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零售沒有新舊之分,新零售原來是馬雲的“遮羞布”?

導讀:如果你問我2017年, 商界最熱門的名詞有哪些, 我覺得大概就兩個:一個叫做“人工智慧”, 還有一個叫做“新零售”。

新零售這個名詞, 是2016年10月份的時候, 馬雲在杭州的一次大會上提出來的, 他說從此以後, 零售行業將進入一個線下和線上融合、打通現代物流的新時代。

新零售定義: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 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 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 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 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馬雲提出的新零售, 當然馬雲每一次提出每一個新名詞, 都會掀起一波浪潮, 銀泰百貨總經理厲玲她的觀點是這樣的:

我不覺得零售有新舊, 我之前講過, 馬雲提新零售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落地的表現。 然後他同時提出來, 未來沒有電商, 只有新零售了, 其實我認為全都是瞎說。

我認為這是馬雲反思落地的一個結果, 是對零售行業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辛苦的認同, 是一次回歸。

厲玲她的觀點是, 新零售是實體連鎖的一次大回歸。

另一個更有意思, 相信大家也聽過這麼一句話:

"全中國所有人都可以提新零售, 就一個人不能提, 那個人叫做馬雲。 "

這句話出自於全國工商聯商業地產研究會的會長王永平, 他有二十多年商業地產研究的經歷。

他覺得, 馬雲之前跟王健林豪賭一個億, 鬧得沸沸揚揚, 但是馬雲發現, 電商其實也有天花頂, 也有發展瓶頸。 那為什麼馬雲提出"新零售"這個詞呢, 這其實也有馬雲"遮羞布"的嫌疑。

也有人說到, 現在提倡大眾創新, 萬眾創業, 最容易創業的當然是零售業, 幾千年來零售行業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 馬雲在去年10月份提的是“五新”( 新金融、新零售、新能源、新製造、新技術), 並不是提了一個新, 可是除了“新零售”, 另外四個方面確實難以創新。 所以他抓住了零售提出了創新。

那問題來了, 我們天天說新零售, 那作為新經濟時代, 企業應該如何接入新零售?

事實上, 受創新浪潮的不斷推動, 每過5年, 所有的產業都會進行一次反覆運算。 這也意味著, 在新零售行業, 每五年就會誕生一個新的“新零售”。

萬物皆有裂縫, 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總會有絕處逢生的企業

7-11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2006年, 7-11作為一家小公司在美國上市, 當時的市值大概只有幾億美金。 隨後開始了與大型超市之間的競爭。

要堅信自己能顛覆傳統, 堅持自己的夢想, 可怕是不敢去想,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向著月亮出發, 即便最終未能到達, 也將置身於群星之間。

有誰知道, 零售行業90%的毛利率是什麼概念?

7-11做到了!用資料說話:

阿裡巴巴去年5萬人淨利潤是712億,7-11一共8000人創造了100億的淨利潤,人效都是120萬。

更為可觀的是,7-11作為一家賣關東煮、避孕套、麵包、飯團、三文魚的公司,毛利率高達90%,這是即便是倒賣軍火也達不到的程度。

實體店是打不死的小強!

過去電商剛剛開始的時候,所向披靡,用一句話比喻,冷兵器遇到了現代化機關槍。

冷兵器就是實體店。很多實體店關門大吉,實體店老闆大多絕望。

但是盒馬鮮生的創始人侯毅,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改變了阿裡對線下店的認知,也同時掀起了體驗為實體回歸的重要標準。

是的,市場是不斷在變化的,消費者行為也在不斷地變化,實體店幾千年的歷史不會一下子被淘汰。存在都是合理!

蛋糕有限,優勝劣汰!

市場上的“鍋”有限,只有砸壞別人的鍋,自己的鍋才有生存空間。

大部分靠產品驅動的企業會發現,發展的瓶頸,一定階段的天花板。

例如,永輝超市,永輝用20年的時間開了500家分店,年銷售額一度達到500億。然而,接下來的分店就很難再開下去了,因為平效在下降。

永輝意識到開新店很難,但是買很容易,這就進入了2.0的商業模式。由原來的武力時代轉變為資本時代。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近100年來的產業並購案例,70%以失敗告終。因為並購僅僅收購了創始人的肉體,卻沒有收購創始人的心,很多公司的文化具有排異性。

因此,3.0版本商業模式出現,例如做烘培行業,運營品牌,商品經營等建設,通過整合管道,整合身邊有經營烘培的小老闆,變成品牌連鎖。其實7-11也是同樣的道理。

7-11將2萬個夫妻店、178個工廠和40個配送中心團結起來,不賺中間差價、通道費、交易傭金、廣告費,形成了一種叫B2F的模式。7-11作為平臺,創造了一個三邊市場。

這就是平臺的力量,滴滴沒車一樣整合資源跑出租,

最終,7-11這平臺創造了2500億的商品交易總額,淨利潤達到1000億,其中7-11公司的收入是500多億。即便是現在的日本市場,將羅森和全家加起來總利潤也不足50億。

當然,新零售也好,舊零售也罷。不要只管商業模式,模式再好,也只能是爆發力夠強,只有用心做產品,用心服務客戶,這才是實體回歸的重要標準。把簡單的事,做好,一直重複,這就是不簡單的事!

沃爾瑪,肯德基、好市多等連鎖巨頭,不都這樣嗎?

新連鎖,新零售,全球化,心溝通,心共用,心服務,更多連鎖專業分享請關注,運營人李周輝Wechat:lzh1978n

阿裡巴巴去年5萬人淨利潤是712億,7-11一共8000人創造了100億的淨利潤,人效都是120萬。

更為可觀的是,7-11作為一家賣關東煮、避孕套、麵包、飯團、三文魚的公司,毛利率高達90%,這是即便是倒賣軍火也達不到的程度。

實體店是打不死的小強!

過去電商剛剛開始的時候,所向披靡,用一句話比喻,冷兵器遇到了現代化機關槍。

冷兵器就是實體店。很多實體店關門大吉,實體店老闆大多絕望。

但是盒馬鮮生的創始人侯毅,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改變了阿裡對線下店的認知,也同時掀起了體驗為實體回歸的重要標準。

是的,市場是不斷在變化的,消費者行為也在不斷地變化,實體店幾千年的歷史不會一下子被淘汰。存在都是合理!

蛋糕有限,優勝劣汰!

市場上的“鍋”有限,只有砸壞別人的鍋,自己的鍋才有生存空間。

大部分靠產品驅動的企業會發現,發展的瓶頸,一定階段的天花板。

例如,永輝超市,永輝用20年的時間開了500家分店,年銷售額一度達到500億。然而,接下來的分店就很難再開下去了,因為平效在下降。

永輝意識到開新店很難,但是買很容易,這就進入了2.0的商業模式。由原來的武力時代轉變為資本時代。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近100年來的產業並購案例,70%以失敗告終。因為並購僅僅收購了創始人的肉體,卻沒有收購創始人的心,很多公司的文化具有排異性。

因此,3.0版本商業模式出現,例如做烘培行業,運營品牌,商品經營等建設,通過整合管道,整合身邊有經營烘培的小老闆,變成品牌連鎖。其實7-11也是同樣的道理。

7-11將2萬個夫妻店、178個工廠和40個配送中心團結起來,不賺中間差價、通道費、交易傭金、廣告費,形成了一種叫B2F的模式。7-11作為平臺,創造了一個三邊市場。

這就是平臺的力量,滴滴沒車一樣整合資源跑出租,

最終,7-11這平臺創造了2500億的商品交易總額,淨利潤達到1000億,其中7-11公司的收入是500多億。即便是現在的日本市場,將羅森和全家加起來總利潤也不足50億。

當然,新零售也好,舊零售也罷。不要只管商業模式,模式再好,也只能是爆發力夠強,只有用心做產品,用心服務客戶,這才是實體回歸的重要標準。把簡單的事,做好,一直重複,這就是不簡單的事!

沃爾瑪,肯德基、好市多等連鎖巨頭,不都這樣嗎?

新連鎖,新零售,全球化,心溝通,心共用,心服務,更多連鎖專業分享請關注,運營人李周輝Wechat:lzh1978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