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相比日本和德國,瑞士在很多行業佔據了更高端的位置

作者/崔洪波

我最近剛從瑞士回來, 想趁此機會跟大家溝通一下我這次在瑞士看到的東西。

今天在座的有幾個人是跟我一起去了瑞士的,

在瑞士的感受和國內迥然不同。 比如當時我們同去的都有一個感受:瑞士的大公司的總部, 包括寶珀、雀巢, 沒有一個有中國兩億營收左右的公司氣派。

我們去看雀巢總部, 雀巢說, “我們總部太小了, 真不好意思”;我們去看瑞士軍刀的總部, 瑞士軍刀的總部也只有中國一個鄉鎮企業那麼大;我們去看寶珀, 吳(曉波)老師也戲稱它是鄉村企業, 但實際上它是全世界頂級腕表品牌之一。 瑞士很多著名工廠到國內就是二等工廠。 但是品牌, 跟這些東西, 通通沒有關係。

瑞士這個國家, 只有810萬人口, 但是生產的超級品牌比我們想像的都多。 它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 生產的人均GDP是中國的十倍以上;同時它也是全世界資源最匱乏的。

大家想想瑞士有什麼資源?它的特色就是風景, 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了。 但是它的製藥業, 諾華, 羅氏;奢侈品集團厲峰都是全球知名。 瑞士怎麼做到這樣的?

所以這次我也是想把我看到的告訴大家。 吳(曉波)老師說的一句話叫“破解焦慮”。 大家去看了之後可能沒什麼焦慮了。 為什麼?我們對瑞士企業神化的部分就破解掉了。 看看雀巢, 看看瑞士蓮, 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沒有那麼高大上, 焦慮就破解了。 焦慮破解之後大家要反思的是什麼?就是做品牌真的不在國家大小。 品牌跟你的國家、地域, 跟什麼東西都沒關係, 只跟你的創新與堅守有關。

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以下三個部分的內容。

一、兩個維度看瑞士

中國現在GDP全球第二,

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承。 但是, 為什麼我們不是全世界最大的品牌大國?為什麼我們不能贏得所有人的尊重?再往下走, 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向瑞士去尋求答案。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瑞士。

瑞士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 跟我們吉林省的面積差不多。 人口890萬, 只有上海的1/3。 2016年GDP人均8萬多美金, 是上海的5倍多。 它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 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以及連續四年榮獲“全球最具創新力”殊榮的國家。 它有很多榮譽和指標, 而我們要看的就是看我們應該從哪個角度來理解瑞士。

1/ 創新的國度

第一個維度我想要談的,

就是創新的國度這件事。 瑞士的創新和其他國家是很不一樣的。 它的創新動力來自什麼地方?或者說, 他們創新的方向來自什麼地方?我比較喜歡把這兩個國家拿來一起比較:以色列和瑞士。

跟以色列有關的是這本書, 《創業的國度》;和瑞士有關的是這本書, 《創新的國度》。

以色列是700多萬人, 也是一個沒什麼資源的國家, 常年大戰, 人民是猶太人, 這是全世界最熱衷於談創新的國家。

以色列的特產是什麼?上市公司。 以色列的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總數超過全歐洲的總和。 在以色列, 平均每184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創業。 它把創業公司賣來賣去, 由此被稱為“賣豬專業戶”。 它創造一個技術賣給中國人, 獲得一筆錢。 回頭繼續搞, 三個人搞個公司創造,

然後搞個小的上市公司, 上完市之後賣給大的上市公司。 這是以色列, 它是以創新驅動的。

瑞士呢?它的特徵是什麼?品牌。 全世界買品牌。 ——注意區別啊, 一個是“賣公司”, 一個是“買品牌”。 全世界沒有一粒咖啡豆產自瑞士, 但是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公司是來自瑞士。 咖啡, 巧克力, 瑞士離原產地十萬八千里, 但是卻掌控著這個行業的命脈。

所以我們就能看到以色列和瑞士的區別。 以色列是吸引風險投資, 用技術驅動來變現, 但是它沒有把它的價值最大化, 沒有輸出品牌, 但是瑞士就是聚合了各種資本。 雀巢有900億瑞郎的銷售額, 連寶潔都在它後頭。

而且瑞士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 我們去的時候有意瑞區、徳瑞區、法瑞區、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誰也同化不了誰。這就保證了什麼呢?創造力能在這裡得到很好的發揮。美國也是這樣。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它把全世界最好的人才都搞過去,前總統奧巴馬,非裔;特斯拉的創始人,非裔。謹慎的移民政策給美國帶來大量人才,美國現在的繁榮跟它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而且瑞士還有一點,它在一二戰是中立國,在客觀上也讓它更能夠聚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所以它才能在食品、醫療、製藥很多領域都在創新,在很多行業都佔有一席之地,從而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度”。、

2/ 工匠精神

第二個維度,大家一提瑞士就會想到工匠精神。我們提到工匠精神就想到兩個國家:一個是瑞士,另一個是日本。

日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非常小,都是十幾個人以下的企業。所以這種工匠精神是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日本經常講“創業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在日本都算年輕的,為什麼?很多企業做了兩百年,十代,十代之前七個人,十代之後還是七個人。這百年企業怎麼來的?熬過來的。日本很少有看到百年企業有革新的。

跟大家舉個例子,日本的工匠精神。日本有個寺廟修繕的公司叫金剛組。中國企業跟它談合作,讓它在中國開個分公司,三年,這三年就接中國的訂單,把中國的寺廟修繕好。大家知道看中國漢唐以前的文化,要去日本看,因為我們斷代了。漢唐的東西延續到現在的只有日本,京都就像個“小長安”,它當時就是按照長安建的。它有漢唐之前的歷史精華。所以專門請它來修繕。

但是金剛組不幹。它說什麼?它說我接你單子沒問題,但是三年以後我回日本就沒人跟我合作了。所以不,我不跟你合作。它不能丟掉日本的客戶,它覺得這樣它才能延續下去。所以這裡我們就能看到:日本它不是以商業的擴張為核心的,它是以“守”為核心的。日本最願意用的詞叫“守護”,我守護我的企業,守護我的家族,所以它是一代一代這麼守護下來的。它想得是我要怎麼把這東西做極致,讓我的顧客不離開我。這是日本百年匠心傳下來的。

其實工匠精神還有一個國家德國。德國我們知道,隱形冠軍。它是在工業領域,一些細分行業,特別特別小的細分行業是全世界第一。

但是三個國家比較起來,只有瑞士在很多行業裡佔據更高端的位置。

我記得飛諾的鄭重曾經跟我講過,他說崔老師,瑞士這個國家很特別,它看不上義大利人、德國人的東西,覺得都粗糙,覺得只有我的東西最好。它很多行業是站在行業更高端,歷史更悠久,規模更大,創新更強的位置。這是瑞士的特點。所以中國企業家去學,到底學什麼?從眼界從格局的角度,我覺得德、瑞在某種意義上,比日本更合適。

另外一個,大家去想啊,瑞士的精神輸出之後是品牌,品牌之後是擁有的一大票的粉絲和市場,在商業上是有成就的。但日本的工匠精神就很難看到這一點。

我們做品牌,知道在商業戰場上,歸結到最後實際上是品牌的爭奪,品牌的擴張。品牌的擴展實際上代表什麼?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等方面的擴張。

而且,雖然德國和瑞士都有商業化,但它們之間也有區別。德國是做到高精尖,在一個細分市場上做到絕對的老大,然後導致我無可替代,你把這一個零部件給我,我肯定做到最好的。但是瑞士是用品牌去收割這個市場。它實際上是工匠精神用品牌去變現,讓品牌在工匠精神上獲取最高溢價。

任何東西成本都有一個成本區間,但是售價區間是沒有限制的,而它能夠收割工匠精神的大部分利潤。瑞士表收割的鐘錶行業,跟蘋果收割手機行業是一樣的。他們創造了價值。所以現在中國也是要創造價值。這個價值不是說成本怎麼便宜,而是怎麼提升價值帶,做出高附加值。

所以瑞士你與其說是工匠精神的崛起,不如說是品牌的崛起。因為它是極端化,批量性的品牌崛起,讓我們意識到品牌很重要。我們知道很多有全世界最好的技術,但是沒有品牌輸出有什麼用呢?有品牌收割了這個行業的利潤。

二、瑞士超級品牌的邏輯

1/ 更高的品牌全域

更高的品牌全域,就是你對品牌的價值判斷和感受是怎麼樣的。

在瑞士,我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瑞士這個國家從上到下全在搞品牌,不是一個個人行為。瑞士有著更全的品牌格局,所以這次我課裡面專門加了一個“CEO的品牌格局”,我們需要把一些東西變成企業家的常識。

我們看,伯恩大學,它的品牌觀是什麼?產品品牌、公司品牌、國家品牌、合作品牌、公司品牌使命及社會責任,這些都是一直在灌輸的東西。但是中國就只有產品品牌。很少有談公司品牌的,更別說國家品牌了。中國在全球有國家品牌形象麼?世界級的認知,我們很少。

不過也有進步,今年國家提了一個“國家品牌日”,少有的在談品牌,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你看瑞士,從總統開始就在談品牌。瑞士從國家品牌到公司品牌到產品品牌,有多層次的品牌建設,這個多層次是什麼呢?相互之間的賦能非常非常厲害。

國家品牌建設的第一點就是:瑞士國旗非常有辨識度。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但是能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所有人通識的,可能都沒有十個。但是我們卻能認得出來瑞士的國旗。

還有一個例子,我們在少女峰的時候看到上面插著瑞士國旗,只要去少女峰的人,全都去跟它合影。中國那麼多老外去過黃山,去過長城,有看到這個旗麼?我們國家沒有這種意識。不是不能做,你放一個五星紅旗在黃山在長城,百分百就能變成拍照點。他就會把這個國家的感知帶到自己的國家。但是中國現在沒有這樣的意識,這是一種存在意識流裡的東西,但中國現在還做不到。

甚至中國現在還有很多企業家分不清公司品牌和產品品牌。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麥當勞改名事件”,那是一個公司層面的變更,我們稱之為商號的變更,就是工商註冊的名字改了一下,但是被我們所有的媒體戲謔成“麥當勞改名”。我們的意識裡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工商變更,某種意識上也是我們對品牌的瞭解不夠深。

2/ 從工匠精神到超級品牌

現在大家都在談工匠精神。但是我想請問:工匠精神做到最後是什麼?我們最後是要去要求商業上的回報的。如果沒有商業回報,工匠精神怎麼延續?

中國總是在調侃三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三星有十幾家公司是全球第一,而且也是唯一一個從上一個時代跑到現在這個時代的倖存者。

三星是從低端手機幹到高端手機的,而且三星也是代表安卓向蘋果叫板的。從3.5寸屏到5.5寸屏,還有雙曲面屏,這種對抗蘋果的事情,都是三星幹的。而且三星去年經歷了那麼大的事情(note7),老闆還被關起來了,但三星今年的財報依然非常漂亮。這表示它建立了一個足夠完善的機構維持這個公司走下去。

三星有一個創新博物館,裡面陳列了它很多對手的創新產品。把對手的產品放進自己的博物館,這是多大的胸襟。而且從它的博物館裡就能看到,三星是在從產業上探索變革,解決產業級的問題。我們今天談創新,有沒有思考創新究竟花落何處?創新的目的和結果到底是什麼?創新的最後總要尋求商業上的回報。所以我們需要做品牌這樣的事情。你要把你創新的所有成果都用品牌去兌現,用品牌去獲取這個超額利潤。

我們這次去看雀巢,我以為我能看到很多高大上的東西,但是其實沒有。它講的就是品質。品質就是核心,所以它就談高品質,它的品質觀一直放在腦海中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二個就是要做出有美感的東西。這個有時候需要一代人的審美。你想歐洲我們看得最多的東西是什麼?建築。建築最多的是什麼?是繪畫。繪畫是什麼?是審美的延續和結晶。所以他們總能做出美感的東西,但中國這方面還欠缺。

3/ 關於打造品牌

1)品牌發展的三個階段

初創企業要打造的是一個消費者喜歡的品牌,是一個單一品牌。初創期的企業不建議做多品牌,也不建議多層次做品牌。因為你一個階段都沒有幹透,你需要的是集中精力搞好一個品牌。

但是到了成熟期,單一品牌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就必須得做有效的品牌組合。雀巢就是買賣品牌的販子。藍瓶子,一家只有50家咖啡店的公司,雀巢給了它5億美元的估值。它的商業思考是什麼?它的50個咖啡店卻在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具備了全球化的雛形,雀巢收購它,1、它要學習怎麼跟年輕人打交道;2、學習怎麼打造一個網紅品牌;3、雀巢能在供應鏈上給她提供支援,在供應鏈上進行思考。這就說明大品牌不是對新興品牌不敏感,而是要學會管理有效的品牌。

公司規模發展更大的時候考驗的是產品創新的能力。

今天寶潔最大的挑戰就是創新能力,它創造新品牌和在跟年輕人溝通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問題。所以寶潔很難把握到中國美即面膜這樣的機會,包括歐萊雅。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思維盲區,看不到10億收益的場景它就不幹了,所以大公司有時候看不到這樣的創新機會。

但是雀巢不一樣,它把行業的創新一直把握在自己手裡。比如Nespresso。在咖啡的陣地上,除了星巴克它沒啃下來之外,咖啡行業都在雀巢手裡。雀巢做即溶咖啡,它最大的敵人是手工咖啡,然後它做了Nespresso,成了膠囊咖啡的鼻祖。它把行業的創新捏在了手上,而且利用這種創新反哺了品牌。Nespresso給雀巢貢獻的利潤極高,但這個利潤是多久之後開始貢獻的?20年後。

所以產品需要創新,而我們面對著必須要把產品品牌化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品牌,那你產品的生命週期是有限的,年年產品都在反覆運算,沒有任何人能把每一款產品都變成爆品。就連蘋果都沒有做到。但如果是品牌,那產品一代、產品二代、產品三代可以一代代反覆運算,可能到了後來它產品完全變了,但全都在一個品牌上托住了。

2)以品牌M&A推動疆域不斷擴大。

M&A就是並購。中國企業現在因為資本夠了,也在開始做這件事情。瑞士公司很強的就是用資本去推動公司快速增長,然後去買品牌。雀巢的發展史就是品牌的並購史,就是“買買買”的歷史。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自己幹出來,你也可以買,並購之後能夠完成整個產業鏈的重組,重組之後後面就能做協同,做整合,就可以提升效率。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佈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其版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若涉及侵權,敬請聯繫我們,以便刪除。

誰也同化不了誰。這就保證了什麼呢?創造力能在這裡得到很好的發揮。美國也是這樣。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它把全世界最好的人才都搞過去,前總統奧巴馬,非裔;特斯拉的創始人,非裔。謹慎的移民政策給美國帶來大量人才,美國現在的繁榮跟它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而且瑞士還有一點,它在一二戰是中立國,在客觀上也讓它更能夠聚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所以它才能在食品、醫療、製藥很多領域都在創新,在很多行業都佔有一席之地,從而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度”。、

2/ 工匠精神

第二個維度,大家一提瑞士就會想到工匠精神。我們提到工匠精神就想到兩個國家:一個是瑞士,另一個是日本。

日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非常小,都是十幾個人以下的企業。所以這種工匠精神是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日本經常講“創業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在日本都算年輕的,為什麼?很多企業做了兩百年,十代,十代之前七個人,十代之後還是七個人。這百年企業怎麼來的?熬過來的。日本很少有看到百年企業有革新的。

跟大家舉個例子,日本的工匠精神。日本有個寺廟修繕的公司叫金剛組。中國企業跟它談合作,讓它在中國開個分公司,三年,這三年就接中國的訂單,把中國的寺廟修繕好。大家知道看中國漢唐以前的文化,要去日本看,因為我們斷代了。漢唐的東西延續到現在的只有日本,京都就像個“小長安”,它當時就是按照長安建的。它有漢唐之前的歷史精華。所以專門請它來修繕。

但是金剛組不幹。它說什麼?它說我接你單子沒問題,但是三年以後我回日本就沒人跟我合作了。所以不,我不跟你合作。它不能丟掉日本的客戶,它覺得這樣它才能延續下去。所以這裡我們就能看到:日本它不是以商業的擴張為核心的,它是以“守”為核心的。日本最願意用的詞叫“守護”,我守護我的企業,守護我的家族,所以它是一代一代這麼守護下來的。它想得是我要怎麼把這東西做極致,讓我的顧客不離開我。這是日本百年匠心傳下來的。

其實工匠精神還有一個國家德國。德國我們知道,隱形冠軍。它是在工業領域,一些細分行業,特別特別小的細分行業是全世界第一。

但是三個國家比較起來,只有瑞士在很多行業裡佔據更高端的位置。

我記得飛諾的鄭重曾經跟我講過,他說崔老師,瑞士這個國家很特別,它看不上義大利人、德國人的東西,覺得都粗糙,覺得只有我的東西最好。它很多行業是站在行業更高端,歷史更悠久,規模更大,創新更強的位置。這是瑞士的特點。所以中國企業家去學,到底學什麼?從眼界從格局的角度,我覺得德、瑞在某種意義上,比日本更合適。

另外一個,大家去想啊,瑞士的精神輸出之後是品牌,品牌之後是擁有的一大票的粉絲和市場,在商業上是有成就的。但日本的工匠精神就很難看到這一點。

我們做品牌,知道在商業戰場上,歸結到最後實際上是品牌的爭奪,品牌的擴張。品牌的擴展實際上代表什麼?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等方面的擴張。

而且,雖然德國和瑞士都有商業化,但它們之間也有區別。德國是做到高精尖,在一個細分市場上做到絕對的老大,然後導致我無可替代,你把這一個零部件給我,我肯定做到最好的。但是瑞士是用品牌去收割這個市場。它實際上是工匠精神用品牌去變現,讓品牌在工匠精神上獲取最高溢價。

任何東西成本都有一個成本區間,但是售價區間是沒有限制的,而它能夠收割工匠精神的大部分利潤。瑞士表收割的鐘錶行業,跟蘋果收割手機行業是一樣的。他們創造了價值。所以現在中國也是要創造價值。這個價值不是說成本怎麼便宜,而是怎麼提升價值帶,做出高附加值。

所以瑞士你與其說是工匠精神的崛起,不如說是品牌的崛起。因為它是極端化,批量性的品牌崛起,讓我們意識到品牌很重要。我們知道很多有全世界最好的技術,但是沒有品牌輸出有什麼用呢?有品牌收割了這個行業的利潤。

二、瑞士超級品牌的邏輯

1/ 更高的品牌全域

更高的品牌全域,就是你對品牌的價值判斷和感受是怎麼樣的。

在瑞士,我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瑞士這個國家從上到下全在搞品牌,不是一個個人行為。瑞士有著更全的品牌格局,所以這次我課裡面專門加了一個“CEO的品牌格局”,我們需要把一些東西變成企業家的常識。

我們看,伯恩大學,它的品牌觀是什麼?產品品牌、公司品牌、國家品牌、合作品牌、公司品牌使命及社會責任,這些都是一直在灌輸的東西。但是中國就只有產品品牌。很少有談公司品牌的,更別說國家品牌了。中國在全球有國家品牌形象麼?世界級的認知,我們很少。

不過也有進步,今年國家提了一個“國家品牌日”,少有的在談品牌,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你看瑞士,從總統開始就在談品牌。瑞士從國家品牌到公司品牌到產品品牌,有多層次的品牌建設,這個多層次是什麼呢?相互之間的賦能非常非常厲害。

國家品牌建設的第一點就是:瑞士國旗非常有辨識度。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但是能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所有人通識的,可能都沒有十個。但是我們卻能認得出來瑞士的國旗。

還有一個例子,我們在少女峰的時候看到上面插著瑞士國旗,只要去少女峰的人,全都去跟它合影。中國那麼多老外去過黃山,去過長城,有看到這個旗麼?我們國家沒有這種意識。不是不能做,你放一個五星紅旗在黃山在長城,百分百就能變成拍照點。他就會把這個國家的感知帶到自己的國家。但是中國現在沒有這樣的意識,這是一種存在意識流裡的東西,但中國現在還做不到。

甚至中國現在還有很多企業家分不清公司品牌和產品品牌。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麥當勞改名事件”,那是一個公司層面的變更,我們稱之為商號的變更,就是工商註冊的名字改了一下,但是被我們所有的媒體戲謔成“麥當勞改名”。我們的意識裡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工商變更,某種意識上也是我們對品牌的瞭解不夠深。

2/ 從工匠精神到超級品牌

現在大家都在談工匠精神。但是我想請問:工匠精神做到最後是什麼?我們最後是要去要求商業上的回報的。如果沒有商業回報,工匠精神怎麼延續?

中國總是在調侃三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三星有十幾家公司是全球第一,而且也是唯一一個從上一個時代跑到現在這個時代的倖存者。

三星是從低端手機幹到高端手機的,而且三星也是代表安卓向蘋果叫板的。從3.5寸屏到5.5寸屏,還有雙曲面屏,這種對抗蘋果的事情,都是三星幹的。而且三星去年經歷了那麼大的事情(note7),老闆還被關起來了,但三星今年的財報依然非常漂亮。這表示它建立了一個足夠完善的機構維持這個公司走下去。

三星有一個創新博物館,裡面陳列了它很多對手的創新產品。把對手的產品放進自己的博物館,這是多大的胸襟。而且從它的博物館裡就能看到,三星是在從產業上探索變革,解決產業級的問題。我們今天談創新,有沒有思考創新究竟花落何處?創新的目的和結果到底是什麼?創新的最後總要尋求商業上的回報。所以我們需要做品牌這樣的事情。你要把你創新的所有成果都用品牌去兌現,用品牌去獲取這個超額利潤。

我們這次去看雀巢,我以為我能看到很多高大上的東西,但是其實沒有。它講的就是品質。品質就是核心,所以它就談高品質,它的品質觀一直放在腦海中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二個就是要做出有美感的東西。這個有時候需要一代人的審美。你想歐洲我們看得最多的東西是什麼?建築。建築最多的是什麼?是繪畫。繪畫是什麼?是審美的延續和結晶。所以他們總能做出美感的東西,但中國這方面還欠缺。

3/ 關於打造品牌

1)品牌發展的三個階段

初創企業要打造的是一個消費者喜歡的品牌,是一個單一品牌。初創期的企業不建議做多品牌,也不建議多層次做品牌。因為你一個階段都沒有幹透,你需要的是集中精力搞好一個品牌。

但是到了成熟期,單一品牌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就必須得做有效的品牌組合。雀巢就是買賣品牌的販子。藍瓶子,一家只有50家咖啡店的公司,雀巢給了它5億美元的估值。它的商業思考是什麼?它的50個咖啡店卻在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具備了全球化的雛形,雀巢收購它,1、它要學習怎麼跟年輕人打交道;2、學習怎麼打造一個網紅品牌;3、雀巢能在供應鏈上給她提供支援,在供應鏈上進行思考。這就說明大品牌不是對新興品牌不敏感,而是要學會管理有效的品牌。

公司規模發展更大的時候考驗的是產品創新的能力。

今天寶潔最大的挑戰就是創新能力,它創造新品牌和在跟年輕人溝通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問題。所以寶潔很難把握到中國美即面膜這樣的機會,包括歐萊雅。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思維盲區,看不到10億收益的場景它就不幹了,所以大公司有時候看不到這樣的創新機會。

但是雀巢不一樣,它把行業的創新一直把握在自己手裡。比如Nespresso。在咖啡的陣地上,除了星巴克它沒啃下來之外,咖啡行業都在雀巢手裡。雀巢做即溶咖啡,它最大的敵人是手工咖啡,然後它做了Nespresso,成了膠囊咖啡的鼻祖。它把行業的創新捏在了手上,而且利用這種創新反哺了品牌。Nespresso給雀巢貢獻的利潤極高,但這個利潤是多久之後開始貢獻的?20年後。

所以產品需要創新,而我們面對著必須要把產品品牌化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品牌,那你產品的生命週期是有限的,年年產品都在反覆運算,沒有任何人能把每一款產品都變成爆品。就連蘋果都沒有做到。但如果是品牌,那產品一代、產品二代、產品三代可以一代代反覆運算,可能到了後來它產品完全變了,但全都在一個品牌上托住了。

2)以品牌M&A推動疆域不斷擴大。

M&A就是並購。中國企業現在因為資本夠了,也在開始做這件事情。瑞士公司很強的就是用資本去推動公司快速增長,然後去買品牌。雀巢的發展史就是品牌的並購史,就是“買買買”的歷史。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自己幹出來,你也可以買,並購之後能夠完成整個產業鏈的重組,重組之後後面就能做協同,做整合,就可以提升效率。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佈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其版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若涉及侵權,敬請聯繫我們,以便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