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被起訴到設立工廠 小米在印度如何打了一個翻身仗?

【藍科技】Sumit 印度報導

王者歸來。

儘管2014年小米在印度遭到愛立信的起訴, 但這絲毫不影響小米在印度的高速發展。 從禁止小米在當地銷售,

到小米創始人雷軍受到印度總理莫迪接見, 兩年多時間, 小米在印度用驚人一躍證明了自己。

市場調查機構IDC此前發佈的資料表明, 小米智慧手機2016年四季度在印度市場的出貨量增長15.3%, 遠超5.2%的行業平均水準, 小米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為10.7%, 僅次於三星, 位居第二。

當3月28日, 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他和雷軍以及小米印度總經理傑恩·馬努(Manu Jain)的照片時, 那一刻的小米, 在印度市場上迎來了更多的喝彩與掌聲。

身為印度總理的莫迪, 並不會為每一個企業做背書。 他對小米的熟悉和瞭解, 並不僅僅是憑個人喜好, 而是基於印度民眾對小米的接受程度。

印度總理莫迪與雷軍會談、合影及在社交媒體上發佈,

這一系列的動作既是對小米的認可和感謝, 還有對未來的期許。

此行, 雷軍送給印度的一份大禮是未來3到5年, 小米還會在印度再次大規模的投資。

讀懂印度市場

愛立信在印度市場的一紙訴狀並沒有打跨小米的野心。 當年, 三個月在印度市場銷售50萬部小米手機,

是最好的印證。

從2014年7月份進入印度到同年10月份, 其手機總銷量已經達到約50萬部。 而小米的合作夥伴——印度最大的網路零售商之一Flipkart通過饑餓行銷的“限時搶購”方式獨家網路銷售其產品, 短期內極大提振小米在印度的人氣。

《小米稱進印度4個月已賣50萬部手機》寫道:小米正在這個全球第二大電信市場起跳, 因為印度喜愛低價格產品。 口碑已經為該品牌創造了轟動, “限時搶購”説明創造了該公司產品的斷貨。

市場研究公司IDC分析師卡倫·塞卡(Karan Thakkar)表示, 該方法是成功的關鍵, 這種“限時搶購”在消費者中掀起了搶購風。

趁熱打鐵。 2015年小米手機第一個印刷媒體廣告是在《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刊登整整一個頭版的小米4手機廣告。

此後, 小米在六家不同的印度報紙上小規模試點投放廣告, 這一策略對小米的刺激作用不言而喻。

藍科技採訪印度最大的電商之一Askme.com的CEO Sanjiv Gupta時, 他認為, 小米在網路上的銷售速度超出想像。 印度消費者對小米的評價是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這是他們購買的主要理由。 而且在售後服務方面, 小米做得很成功。 在新德里大街上, 不經意間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會拿著小米手機, 我認為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中, 小米是非常成功的。

一直宣導國際化的小米, 以本土化的方式融入印度, 或許是他們在印度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雷軍曾經表態, 小米設定了未來5到10年的當地語系化長期戰略, 小米印度團隊全部是印度員工。

小米還將在印度鋪開體驗店, 設立研發團隊, 組織工藝鏈和生產, 建立生態系統和品牌影響力。

讀懂印度的小米, 已經不滿足於當初構勒的藍圖。 讓每一位員工心懷夢想, 讓每一個消費者充滿渴望與信任, 這是小米在滿足產品訴求之後, 試圖用產品與消費者拉近的情感因素。 這種“挑逗”方式在印度行之有效。

不得不承認, 小米在印度市場獲取的信任和購買欲望超過了民眾對他的猜疑。 所以, 這一次雷軍來到印度之後, 能看到他內心的綻放。

“如果你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行人, 他們是否知道小米, 會有超過70%的人告訴你知道小米。 也許他們自己用的並不是小米手機, 但他們一定會有熟悉的人在用小米。 ”Sanjiv Gupta接受藍科技採訪時說。

(左為小米印度銷售計畫與分析部門主管Manish Dang)

主管的希望和小米的未來

被印度女員工私底下認為是最帥CEO的雷軍,在印度受到員工的喜愛程度也超出了想像。他們對雷軍帶有個人崇拜源於小米產品最適合印度市場。

2015年加入小米的Manish Dang先生目前任職銷售計畫與分析部門主管,在加盟小米之前,他曾經在一家大資料分析公司。

“當時我們在公司正準備參加會議,但其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人遲到了,因為他們試圖掌握新推出的MI 3如何操作。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小米。但從此之後,辦公室的員工每天都在有人談論小米,這讓我對小米充滿了好奇。”Manish Dang如是回憶加入小米之前的情景。

當Manish Dang給小米在印度的辦公室打電話後,他瞭解到小米獨特的銷售模式,以及小米手機的偉大之處,並認為小米目前是最具有價值的、處於初期啟動的狀態。這是一艘火箭船,他必須要登機,才能看到未來。所以,他放棄原來的公司而選擇小米。

和Manish Dang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因此才構成了小米在印度的迅速成長。2016年小米在印度營收達10億美元,而今年,雷軍的計畫是完成20億美元營收。除了硬體之外,小米還通過其移動應用和服務來增加營收。

坐二望一,是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目標。與暫時第一位的三星相比,小米的上升空間未來可期。三星手機去年的爆炸一案,對三星在印度市場還是產生了一些影響。

如果說三星是過去,那麼小米則是現在和未來。在印度,小米的現在是可以每秒生產一個智慧手機。用小米速度佔領印度市場,雷軍有充足的底氣。而小米的未來三年,將會在印度創造2萬個工作崗位、正在考慮建立第三個工廠、在印度線下開設1000家門店,並且將其在印度的線下零售業務擴大一倍。

與小米同心,取得不俗業績的Manish Dang獲得了一頂皇冠。這頂象徵無數榮譽的皇冠及獎盃由雷軍親自頒發給他時,那一瞬間,他很動情。

“我慶倖選擇了最好的、最偉大的一家公司。儘管他來自中國,但我們已經不分彼此,我認為這是一家純粹的印度公司。無論企業文化、模式還是管理理念,這是小米的成功所在。兩年來,我跟小米一起成長,我也更熟悉中國的文化和模式。”Manish Dang對藍科技說。

在偉大的價值觀和遠見的公司工作,和最有智慧的同事一起工作,Manish Dang每天都可以向他們一起學習。看到公司的成長,他有一種自豪感並且永遠保持著旺盛的精力。而他的希望是,小米在印度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每個家庭成員至少有一人使用小米手機。

曾經,藍科技針對中國的IT企業做過一次調查。有創始人更願意聘請印度的IT工程師,原因是他們的忠誠度更高,相對於中國職場而言,印度人更有職業精神,不會完全被薪水左右。

雷軍的印度之行,給小米絕對是一個加分項。在員工層面,他們對小米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並且充滿信心;在市場層面,中印媒體的報導能給小米節省數億元的廣告費。你能說,這不是雙贏嗎?

印度市場的政策紅利是,目前印度總理莫迪正在提倡“印度製造”。已經在印度設立兩個工廠,目標是設立第三個工廠的小米,已經貼出的標籤就是“印度製造”。現在看來,當初雷軍一直堅持完全本土化的小米,是一條正確的路徑。

這對小米,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圖片/三石 文章參考資料:《小米稱進印度4個月已賣50萬部手機》)

本文原創于藍科技,轉載務必注明作者及出處。

(左為小米印度銷售計畫與分析部門主管Manish Dang)

主管的希望和小米的未來

被印度女員工私底下認為是最帥CEO的雷軍,在印度受到員工的喜愛程度也超出了想像。他們對雷軍帶有個人崇拜源於小米產品最適合印度市場。

2015年加入小米的Manish Dang先生目前任職銷售計畫與分析部門主管,在加盟小米之前,他曾經在一家大資料分析公司。

“當時我們在公司正準備參加會議,但其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人遲到了,因為他們試圖掌握新推出的MI 3如何操作。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小米。但從此之後,辦公室的員工每天都在有人談論小米,這讓我對小米充滿了好奇。”Manish Dang如是回憶加入小米之前的情景。

當Manish Dang給小米在印度的辦公室打電話後,他瞭解到小米獨特的銷售模式,以及小米手機的偉大之處,並認為小米目前是最具有價值的、處於初期啟動的狀態。這是一艘火箭船,他必須要登機,才能看到未來。所以,他放棄原來的公司而選擇小米。

和Manish Dang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因此才構成了小米在印度的迅速成長。2016年小米在印度營收達10億美元,而今年,雷軍的計畫是完成20億美元營收。除了硬體之外,小米還通過其移動應用和服務來增加營收。

坐二望一,是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目標。與暫時第一位的三星相比,小米的上升空間未來可期。三星手機去年的爆炸一案,對三星在印度市場還是產生了一些影響。

如果說三星是過去,那麼小米則是現在和未來。在印度,小米的現在是可以每秒生產一個智慧手機。用小米速度佔領印度市場,雷軍有充足的底氣。而小米的未來三年,將會在印度創造2萬個工作崗位、正在考慮建立第三個工廠、在印度線下開設1000家門店,並且將其在印度的線下零售業務擴大一倍。

與小米同心,取得不俗業績的Manish Dang獲得了一頂皇冠。這頂象徵無數榮譽的皇冠及獎盃由雷軍親自頒發給他時,那一瞬間,他很動情。

“我慶倖選擇了最好的、最偉大的一家公司。儘管他來自中國,但我們已經不分彼此,我認為這是一家純粹的印度公司。無論企業文化、模式還是管理理念,這是小米的成功所在。兩年來,我跟小米一起成長,我也更熟悉中國的文化和模式。”Manish Dang對藍科技說。

在偉大的價值觀和遠見的公司工作,和最有智慧的同事一起工作,Manish Dang每天都可以向他們一起學習。看到公司的成長,他有一種自豪感並且永遠保持著旺盛的精力。而他的希望是,小米在印度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每個家庭成員至少有一人使用小米手機。

曾經,藍科技針對中國的IT企業做過一次調查。有創始人更願意聘請印度的IT工程師,原因是他們的忠誠度更高,相對於中國職場而言,印度人更有職業精神,不會完全被薪水左右。

雷軍的印度之行,給小米絕對是一個加分項。在員工層面,他們對小米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並且充滿信心;在市場層面,中印媒體的報導能給小米節省數億元的廣告費。你能說,這不是雙贏嗎?

印度市場的政策紅利是,目前印度總理莫迪正在提倡“印度製造”。已經在印度設立兩個工廠,目標是設立第三個工廠的小米,已經貼出的標籤就是“印度製造”。現在看來,當初雷軍一直堅持完全本土化的小米,是一條正確的路徑。

這對小米,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圖片/三石 文章參考資料:《小米稱進印度4個月已賣50萬部手機》)

本文原創于藍科技,轉載務必注明作者及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