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慢游|逃離京都東京,又美又好吃的本州撒歡攻略全在這兒了!

編輯 / 郝曼甯 圖文 / 潘瓶子

秋田出產美人與美犬, 岩手的稻米不用配菜就能大啖三碗, 青森的蘋果甜到心裡。 日本本州北部三縣有著傲人的在地風物和節慶傳統, 這裡是日本著名的糧倉和靜謐之地, 空氣裡彌漫著昭和時代的古早味, 卻又能容納最前衛的先鋒藝術。

青森

昭和古早味

“果粉們”大概並不曉得, 二元世界裡另一個蘋果朝聖地是在日本的青森, 青森本地人也習慣了別人用“蘋果之城”來形容自己生活的原鄉。

青森市區有一座長相酷似英文字母A的建築——青森物產館, 我起先以為應和的是Apple的首字母, 詢問當地人才曉得, 原來就是青森(Aomori)的意思, 但館中的風物, 又大多是和蘋果相關的特產, 可以喝到真空灌裝毫無酸澀味的蘋果原汁,

地道的蘋果醋, 以及蘋果製作的和果子和果醬, 而我們熟悉的富士蘋果其實也誕生於此, 和富士山並沒有干係, 只是這蘋果的初創人是富士先生而已。

不過, 和古川市場的海鮮蓋飯比起來, 蘋果之於我的誘惑就真的只是前戲罷了。 古川市場, 也稱青森魚菜中心, 昭和40年(1965 年)起就是青森人鍾愛的市民早餐食堂。 起了個大早, 7點就趕到市場, 一聞到市場裡撲鼻的海鮮味, 原本還“睡意朦朧”的腸胃和味蕾秒醒過來, 準備戰鬥。

經營食鋪的大多是爺爺奶奶輩, 一個個看起來慈眉善目, 青森出產的海鮮, 最著名的是蝦夷扇貝, 每天早上從津輕半島和下北半島的碼頭運來, 現場直接開剝, 蛋黃大的扇貝像夜明珠一樣放著光彩。

開貝的老爺爺手法嫺熟, 一分鐘就開了足足五六個扇貝;青森人吃扇貝, 不光只吃閉殼肌, 周圍一圈腮也不會丟棄, 口感如火鍋裡涮的鵝腸般脆爽無二。

吃海鮮, 吃的就是個“鮮”字。 除了扇貝, 三文魚子、牡丹蝦、章魚片、金槍魚片和鯛魚片也 是每天早上新入的海港時鮮, 空氣裡海味十足。 有趣的是, 市場裡看不到標價, 每份海鮮旁寫著“1 枚”“2 枚”“3 枚”, 原來是先要在門口的收銀台買券, 10 枚券1300 日元, 拿到手裡像是一張刮刮樂彩票, 看中哪樣, 直接撕下紙券給到店主即可。

此間正宗的吃法是海鮮。丼,日語裡盛裝飯的食具,以 碗盛裝的飯上澆蓋各式食材,如同我們熟悉的蓋飯。打底的是米飯,花去1枚券,然後在市場裡左右徘徊,餘下9 枚券得要合理運用,方能成全一碗地道開胃的海鮮。

說實話,我對一大清早就吃刺身生食是略微恐慌的,舉箸開動後卻停不下來,新鮮的海鮮確有魔力,如老食客趕早去吃 的那碗頭湯麵一樣妙不可言。扇貝甜如荔枝,毫無半點腥味, 魚子破殼的瞬間,舌尖在跳舞。

沒過多久,市場裡愈發熱鬧起來, 許多打著領帶身著正裝的上班族坐了進來,熟練點單,迅速吃完。 每天早上能有這麼一頓海鮮飯打底,該有多幸福。

十和田

草間彌生牽手奈良美智

沒有人願意錯過十和田湖,這個湖水顏色千變萬化的破火山湖吸引了大部分遊客的光臨,十和田市區卻很少有人逗留,其實這座小城裡隱藏著一家世界級的美術館,低調而高貴。

和許多日本城市的主街一樣,十和田市官廳街大道上櫻樹成林,櫻樹撐開一個個扇面,純白色的十和田現代美術館面容羞怯,在樹林裡猶抱琵琶半遮面。美術館的設計師凱撒立衛是日本建築界傳奇人物,2010 年獲得普里茲克建築獎時僅34 歲,在日本國內的聲名已不在前輩安藤忠雄之下。

凱撒立衛最出名的作品是瀨戶內海的豐島水滴美術館,口碑也比隔壁直島上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 要好很多。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是凱撒立衛2008年的作品,高低錯落的白色柱狀空間如同孩童時代的積木城堡,每個空間又以玻璃長廊連通,形成一個自我迴圈的器官。

館外草坪上的花馬(Flower Horse)是美術館的門神,韓國人崔正化把花樣年華定格在這匹前蹄騰空的馬兒身上,這也是為了應和官廳街大道的記憶,軍馬補充部最初就在這裡。

十和田人對於馬兒有深厚的感情,將官廳街稱作“駒街”,於是美術館又在沿街的步行道上設計了眾多與馬有關的元素,比如青銅的馬鞍雕塑,和地面上一連串的黃銅馬蹄印。

當代藝術通常步步玄機,若不看導覽很難找到解讀作品的鑰匙,在這一點上,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有自己的臉譜,我覺得它更像是進階版的吉蔔力美術館,更適合小孩子在裡面流連忘返。

我甚至覺得,小孩子看著不枯燥的當代藝術,才有真正的活力; 又或者說,孩子和成人面對同一件作品,能生出兩個緯度的視覺語境。

鹿角

和羊肉串一樣好吃的米棒串

雖地處日本東北地區,秋田卻有著江南的秉性,身負“日本三大美人鄉”的名頭(與博多、京都齊名),秋田犬更是萌寵界的顏值擔當。

當然所謂風物這件事兒,通常有與生俱來的地理DNA,抵達秋田的遊客,大多會沉溺於味蕾上的三大美物——米棒鍋、比內地雞和醇厚地酒。我在秋田縣鹿角市的物產風物館裡,體驗到了三大美物合一的宴席。

所謂宴席,只是簡單的一人一鍋,木魚花湯和比內地雞湯珠聯璧合調成湯底,加入鮮菇、鮮蝦、蛋皮和番茄,主角自然是比內雞肉和米棒。

一鍋好湯,必先醉眼、醉鼻、醉心,然後才醉唇舌:米棒以秋田出名的稻庭米為原料,做成米卷後切塊,看起來像肥腸和玉蔥,湯開鍋後舉著,雞肉彈牙滑嫩,米棒早已如海綿般浸潤雞湯之美,須臾之間,同座每人的小鍋就見了低,片甲不留,直呼過癮。

席間自然還少不了秋田本地的大吟釀,而且喝到了保質期僅一周的大吟釀生原酒,這真是離席便無的在地美味。米棒情深,飯店的媽媽桑頗高興,決定給我們額外驚喜——親自體驗烤米棒的製作過程。

烤米棒早在德川幕府時代就在秋田盛行,農家勞作或商賈遠行時,直接在曠野田地生一堆火,熟米團裹在木簽上捏成火腿腸的模樣,然後直接把木簽插在火堆旁,一壺茶的工夫就飄出米香味,隨後便大快朵頤,這不曉得算不算是日式擼串的源起?

比起壽司和天婦羅,烤米棒的製作算是信手拈來毫無難度,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米棒需要捏勻稱,若太薄,烤時容易焦透,太厚又不容易脆爽。烤串成型,便拿到絲網上用炭火烤,直至 烤到略顯黃色,然後轉動翻面。

米棒渾身透著香氣時,開始刷味噌醬,刷完之後我開始習 慣性找孜然和辣醬,未果。其實味噌就足夠有滋味,甘甜裡帶 著豆香,不過此時離大功告成還差最後一步,媽媽桑把我們請回烤架旁,“跟我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禮畢,炭火終於將味噌和稻庭米的內功修煉到極致, 脆、甜、香、糯,四味合體。也終於曉得,原來,大米是可以用來擼著吃的。 每年8月初,日本東北地區會迎來百萬人次的旅遊大潮,大多是沖著三大祭而來——青森睡魔祭、仙台七夕祭和秋田竿燈祭。

秋田

竿燈趕走夏之睡魔

我抵達秋田的時候,距離竿燈節還有一個月,雖沒有趕上盛會,仍然在秋田市民俗技藝傳承館裡過了一把 “挑燈夜戰”的手癮。

“竿燈其實是炫技的本領,用到的是額頭、肩膀、腰部三個位置,每個部位都得挑得起50 公斤重的竿燈,掉下來就game over 了。”為我演示竿燈技藝的服部,已經參加了三年竿燈祭,仍然算是社團 裡的小字輩。

竿燈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竿燈按選手的年齡分為幼若、小若、中若、大若四種,中若和大若每竿都是46盞主燈籠,50 公斤的重量和古時一草袋稻米的重量相當。

當地人相信睡魔會在夏季出現,施以睡咒催使人們貪睡,而盛夏時節又是秋田稻米耕種最重要的時段,貪睡意味著莊稼地無人照料。趕走睡魔,於是成了日本東 北人的夏季戰役。青森人用十幾米高的巨型彩燈出街巡 遊驅趕睡魔,秋田人換了種玩法,上萬盞燈籠點亮不夜城, 誰還捨得葛優躺。

日本東北的祭,擅長把古老的傳統習俗和熱鬧的節慶聚會打包在一起。在陰陽互搏的狂歡舞臺上,秋田竿燈節呈現了最隆重的“地上銀河”。竿燈同時點亮的時候, 你會遇見日本東北最絢麗的夜色。你若選擇冬季再來,記得去八甲田“雪之走廊”,那裡有醉心的雪牆公路,日本東北最閃亮的冬色。

此間正宗的吃法是海鮮。丼,日語裡盛裝飯的食具,以 碗盛裝的飯上澆蓋各式食材,如同我們熟悉的蓋飯。打底的是米飯,花去1枚券,然後在市場裡左右徘徊,餘下9 枚券得要合理運用,方能成全一碗地道開胃的海鮮。

說實話,我對一大清早就吃刺身生食是略微恐慌的,舉箸開動後卻停不下來,新鮮的海鮮確有魔力,如老食客趕早去吃 的那碗頭湯麵一樣妙不可言。扇貝甜如荔枝,毫無半點腥味, 魚子破殼的瞬間,舌尖在跳舞。

沒過多久,市場裡愈發熱鬧起來, 許多打著領帶身著正裝的上班族坐了進來,熟練點單,迅速吃完。 每天早上能有這麼一頓海鮮飯打底,該有多幸福。

十和田

草間彌生牽手奈良美智

沒有人願意錯過十和田湖,這個湖水顏色千變萬化的破火山湖吸引了大部分遊客的光臨,十和田市區卻很少有人逗留,其實這座小城裡隱藏著一家世界級的美術館,低調而高貴。

和許多日本城市的主街一樣,十和田市官廳街大道上櫻樹成林,櫻樹撐開一個個扇面,純白色的十和田現代美術館面容羞怯,在樹林裡猶抱琵琶半遮面。美術館的設計師凱撒立衛是日本建築界傳奇人物,2010 年獲得普里茲克建築獎時僅34 歲,在日本國內的聲名已不在前輩安藤忠雄之下。

凱撒立衛最出名的作品是瀨戶內海的豐島水滴美術館,口碑也比隔壁直島上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 要好很多。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是凱撒立衛2008年的作品,高低錯落的白色柱狀空間如同孩童時代的積木城堡,每個空間又以玻璃長廊連通,形成一個自我迴圈的器官。

館外草坪上的花馬(Flower Horse)是美術館的門神,韓國人崔正化把花樣年華定格在這匹前蹄騰空的馬兒身上,這也是為了應和官廳街大道的記憶,軍馬補充部最初就在這裡。

十和田人對於馬兒有深厚的感情,將官廳街稱作“駒街”,於是美術館又在沿街的步行道上設計了眾多與馬有關的元素,比如青銅的馬鞍雕塑,和地面上一連串的黃銅馬蹄印。

當代藝術通常步步玄機,若不看導覽很難找到解讀作品的鑰匙,在這一點上,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有自己的臉譜,我覺得它更像是進階版的吉蔔力美術館,更適合小孩子在裡面流連忘返。

我甚至覺得,小孩子看著不枯燥的當代藝術,才有真正的活力; 又或者說,孩子和成人面對同一件作品,能生出兩個緯度的視覺語境。

鹿角

和羊肉串一樣好吃的米棒串

雖地處日本東北地區,秋田卻有著江南的秉性,身負“日本三大美人鄉”的名頭(與博多、京都齊名),秋田犬更是萌寵界的顏值擔當。

當然所謂風物這件事兒,通常有與生俱來的地理DNA,抵達秋田的遊客,大多會沉溺於味蕾上的三大美物——米棒鍋、比內地雞和醇厚地酒。我在秋田縣鹿角市的物產風物館裡,體驗到了三大美物合一的宴席。

所謂宴席,只是簡單的一人一鍋,木魚花湯和比內地雞湯珠聯璧合調成湯底,加入鮮菇、鮮蝦、蛋皮和番茄,主角自然是比內雞肉和米棒。

一鍋好湯,必先醉眼、醉鼻、醉心,然後才醉唇舌:米棒以秋田出名的稻庭米為原料,做成米卷後切塊,看起來像肥腸和玉蔥,湯開鍋後舉著,雞肉彈牙滑嫩,米棒早已如海綿般浸潤雞湯之美,須臾之間,同座每人的小鍋就見了低,片甲不留,直呼過癮。

席間自然還少不了秋田本地的大吟釀,而且喝到了保質期僅一周的大吟釀生原酒,這真是離席便無的在地美味。米棒情深,飯店的媽媽桑頗高興,決定給我們額外驚喜——親自體驗烤米棒的製作過程。

烤米棒早在德川幕府時代就在秋田盛行,農家勞作或商賈遠行時,直接在曠野田地生一堆火,熟米團裹在木簽上捏成火腿腸的模樣,然後直接把木簽插在火堆旁,一壺茶的工夫就飄出米香味,隨後便大快朵頤,這不曉得算不算是日式擼串的源起?

比起壽司和天婦羅,烤米棒的製作算是信手拈來毫無難度,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米棒需要捏勻稱,若太薄,烤時容易焦透,太厚又不容易脆爽。烤串成型,便拿到絲網上用炭火烤,直至 烤到略顯黃色,然後轉動翻面。

米棒渾身透著香氣時,開始刷味噌醬,刷完之後我開始習 慣性找孜然和辣醬,未果。其實味噌就足夠有滋味,甘甜裡帶 著豆香,不過此時離大功告成還差最後一步,媽媽桑把我們請回烤架旁,“跟我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禮畢,炭火終於將味噌和稻庭米的內功修煉到極致, 脆、甜、香、糯,四味合體。也終於曉得,原來,大米是可以用來擼著吃的。 每年8月初,日本東北地區會迎來百萬人次的旅遊大潮,大多是沖著三大祭而來——青森睡魔祭、仙台七夕祭和秋田竿燈祭。

秋田

竿燈趕走夏之睡魔

我抵達秋田的時候,距離竿燈節還有一個月,雖沒有趕上盛會,仍然在秋田市民俗技藝傳承館裡過了一把 “挑燈夜戰”的手癮。

“竿燈其實是炫技的本領,用到的是額頭、肩膀、腰部三個位置,每個部位都得挑得起50 公斤重的竿燈,掉下來就game over 了。”為我演示竿燈技藝的服部,已經參加了三年竿燈祭,仍然算是社團 裡的小字輩。

竿燈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竿燈按選手的年齡分為幼若、小若、中若、大若四種,中若和大若每竿都是46盞主燈籠,50 公斤的重量和古時一草袋稻米的重量相當。

當地人相信睡魔會在夏季出現,施以睡咒催使人們貪睡,而盛夏時節又是秋田稻米耕種最重要的時段,貪睡意味著莊稼地無人照料。趕走睡魔,於是成了日本東 北人的夏季戰役。青森人用十幾米高的巨型彩燈出街巡 遊驅趕睡魔,秋田人換了種玩法,上萬盞燈籠點亮不夜城, 誰還捨得葛優躺。

日本東北的祭,擅長把古老的傳統習俗和熱鬧的節慶聚會打包在一起。在陰陽互搏的狂歡舞臺上,秋田竿燈節呈現了最隆重的“地上銀河”。竿燈同時點亮的時候, 你會遇見日本東北最絢麗的夜色。你若選擇冬季再來,記得去八甲田“雪之走廊”,那裡有醉心的雪牆公路,日本東北最閃亮的冬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