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曆歷史,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遷徒“走西口”!

回曆歷史, 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遷徒“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 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 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 帶動了北部地方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 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 狹義的西口特指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 把西口說成是神木口、殺虎口、張家口等都是不對的。 神木口, 位於陝西北部。 殺虎口,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

現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西口殺虎口, 在明代是長城要塞, 名為殺胡口、殺胡堡, 從這個名稱可見當時長城內與邊塞民族關係的緊張狀況。 隆慶和議後明朝在長城沿邊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開設互市, 大同右衛即于此時設馬市于殺胡口關城下, 使之成為邊貿往來的孔道與平臺。 入清, 殺胡口改名為殺虎口, 因其位於西北商道的交通樞紐, 順治七年(1650年), 清政府在殺虎口設稅關, 次年“設監督一員, 經收課稅”。 此後, 又在歸化城設分關, 沿長城內外大同得勝口、河曲、包頭、托克托、陽高和天鎮等處設稅收分局、支卡, 專門負責徵收東自天鎮、西至陝西神木一帶的關稅。 並規定, “商人運載貨物, 例需直赴殺虎口輸稅,
不許繞避別口私走”。 張家口, 位於河北北部。

從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線圖看, 山西人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 一條路向西, 經殺虎口出關, 進入蒙 古草原;一條路向東, 過大同, 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

走出這個西口, 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裡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 “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 “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 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 人地矛盾尖銳, 大量內地貧民迫于生活壓力, “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和“下南洋”, 形成近代四股大的移民浪潮, 都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 “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 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 同時, 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 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 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 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

通過人口遷移, 與當地的遊牧文化相融合, 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 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 自然災害頻繁, 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 “河曲保德州, 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 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堿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裡,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堿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裡,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