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周文重:中美關係與“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摘要

2017年3月28日, 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原外交部副部長、原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走進南京大學 , 發表主題演講, 並與現場師生互動。

2017年3月28日, 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原外交部副部長、原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攜新著《鬥而不破:中美博弈與世界再平衡》走進南京大學 , 發表主題演講, 並與現場師生互動。

以下內容根據《鬥而不破:中美博弈與世界再平衡》原文中的部分精彩章節整理而成:

中美關係走到“臨界點”了嗎?

2015年5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蘭普頓在一次講演中, 對中美關係的走向“深表憂慮”, 他說:“儘管美中關係的根基還沒有坍塌, 但是美國日益傾向於把中國看成是美國贏得全球主導權的一個威脅, 而在中國, 越來越多的精英派別與民眾把美國看作是阻止中國獲得應有國際地位的一個障礙。 ”

蘭普頓被認為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學者之一。 他的“臨界點”說一石激起千層浪。 國際上對此議論紛紛。 美國國內有一種說法是:美中關係已發生“質的變化”, 進入“制定規則”和“體系”之爭的領域, 美國已鎖定中國為戰略對手, 美國必須強力防止中國與美國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

並向中國施壓。

當然, 也有健康、積極的聲音。 蘭普頓也主張:從根本上說, 美國必須重新思考對“主導權”的定位。 還有不少人認為, 美國應認清形勢, 面對現實, 尋求與中國合作, 避免持續對抗。 最後, 美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出面說, 他並不認為美中關係處於“臨界點”, 美中關係有著非常堅實的基礎和非常光明的未來。

展望未來, 中美關係面臨的一大挑戰是, 雙方在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框架下切實管控好雙方的分歧。

美國為何敵視中國?

在美國, 把中國當作朋友、夥伴的人越來越多, 但也有人出於意識形態原因, 或者出於國內政治考慮, 仍然在講一些反對中國的話。 這並不奇怪, 對於美國這樣一個多元社會來說, 存在很多雜音是必然的的。

現在中國頭上有好幾頂帽子:發展中國家、不結盟國家、新興經濟體國家, 只有同時看到並統籌好各個方面, 才會比較平衡。 專心致志把自己的事做好是根本, 在這個前提下, 再來應付對世界局勢的變化, 就能站穩自己的腳跟了。

在我看來, 美國人的心結在於, 擔心中國成為下一個挑戰者。 問題之複雜還因為, 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 美國始終視中國為非我族類。

蘇聯解體後, 美國人以為中國將是下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沒想到中國非但沒有倒下, 反而迅速發展, 並于2010年超越日本,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發展加快了國際力量對比的歷史性變化, 推動了世界進一步走向多極化的大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 美國調整對外戰略, 明顯加大了對亞太的政治、軍事、外交投入, 目的之一是防範和遏制中國, 防止出現一個敢於向美國叫板的“老二”。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書中發問, 在全球化時代, 如何把不同的歷史經驗和價值觀塑造成一個共同的秩序?實際上, 美國對華關係不被局部問題綁架是關鍵之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薩默斯在《金融時報》上寫道,華盛頓和北京應該在制定靈活和包容的政策上做出表率,而並非過分擔憂對方的戰略意圖。

中美關係與“修昔底德陷阱”

即便中國政府屢次強調,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但美國對於中國的戰略猜疑乃至遏制心態依舊。為什麼呢?這就涉及現在人們已經熟知的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理論。

從古希臘、古羅馬到現在的2000多年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國際關係史,都反復演示了一個規律,就是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遲早要陷入戰略競爭、戰略對抗,最後陷入戰爭。從2000多年前的修昔底德,到後來各種流派的史學家、理論家、政治家,都運用不同的方法論,來分析研究論證這種規律。

這種新興大國(rising power)和守成大國(established power)之間的競爭導致戰爭的研究,在美國就從未間斷過。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經過大量歷史比較研究,近年來多次發表論文,對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上16對大國競爭的案例進行了分析,其中12對都走向了戰爭。

可以說,“國強必霸”已經成為美國人思維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美國的政治家、戰略家們都承認,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強大的中國,最後必然挑戰美國。這是當前中美關係中美方存在的一個帶有根本性和戰略性的消極因素。

此外,美國對中國的這種成見,還有一個廣為傳播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定律做基礎,這就是“能力決定意圖”(capability drives intention)。

美國人或者說西方人總是按這個邏輯在觀察、考量自己的對手國家。在他們看來,國力的變化必然驅動國家意圖的變化。國家如此,個人也十如此。打個比方,當你有100元資金時,你追求的目標僅僅是溫飽;當你的資金達到100萬元時,你的意圖就是要建立企業、開拓市場了;而當你握有100億元時,你的雄心壯志就是要佔領國際市場,成立跨國公司了。

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要解決的自身發展問題太多了,對於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中國得以繁榮、穩定的永恆主題。

周文重秘書長現場回答提問

亞洲浪潮,博鼇視野

“立足亞洲,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美國對華關係不被局部問題綁架是關鍵之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薩默斯在《金融時報》上寫道,華盛頓和北京應該在制定靈活和包容的政策上做出表率,而並非過分擔憂對方的戰略意圖。

中美關係與“修昔底德陷阱”

即便中國政府屢次強調,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但美國對於中國的戰略猜疑乃至遏制心態依舊。為什麼呢?這就涉及現在人們已經熟知的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理論。

從古希臘、古羅馬到現在的2000多年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國際關係史,都反復演示了一個規律,就是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遲早要陷入戰略競爭、戰略對抗,最後陷入戰爭。從2000多年前的修昔底德,到後來各種流派的史學家、理論家、政治家,都運用不同的方法論,來分析研究論證這種規律。

這種新興大國(rising power)和守成大國(established power)之間的競爭導致戰爭的研究,在美國就從未間斷過。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經過大量歷史比較研究,近年來多次發表論文,對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上16對大國競爭的案例進行了分析,其中12對都走向了戰爭。

可以說,“國強必霸”已經成為美國人思維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美國的政治家、戰略家們都承認,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強大的中國,最後必然挑戰美國。這是當前中美關係中美方存在的一個帶有根本性和戰略性的消極因素。

此外,美國對中國的這種成見,還有一個廣為傳播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定律做基礎,這就是“能力決定意圖”(capability drives intention)。

美國人或者說西方人總是按這個邏輯在觀察、考量自己的對手國家。在他們看來,國力的變化必然驅動國家意圖的變化。國家如此,個人也十如此。打個比方,當你有100元資金時,你追求的目標僅僅是溫飽;當你的資金達到100萬元時,你的意圖就是要建立企業、開拓市場了;而當你握有100億元時,你的雄心壯志就是要佔領國際市場,成立跨國公司了。

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要解決的自身發展問題太多了,對於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中國得以繁榮、穩定的永恆主題。

周文重秘書長現場回答提問

亞洲浪潮,博鼇視野

“立足亞洲,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