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差學生與好學生只有一步之遙

文/謝涵博

一思關鍵:與好學生的差別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 裡面提到了一項研究,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一位元澳大利亞學者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2015年的最新測試資料, 研究了學生對於學校的態度和學生學習成績的關係。

在我讀到的這篇文章中, 作者認為該項研究證明了他一直以來的猜想——學校對學習也許沒有直接的作用。

那麼我所看到的這個觀點對不對呢?先別急著下結論, 任何觀點都有它背後的思考邏輯, 而且這個觀點是有實驗證據的, 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 是要想清楚他所提出的這個觀點背後所指出的問題——學校對於孩子的學習到底有沒有作用?

先普及一下什麼是PISA, 就是用一套通用的試題在多個國家對中學生進行測試, 考試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 人們經常用這個測試比較各國學生的水準, 且經常用於教育研究。

說實話, 對於大多數家長甚至老師而言, 這樣的測試是很少知道的, 但是它的某些研究結果可以說比較有參考價值。

在我看到的這篇文章中提到, PISA除了考試還需要學生完成一份調查問卷, 在這個問卷調查裡有這麼一道選擇題:

請談談你對學校的印象:

A.學校對我將來畢業以後的成人生活沒有起到任何準備作用;

B.學校整個就是浪費時間;

C.學校幫我獲得做決定的信心;

D.學校的確教給我將來工作有用的東西。

這個題目的答案幾乎描述了學生對於學校多有可能的態度。

按照正常的猜想, 學習好的學生應該會選C或D, 而學習差的學生必然選A或B。 因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會覺得好孩子是喜歡在學校裡學習的, 只有成績差的學生才會討厭甚至厭惡學校。

然而真實情況可能要出乎我們的意料。

在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位學者, 她的研究結果表明, 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生對學校的態度之間, 沒有任何關係。

“很多好學生認為學校不起作用, 純屬浪費時間, 但他們的成績就是那麼好;很多差生認為學校很有用, 充滿感恩之情, 可是他們的成績還是那麼差”。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 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行為是自己的行為, 和學校沒有太大關係, 那如果是這樣子, 學校豈不是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真實的情況是, 學校不但有存在的必要, 而且是必須存在的, 因為學校的作用並不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地方, 而是提供穩定環境和學習內容的場所。

而且, 對於學習這件事情來說, 並不是學校老師教了孩子才獲得的技能, 而是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人類能夠不斷進化甚至孩子能夠走路都是因為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在起作用, 不然我們也不會叫做智人。

雖然學校對學生的學習可能沒什麼作用, 但是不見得不能作用。 學校對學習的作用可能就比較具體:提供內容、安排進度、水準測試、交流心得以及提供穩定的環境。

因為學校這樣的作用長期佔據了孩子成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 所以我們才會覺得學校對孩子的學習有用, 才有了我們認為“孩子必須上學才能學習”這樣的認知。

既然我們知道了學校的作用, 那麼真正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

比如學習狀態, 學習方法, 學習動力, 學習環境等等, 很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人們基於對PISA的資料分析發現, 對成績影響最大的, 其實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

比如學生覺得自己能力是否夠強、學習是否感到焦慮、是否享受學習過程等等, 這些主觀因素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這項研究其實也有一定缺陷,就是該研究只考察了學生對於學校的主觀印象,然而實際情況是,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作用,這項研究揭示了學生們這樣的思想:他們“認為”學校對自己的學習不起作用。

無論怎樣,學生對學校的這個主觀感受足以令我們驚奇和感歎。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回憶自己當初上學時的心態,也許就不會為現在的孩子對學校有這樣的態度感到奇怪。

因為學校給每個孩子(包括小時候的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束縛自由,即使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不會覺得這是學校幫的忙,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在我看到的這篇文章裡,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如果學校對學習沒什麼用,家長花錢買學區房,想辦法讓孩子進好學校還有意義嗎?

我給出的答案是,有意義。因為家長買學區房看中的不是學校,而是這個學校周圍的家長,因為這些家長的孩子是非常優秀的。

在北京,學區房一直都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今年小升初政策的變化更是加劇了家長對學區房的競爭。表面上看家長們買學區房的目的是因為這附近的名校,本質上是為了名校附近的家長圈子。

其實,我們可以很清晰的判斷出一個名校誕生的邏輯:一所普通的學校因為周圍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本身的優秀讓這個學校出了成績,從而吸引了一批好老師,好老師進一步教出了能夠出成績的孩子,這批孩子的家長進一步吸引更多優秀的家長聚集到這個學校的周圍,久而久之這個學校就成了名校。

可以說,學區房熱的本質不是家長對學校的競爭,而是學校對家長的競爭。因為學校需要好的生源,而好的生源意味著孩子優秀,家長優秀。一批優秀的家長聚集在一起所帶來的,就是適合好學生誕生的氛圍。

可見,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言,基本和學校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學校能夠提供好的教學品質,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這些優秀的孩子及家長所帶來的。

因為家長優秀,所以好學區的孩子素質都會比較高,而家長就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這些高素質的孩子成為同學。

因為同學是經常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比老師都大。試想你的孩子周圍都是學霸,你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因為他們的競爭而感到恐慌,所以也會更加努力學習。

當然,上面的情況可能只是一種,因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在孩子看來,任何學習的本質都是自主學習,無論是同學、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

現代教育制度的一個目的,是説明大多數孩子學習,而不是幫助每個孩子刻意練習。成績好的孩子可能因為好的環境而變得更加優秀,但是並非外界的功勞,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任何一個班級都有水準不同的學生,老師只會關注班級的平均水準,而且無論是以經驗判斷還是邏輯思考,甚至事實都是,老師最關注的是學習差的學生,因為幫助差生實現改變最能展現老師的能力。

所以,針對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研究,其實它的結論可以更加具體一些:學校對於學生的學習可能沒有幫助,尤其是學習好的學生。

所有人都應該清楚這樣幾個事實:學校對好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沒什麼作用;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人可以替代,但是可以影響;好的環境能夠造就好的學生。

至於差生,學校的作用可能就非常大了,因為現代的教育制度就是為了幫助這些學生而設計的,而好學生之所以會在學校學習,是因為學校可以監督和檢驗,以及提供好的環境。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為何好學生和差學生會產生差距,這就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了。環境,態度,習慣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造成這種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孩子的智力都是正常的,沒有根本的差異,除非有生理上的缺陷。也就是說,好學生和差學生在一開始可能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而造成的這種差距,也可能僅僅是開始時的一步之遙,這個其實就為學校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其實,對學校作用感受最大的群體應該是中等生,雖然他們和好學生以及差生在同一所學校學習,但是他們卻多了可以甩開差生的機會,以及追趕好學生的可能。

這些主觀因素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這項研究其實也有一定缺陷,就是該研究只考察了學生對於學校的主觀印象,然而實際情況是,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作用,這項研究揭示了學生們這樣的思想:他們“認為”學校對自己的學習不起作用。

無論怎樣,學生對學校的這個主觀感受足以令我們驚奇和感歎。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回憶自己當初上學時的心態,也許就不會為現在的孩子對學校有這樣的態度感到奇怪。

因為學校給每個孩子(包括小時候的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束縛自由,即使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不會覺得這是學校幫的忙,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在我看到的這篇文章裡,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如果學校對學習沒什麼用,家長花錢買學區房,想辦法讓孩子進好學校還有意義嗎?

我給出的答案是,有意義。因為家長買學區房看中的不是學校,而是這個學校周圍的家長,因為這些家長的孩子是非常優秀的。

在北京,學區房一直都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今年小升初政策的變化更是加劇了家長對學區房的競爭。表面上看家長們買學區房的目的是因為這附近的名校,本質上是為了名校附近的家長圈子。

其實,我們可以很清晰的判斷出一個名校誕生的邏輯:一所普通的學校因為周圍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本身的優秀讓這個學校出了成績,從而吸引了一批好老師,好老師進一步教出了能夠出成績的孩子,這批孩子的家長進一步吸引更多優秀的家長聚集到這個學校的周圍,久而久之這個學校就成了名校。

可以說,學區房熱的本質不是家長對學校的競爭,而是學校對家長的競爭。因為學校需要好的生源,而好的生源意味著孩子優秀,家長優秀。一批優秀的家長聚集在一起所帶來的,就是適合好學生誕生的氛圍。

可見,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言,基本和學校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學校能夠提供好的教學品質,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這些優秀的孩子及家長所帶來的。

因為家長優秀,所以好學區的孩子素質都會比較高,而家長就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這些高素質的孩子成為同學。

因為同學是經常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比老師都大。試想你的孩子周圍都是學霸,你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因為他們的競爭而感到恐慌,所以也會更加努力學習。

當然,上面的情況可能只是一種,因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在孩子看來,任何學習的本質都是自主學習,無論是同學、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

現代教育制度的一個目的,是説明大多數孩子學習,而不是幫助每個孩子刻意練習。成績好的孩子可能因為好的環境而變得更加優秀,但是並非外界的功勞,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任何一個班級都有水準不同的學生,老師只會關注班級的平均水準,而且無論是以經驗判斷還是邏輯思考,甚至事實都是,老師最關注的是學習差的學生,因為幫助差生實現改變最能展現老師的能力。

所以,針對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研究,其實它的結論可以更加具體一些:學校對於學生的學習可能沒有幫助,尤其是學習好的學生。

所有人都應該清楚這樣幾個事實:學校對好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沒什麼作用;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人可以替代,但是可以影響;好的環境能夠造就好的學生。

至於差生,學校的作用可能就非常大了,因為現代的教育制度就是為了幫助這些學生而設計的,而好學生之所以會在學校學習,是因為學校可以監督和檢驗,以及提供好的環境。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為何好學生和差學生會產生差距,這就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了。環境,態度,習慣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造成這種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孩子的智力都是正常的,沒有根本的差異,除非有生理上的缺陷。也就是說,好學生和差學生在一開始可能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而造成的這種差距,也可能僅僅是開始時的一步之遙,這個其實就為學校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其實,對學校作用感受最大的群體應該是中等生,雖然他們和好學生以及差生在同一所學校學習,但是他們卻多了可以甩開差生的機會,以及追趕好學生的可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