線和頂級帳篷品牌所採用的DAC帳杆,這家韓國帳杆供應商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其7001 FEATHER LITE系列帳杆有著很強的技術能力,奠定了未來高端帳篷系列的霸主地位,他們在最近兩年研發的NFL和PL款更是讓人刮目相看,輕且堅韌,在有效減輕重量的同時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強度,與普通帳杆相比,在同樣的自然環境下耐用性和可靠性要高出不少。另外,韓國的YUNAN帳杆品質也很穩定,雖然整體不及DAC,但也被目前市面上很多高品質帳篷採用。

布料

習慣於用D值來進行衡量,D是DENIER(旦尼爾)的縮寫,是化學纖維的一種細度表達方法,特指9000米長的絲在公定回潮率時的重量克數,也稱為旦數。D值越大,表示紗線越粗,比如30D面料就比20D面料紗線更粗。但是現在很多戶外愛好者對D值存在理解誤區,他們誤以為D值越低就代表品質越好(我接觸到的不少戶外愛好者就覺得15D面料比30D面料更好),事實上D本身只能算做是一種計量單位,不代表面料本身的好壞,就像物體的密度一樣,我們能夠說密度為3g/cm³的物質就比7.9g/cm³的物質品質好嗎?

另外,即使同樣D值的不同面料可能也存在很大的品質差異,比如頂級帳篷品牌HILLEBERG的面料,抗撕裂性能可以達到40磅,而很多普通帳篷同等D值面料的抗撕裂性能僅僅只有3~5磅。抗撕裂性能直接影響到帳篷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在惡劣天氣下,抗撕裂性能差的面料,可能會因為強度不夠導致風繩、地丁等受力較大的位置開裂,從而導致帳篷破損。

關於面料還有一種指標—經緯密度T,如170T、180T、190T、200T、210T、220T等,表示在一平方英寸(約6.45平方釐米)範圍內經向條數和緯向條數的總和,T前面的數位越大密度越高。D和T是兩個不同的指標,一個是單位長度織料的重量,一個是面料的細密程度,布料準確的參數應該是:XXDXXXT ,比如15D420T尼龍,這才是完整的表述。個別帳篷品牌用D和T來區分面料的厚薄是不科學的,應該是在同樣的指標下進行比較,比如15D、30D或者是210T、420T。

工藝水準

帳篷的工藝包括了裁剪、壓膠、縫線等多種工序。以裁剪為例,版型好的帳篷搭建後看上去會很飽滿,這不僅是顏值問題,飽滿的帳篷,可以有效避免內外帳之間粘連導致的外帳內面凝露浸濕內帳,還可以避免或者減少帳篷在不飽滿狀況下,冗餘面料在風中嘩嘩作響影響睡眠。以壓膠為例,工藝精湛的壓膠會很整齊覆蓋線縫,否則呢?雨水雪水會通過壓膠沒有覆蓋到的線縫部位滲進帳篷,如果工藝不精細,還可能發生壓膠條出現氣泡、空洞等現象,會導致壓膠條壽命縮短從而影響帳篷的防水功能。

再以縫線為例,精細的做工能夠將面料銜接部位緊密而精確地連接在一起,線縫若是走偏,就會使得不同的面料銜接部位的受力不均而在大風積雪等情況下開裂。所以就算一個品牌用到了很好的材質和結構設計,也必須要由精細的加工水準來確保帳篷的性能最大化發揮出來。

結構設計

非常重要卻容易被忽視。擺設型的帳篷結構設計明顯不合理,存在包括迎風角度過大、穩定性差、頂部易積水積雪、通風性差等多方面的問題,更不用說設計不人性化,便捷程度欠缺等其他因素了。一款具有優秀設計項目的帳篷應該具有穩定的結構,能夠符合使用者的生活習慣,最好還能盡可能多地適用於各種場合。

以國內自主品牌自由之魂的新的繁星款帳篷為例,採用了傳統的穹頂帳篷結構,雙杆交叉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結構很穩定,雙側門廳設計方便使用者進出和存放行李;新款繁星沒有採用傳統的內撐外披式設計,而是採用了外撐內掛式的一體化結構,使用者在搭建起外帳的同時就將內帳一併搭建完成,這在雨雪中使用時極為方便,避免了在雨中先搭內帳再披外帳導致帳內淋濕的情況發生。除此之外,它還能將碩大的外帳單獨撐開作為一款休閒天幕來使用,增強通用性也提高附加值。

空間

帳篷空間直接關係到使用的舒適度,一般而言,在一定範圍內空間和舒適度成正比。以雙人帳為例,普通雙人帳內帳寬度通常在1.25米到1.3米之間,長度約2.1米,一名成年人的體寬在50釐米左右,平均身高約1.7米,所以這個空間足夠了。

而一些帳篷會將內帳長度提到2.2米以上,寬度增加到1.35~1.4米,並且將內帳頂部用挑空橫杆進行支撐,這樣即使兩個人並排坐在帳內也不會顯得局促,在帳內穿衣什麼的動作都很方便。如果帳篷空間不夠,睡覺時往往會頂到帳篷內壁,導致內外帳貼合在一起,一旦環境濕度較大,凝露就會將睡袋浸濕。另外,連人帶裝備就能將帳篷空間填滿,想轉身都困難的話,如果遇上雨雪大風天氣,要想在帳內解決飲食等問題都會非常麻煩。所以一頂靠譜的露營帳篷,必須具備足夠的空間。

重量

10年以前,市面上的多數雙人三季帳重量集中在2.5~3公斤左右,那時的MSR HUBBA HUBBA雙人帳全重做到1.9~2公斤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當時我使用的MSR ZOID1單人帳全重1.3公斤曾讓同伴豔羨不已。得益于科技進步,面料在保持一定強度的前提下可以更輕更薄,帳杆也能在強度沒有降OutdoorExploration117 低甚至是提高的基礎上更輕量,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雙人三季帳重量已經降至2~2.5公斤,全重進入1.5公斤內的也比比皆是,少部分雙人帳篷全重甚至低於一公斤,個別特殊造型的如金字塔等,因為採用了先進的CUBEN面料,甚至低於500克。輕量化之風愈演愈烈,輕量化裝備能夠幫助我們減輕背負,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讓我們在更輕的負重下走得更遠。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輕量化同時也要明確一點:輕量化只是衡量一個帳篷是否優秀的標準之一,絕非唯一標準。輕量化尤其是超輕帳篷往往是靠犧牲帳篷的可靠性和舒適性來實現的。同等品質下的帳杆和面料,耐用性與重量成反比,同樣是DAC NFL系列的帳杆,9mm直徑帳杆強度遠高於7.8mm直徑帳杆,同一個系列的面料,30D的強度絕對遠高於15D。

很多線路並不適合過度輕量化,比如惡劣環境下的長距離徒步穿越,這種線路往往會面對各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並且沒有補給,這種線路就需要將裝備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將重量。而平時的腐敗休閒線路對體能和技術要求不高,參與者更希望在戶外能夠吃得開心睡得舒服,甚至啤酒西瓜都恨不得帶上營地,這樣的線路還需要考慮輕量化嗎?比如BIG AGNES的飛溪單人帳,雖然全重只有936克,可是空間卻非常狹窄,腳部只有76cm,一個成年男性在裡面一翻身就會蹭到內帳帳壁,遇上空氣濕度大的環境,睡袋一定會被打濕,這樣的居住條件沒有任何愜意品質可言。

既然如此,為何要為了減輕一盒早餐奶或者一瓶礦泉水的重量讓自己住得如此尷尬呢?試想,朋友們都是大天幕,空間舒坦的大帳篷,而自己何苦在逼仄帳篷裡輾轉反側?原本是為了更舒適更健康而輕量化,然而很多時候成了為輕量化而犧牲舒適性和安全性,這是不折不扣的本末倒置。我們的看法是,輕量化可以用於具有一定強度和難度的線路,但並不是放之四海而有效。

歸根結底,衡量一頂帳篷是否適合自己,必須結合自身的需要,綜合各方面進行考慮權衡,找尋平衡點而不要就某個方面追求極端,只要做到這點,相信挑選自己的戶外小窩將不再是難事。

這些部分決定差異

帳杆

布料

工藝水準

結構設計

空間

重量

簡單粗暴地說,任何物品都能用“一萬與50萬的汽車差異”得到同理論證,不管是什麼樣的帳篷,基 本 組 成 部分無外乎是由帳杆、篷布、地釘、風繩等(以上配件的必要性根據不同類型帳篷有所區別),那麼差異化體現在哪?

帳杆

鋁制帳杆目前已經成為市場主流,雖然同為鋁材,品質卻有高下之分,有些鋁制帳杆粗糙得要命,用肉眼就能看到介面處尖利不平、有毛刺、帳杆表面坑窪,這樣的帳杆很容易使內帳勾絲甚至是將外帳戳破。而材質不勻的鋁杆會導致帳杆不同部位強度不同,在惡劣天氣,折斷幾率成倍增加。

優質帳杆如世界上大部分一線和頂級帳篷品牌所採用的DAC帳杆,這家韓國帳杆供應商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其7001 FEATHER LITE系列帳杆有著很強的技術能力,奠定了未來高端帳篷系列的霸主地位,他們在最近兩年研發的NFL和PL款更是讓人刮目相看,輕且堅韌,在有效減輕重量的同時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強度,與普通帳杆相比,在同樣的自然環境下耐用性和可靠性要高出不少。另外,韓國的YUNAN帳杆品質也很穩定,雖然整體不及DAC,但也被目前市面上很多高品質帳篷採用。

布料

習慣於用D值來進行衡量,D是DENIER(旦尼爾)的縮寫,是化學纖維的一種細度表達方法,特指9000米長的絲在公定回潮率時的重量克數,也稱為旦數。D值越大,表示紗線越粗,比如30D面料就比20D面料紗線更粗。但是現在很多戶外愛好者對D值存在理解誤區,他們誤以為D值越低就代表品質越好(我接觸到的不少戶外愛好者就覺得15D面料比30D面料更好),事實上D本身只能算做是一種計量單位,不代表面料本身的好壞,就像物體的密度一樣,我們能夠說密度為3g/cm³的物質就比7.9g/cm³的物質品質好嗎?

另外,即使同樣D值的不同面料可能也存在很大的品質差異,比如頂級帳篷品牌HILLEBERG的面料,抗撕裂性能可以達到40磅,而很多普通帳篷同等D值面料的抗撕裂性能僅僅只有3~5磅。抗撕裂性能直接影響到帳篷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在惡劣天氣下,抗撕裂性能差的面料,可能會因為強度不夠導致風繩、地丁等受力較大的位置開裂,從而導致帳篷破損。

關於面料還有一種指標—經緯密度T,如170T、180T、190T、200T、210T、220T等,表示在一平方英寸(約6.45平方釐米)範圍內經向條數和緯向條數的總和,T前面的數位越大密度越高。D和T是兩個不同的指標,一個是單位長度織料的重量,一個是面料的細密程度,布料準確的參數應該是:XXDXXXT ,比如15D420T尼龍,這才是完整的表述。個別帳篷品牌用D和T來區分面料的厚薄是不科學的,應該是在同樣的指標下進行比較,比如15D、30D或者是210T、420T。

工藝水準

帳篷的工藝包括了裁剪、壓膠、縫線等多種工序。以裁剪為例,版型好的帳篷搭建後看上去會很飽滿,這不僅是顏值問題,飽滿的帳篷,可以有效避免內外帳之間粘連導致的外帳內面凝露浸濕內帳,還可以避免或者減少帳篷在不飽滿狀況下,冗餘面料在風中嘩嘩作響影響睡眠。以壓膠為例,工藝精湛的壓膠會很整齊覆蓋線縫,否則呢?雨水雪水會通過壓膠沒有覆蓋到的線縫部位滲進帳篷,如果工藝不精細,還可能發生壓膠條出現氣泡、空洞等現象,會導致壓膠條壽命縮短從而影響帳篷的防水功能。

再以縫線為例,精細的做工能夠將面料銜接部位緊密而精確地連接在一起,線縫若是走偏,就會使得不同的面料銜接部位的受力不均而在大風積雪等情況下開裂。所以就算一個品牌用到了很好的材質和結構設計,也必須要由精細的加工水準來確保帳篷的性能最大化發揮出來。

結構設計

非常重要卻容易被忽視。擺設型的帳篷結構設計明顯不合理,存在包括迎風角度過大、穩定性差、頂部易積水積雪、通風性差等多方面的問題,更不用說設計不人性化,便捷程度欠缺等其他因素了。一款具有優秀設計項目的帳篷應該具有穩定的結構,能夠符合使用者的生活習慣,最好還能盡可能多地適用於各種場合。

以國內自主品牌自由之魂的新的繁星款帳篷為例,採用了傳統的穹頂帳篷結構,雙杆交叉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結構很穩定,雙側門廳設計方便使用者進出和存放行李;新款繁星沒有採用傳統的內撐外披式設計,而是採用了外撐內掛式的一體化結構,使用者在搭建起外帳的同時就將內帳一併搭建完成,這在雨雪中使用時極為方便,避免了在雨中先搭內帳再披外帳導致帳內淋濕的情況發生。除此之外,它還能將碩大的外帳單獨撐開作為一款休閒天幕來使用,增強通用性也提高附加值。

空間

帳篷空間直接關係到使用的舒適度,一般而言,在一定範圍內空間和舒適度成正比。以雙人帳為例,普通雙人帳內帳寬度通常在1.25米到1.3米之間,長度約2.1米,一名成年人的體寬在50釐米左右,平均身高約1.7米,所以這個空間足夠了。

而一些帳篷會將內帳長度提到2.2米以上,寬度增加到1.35~1.4米,並且將內帳頂部用挑空橫杆進行支撐,這樣即使兩個人並排坐在帳內也不會顯得局促,在帳內穿衣什麼的動作都很方便。如果帳篷空間不夠,睡覺時往往會頂到帳篷內壁,導致內外帳貼合在一起,一旦環境濕度較大,凝露就會將睡袋浸濕。另外,連人帶裝備就能將帳篷空間填滿,想轉身都困難的話,如果遇上雨雪大風天氣,要想在帳內解決飲食等問題都會非常麻煩。所以一頂靠譜的露營帳篷,必須具備足夠的空間。

重量

10年以前,市面上的多數雙人三季帳重量集中在2.5~3公斤左右,那時的MSR HUBBA HUBBA雙人帳全重做到1.9~2公斤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當時我使用的MSR ZOID1單人帳全重1.3公斤曾讓同伴豔羨不已。得益于科技進步,面料在保持一定強度的前提下可以更輕更薄,帳杆也能在強度沒有降OutdoorExploration117 低甚至是提高的基礎上更輕量,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雙人三季帳重量已經降至2~2.5公斤,全重進入1.5公斤內的也比比皆是,少部分雙人帳篷全重甚至低於一公斤,個別特殊造型的如金字塔等,因為採用了先進的CUBEN面料,甚至低於500克。輕量化之風愈演愈烈,輕量化裝備能夠幫助我們減輕背負,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讓我們在更輕的負重下走得更遠。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輕量化同時也要明確一點:輕量化只是衡量一個帳篷是否優秀的標準之一,絕非唯一標準。輕量化尤其是超輕帳篷往往是靠犧牲帳篷的可靠性和舒適性來實現的。同等品質下的帳杆和面料,耐用性與重量成反比,同樣是DAC NFL系列的帳杆,9mm直徑帳杆強度遠高於7.8mm直徑帳杆,同一個系列的面料,30D的強度絕對遠高於15D。

很多線路並不適合過度輕量化,比如惡劣環境下的長距離徒步穿越,這種線路往往會面對各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並且沒有補給,這種線路就需要將裝備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將重量。而平時的腐敗休閒線路對體能和技術要求不高,參與者更希望在戶外能夠吃得開心睡得舒服,甚至啤酒西瓜都恨不得帶上營地,這樣的線路還需要考慮輕量化嗎?比如BIG AGNES的飛溪單人帳,雖然全重只有936克,可是空間卻非常狹窄,腳部只有76cm,一個成年男性在裡面一翻身就會蹭到內帳帳壁,遇上空氣濕度大的環境,睡袋一定會被打濕,這樣的居住條件沒有任何愜意品質可言。

既然如此,為何要為了減輕一盒早餐奶或者一瓶礦泉水的重量讓自己住得如此尷尬呢?試想,朋友們都是大天幕,空間舒坦的大帳篷,而自己何苦在逼仄帳篷裡輾轉反側?原本是為了更舒適更健康而輕量化,然而很多時候成了為輕量化而犧牲舒適性和安全性,這是不折不扣的本末倒置。我們的看法是,輕量化可以用於具有一定強度和難度的線路,但並不是放之四海而有效。

歸根結底,衡量一頂帳篷是否適合自己,必須結合自身的需要,綜合各方面進行考慮權衡,找尋平衡點而不要就某個方面追求極端,只要做到這點,相信挑選自己的戶外小窩將不再是難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