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淮南烈士陵園守護者:祖孫三代守墓70載 丹心一片護忠魂

“小傑, 快到清明節了, 趕快回來!來祭奠英烈的人多了, 我和你媽忙不過來!”

“好, 這幾天我就請假回去。 ”

……

李學成早已忘記這些年來給兒子李傑打了多少次這樣的電話, 但他始終記得自己守護的烈士陵園裡還有十四位長眠于此的英烈, 他始終記得老父親臨終前囑託給他的守墓重任, 他也始終記得每天都要到烈士陵園裡清掃衛生、擦拭墓碑。 不過, 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 從父輩傳下來的“衣缽”後繼有人。 “別人傳給後代的要麼是一門手藝, 要麼是萬貫家財, 俺家的‘傳家寶’就是這烈士陵園, 也是一份重托。 ”

踐重托, 忠義夫妻接班守墓

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坐落于鳳台縣丁集鎮西4公里幸福溝畔, 板張集村頭。 陵園四周綠樹環繞,

園內蒼松翠柏,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矗立中央。 這裡長眠著為解放全中國而英勇獻身的14位革命烈士。 置身其中, 人們時刻被長眠於此的革命烈士的大無畏精神而感染, 它無時無刻不在告誡著我們:歷史不容忘記!70年來, 英烈們能夠安然長眠在板張集這個小村旁, 得益于李文傳一家祖孫三代。 他們一片丹心護忠魂的故事, 只為一句承諾70年的堅守, 照亮著我們前行的心路。

當筆者來到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時, 李學成和妻子正在陵園裡為烈士墓除草培土、擦拭墓碑。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 前來祭奠英烈的人會很多, 趁著這個機會把陵園裡修整下。 ”說著, 李學成扶著樹幹慢慢地站起身來, 由於常年彎腰幹活, 加上腰部受傷, 他每次在陵園幹活都顯得力不從心。 “你悠著點幹, 別累到了!”一旁的妻子趕忙過來攙扶。 “這活我得早點幹完, 最近就有人聯繫我了。 ”李學成的臉上顯得有些著急, 不過, 當他掏出手機和小兒子李傑聯繫後, 神情稍微放鬆一些, “老父親把重任託付給我,

現在我也找到接班人了!”李學成口中的接班人便是他的小兒子李傑。

對於丈夫的這個決定, 妻子郭玉華早有心理準備, 李學成也不止一次在她面前念叨這個事。 “他和老父親兩人為了這個陵園付出了全部精力, 俺們生活在一起, 也受到感染, 就覺著很光榮。 ”在妻子郭玉華的眼中, 丈夫守護著陵園是“一份榮譽”, 自己也要幫著丈夫, 甚至將這份榮譽一直留傳下去。 在她看來, 如果陵園交給別人, 那就等於把榮譽也讓了出去。 郭玉華表示, 當初之所以看上李學成, 也就是因為這份榮譽。

父傳子, 70年護墓薪火相傳

其實, 苦不苦李學成心裡最清楚。 他給筆者算了一筆賬, 僅平整陵園裡的地, 一年下來就相當於平整了數百畝;修剪樹枝每年需要過上幾遍, 而陵園裡的樹木已經達到近10萬棵;鋤地時天越熱越利於樹木生長,每年他都要趁著夏季太陽最毒的時候幹活,每天在陵園裡一干就是8小時。有時候不回家就睡在洪溝上砌起來的屋子裡,冬天冷夏天熱,蚊蟲特別多。“累急了,我也抱怨,光榮可能當飯吃?但抱怨歸抱怨,休息後會接著幹!”

說到自己如何接任老父親的班,李學成說,他是李文傳的二兒子,經常圍在父親身邊,聽他講革命故事,從小便耳濡目染,放學或者放假時,都會幫著父親在陵園裡撿拾垃圾,幹些力所能及的活。由於識字,前來陵園祭奠的人又總會向他打聽英烈的事蹟,久而久之,他便成為小解說員,李文傳也漸漸將他視為自己的接班人。從1977年跟著父親護墓,到現在已經40年。2004年3月5日,李文傳在病重彌留之際,拉著李學成的手,反復叮囑:“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不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每年的清明節都得去上墳燒紙,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為此,爺倆在烈士墓前還留下了一張珍貴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學成珍藏著,時刻不忘父親的重托。

從2004年起,每年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李學成都學著父親當年帶自己的方式,帶領兒子等一家人到烈士墓前一一為英烈燒上一刀冥紙,放上一串鞭炮,像祭拜祖先一樣告慰英雄們,這一特殊家訓傳承至今。原先烈士陵園土地面積較小,清明節前來瞻仰烈士的人越來越多,旁邊地裡莊稼常常被踩踏,地的主人對此很有意見,找到村裡幹部要說法。李學成主動要求把自己分的其它好地塊與其對調。後來,在鳳台縣新四軍研究會的努力和幫助下,板張集烈士陵園幾經擴建,發展成一個占地12畝,擁有樹木花卉近10萬棵,集路、橋、亭、林、門、碑、雕、館於一體的現代化陵園。

子傳孫,子孫代代護英魂

烈士陵園只有李學成一個管理員,經常忙不過來,他就會喊來全家人一起幫忙。老母親、妻子、兒子、兒媳、孫子,大家齊上陣,把陵園修整好、照顧好。李傑從2003年跟著父親去陵園守墓,到現在也有14個年頭了。李學成覺得自己的身體還算硬朗,就讓兒子外出打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李傑心疼父親,只要有時間,就會幫父親一起看守烈士陵園,為墓地除草,為陵園花草、樹苗打農藥、施肥。

2014年春節,大雪紛飛。李學成在護園過程中,一不小心,摔個仰面朝天,傷到後腦勺,昏迷不醒,通過搶救才撿回一條命。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護園的決心。這幾年,李學成由於身體傷病的原因,體力、精力較差了,他對三兒子李傑說:“等我幹不動了,這份擔子就由你承接了,這是你爺爺的遺訓。”李傑聽從父親的話,走上了三代人相傳的守墓路。李傑說,“爺爺守了56年,父親也已經守了40年,將來父親幹不動的時候我要接過這個接力棒,把烈士墓繼續守護下去!”

李學成和妻子除了要管理陵園、耕種自家的土地,還要照看小孫女。夫妻倆沒事就和小孫女講述革命英烈的故事,5歲的孫女李思佳在似懂非懂中也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沒事就會幫著爺爺奶奶在陵園裡撿垃圾。

現在,這片陵園成了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節日,特別是清明節,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及周邊群眾都會結隊前來參觀、祭掃,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等活動,追憶烈士事蹟,學習英雄精神。李文傳一家三代守墓護墓的故事,經過口耳相傳,為英烈事蹟增添了鮮活的時代注腳。

而陵園裡的樹木已經達到近10萬棵;鋤地時天越熱越利於樹木生長,每年他都要趁著夏季太陽最毒的時候幹活,每天在陵園裡一干就是8小時。有時候不回家就睡在洪溝上砌起來的屋子裡,冬天冷夏天熱,蚊蟲特別多。“累急了,我也抱怨,光榮可能當飯吃?但抱怨歸抱怨,休息後會接著幹!”

說到自己如何接任老父親的班,李學成說,他是李文傳的二兒子,經常圍在父親身邊,聽他講革命故事,從小便耳濡目染,放學或者放假時,都會幫著父親在陵園裡撿拾垃圾,幹些力所能及的活。由於識字,前來陵園祭奠的人又總會向他打聽英烈的事蹟,久而久之,他便成為小解說員,李文傳也漸漸將他視為自己的接班人。從1977年跟著父親護墓,到現在已經40年。2004年3月5日,李文傳在病重彌留之際,拉著李學成的手,反復叮囑:“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不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每年的清明節都得去上墳燒紙,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為此,爺倆在烈士墓前還留下了一張珍貴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學成珍藏著,時刻不忘父親的重托。

從2004年起,每年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李學成都學著父親當年帶自己的方式,帶領兒子等一家人到烈士墓前一一為英烈燒上一刀冥紙,放上一串鞭炮,像祭拜祖先一樣告慰英雄們,這一特殊家訓傳承至今。原先烈士陵園土地面積較小,清明節前來瞻仰烈士的人越來越多,旁邊地裡莊稼常常被踩踏,地的主人對此很有意見,找到村裡幹部要說法。李學成主動要求把自己分的其它好地塊與其對調。後來,在鳳台縣新四軍研究會的努力和幫助下,板張集烈士陵園幾經擴建,發展成一個占地12畝,擁有樹木花卉近10萬棵,集路、橋、亭、林、門、碑、雕、館於一體的現代化陵園。

子傳孫,子孫代代護英魂

烈士陵園只有李學成一個管理員,經常忙不過來,他就會喊來全家人一起幫忙。老母親、妻子、兒子、兒媳、孫子,大家齊上陣,把陵園修整好、照顧好。李傑從2003年跟著父親去陵園守墓,到現在也有14個年頭了。李學成覺得自己的身體還算硬朗,就讓兒子外出打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李傑心疼父親,只要有時間,就會幫父親一起看守烈士陵園,為墓地除草,為陵園花草、樹苗打農藥、施肥。

2014年春節,大雪紛飛。李學成在護園過程中,一不小心,摔個仰面朝天,傷到後腦勺,昏迷不醒,通過搶救才撿回一條命。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護園的決心。這幾年,李學成由於身體傷病的原因,體力、精力較差了,他對三兒子李傑說:“等我幹不動了,這份擔子就由你承接了,這是你爺爺的遺訓。”李傑聽從父親的話,走上了三代人相傳的守墓路。李傑說,“爺爺守了56年,父親也已經守了40年,將來父親幹不動的時候我要接過這個接力棒,把烈士墓繼續守護下去!”

李學成和妻子除了要管理陵園、耕種自家的土地,還要照看小孫女。夫妻倆沒事就和小孫女講述革命英烈的故事,5歲的孫女李思佳在似懂非懂中也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沒事就會幫著爺爺奶奶在陵園裡撿垃圾。

現在,這片陵園成了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節日,特別是清明節,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及周邊群眾都會結隊前來參觀、祭掃,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等活動,追憶烈士事蹟,學習英雄精神。李文傳一家三代守墓護墓的故事,經過口耳相傳,為英烈事蹟增添了鮮活的時代注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