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明節,在美術館中欣賞昆曲之美

“清明假期, 大部分人都會去踏青祭祖, 開始我還擔心沒有多少人願意來美術館。 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是時間, 感謝你們把寶貴時間花在美術館裡欣賞昆曲。 ”4月3日, 《感悟愛與時間》當代昆曲美學分享會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行, “昆曲王子”張軍如此深情地開場。 現場, 可容納11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

現場幾乎座無虛席, 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

讓昆曲活在當下, 不想做文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張軍以一首清明節有關的詩入題, 向觀眾介紹古詩詞的聲韻之美, 繼而引入昆曲之美。 昆曲《玉簪記》中的《懶畫眉》是他學的最重要的一段唱腔, 張軍以《懶畫眉》的文本為例, 一句句為觀眾解讀, 介紹昆曲的曲牌格律和聲韻特色。 當讀到“傷秋宋玉賦西風”時, 張軍感慨, 自己小時候並不懂這句裡面藏有典故, “對傳統文化有敬意和熱愛的人聽到這句, 會拍案叫絕”。

為讓觀眾更直接感受昆曲之美, 張軍現場演繹了這一唱段, 他還不忘提醒大家, “這是477年前的文字, 相當於出土文物。 ”

這場在美術館裡舉行的分享活動的主題為“愛和時間”, 這也是做了31年昆曲演員的張軍對昆曲的切身感受。 “我有時在想, 我站在臺上‘忽悠’大家來看昆曲到底為了什麼。 ”他舉例, 觀眾經常會在美術館、博物館裡看畫、看青銅器等文物, 它們被燈照著, 儘管看起來很美, 但文物都是“死”的。 “我要忽悠大家來看昆曲, 是因為我不願意做文物, 被燈照著。 藝術是活的, 就像這段唱腔裡, 時間是可以被聽見的, 歷史是可以被看見的。 當我唱響這段旋律, 你們能否感受到477年前的文字和音樂, 和你同在一個月亮下的古人的情懷與悸動?”

張軍向觀眾分享昆曲之美。

因為對昆曲的熱愛和對推廣昆曲之美的急切, 張軍看什麼總能聯想到自己的老本行。 看了最近熱播的《中華詩詞大會》, 他想到, 人們對詩詞的熱愛不是最近才流行的, “我們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向母語文化致敬, 只要你的母語是漢語,

這些音樂和詩詞都是你心裡最柔軟的部分。 中華詩詞大會喚起我們某種情懷, 昆曲更是。 昆曲是戲劇美學的集大成者, 肯定會成為開啟我們心靈的一把鑰匙。 ”去巴黎演出時, 同行的人選擇在休息時間去購物, 張軍卻獨自搭乘地鐵去奧賽博物館看印象派油畫, 一晃就是一整天。 “看幅畫, 聽首歌, 雖然融入了許多愛和時間, 但其實是無目的的。 看昆曲就是閒情雅致, 從容的生活。 ”

期待在美術館裡表演昆曲

就在前一天晚上, 張軍剛剛結束了《春江花月夜》的最後一場演出, 回家後又在為4月7日的上海大戲院當代昆曲周背詞, 一直到四五點鐘入睡。 “我很願意做分享會, 因為演出本身不是終端, 觀眾願意去買票看戲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讓我們有信心走下去。 但如果十年後對昆曲還是扶持、搶救、保護和遺產的字樣的話, 那這門藝術很難真正活下去。 ”

講座結束後, 現場觀眾積極互動, 向張軍提問。 一位從湖南趕來的年輕觀眾表示, 這是自己第一次聽到昆曲。 “我比較喜歡傳統文化的宋詞, 很好奇昆曲是怎麼把詞和曲搭配起來的?”還有位小夥子好奇張軍這樣苛求藝術完美的同時, 如何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張軍分享了自己當年如何從上海昆劇團“裸辭”, 去做園林版《牡丹亭》的故事, 言語間不乏海派清口式的幽默, 逗得大家一陣大笑。 “做了才知道有多難。 沒有麥克風, 每天演出時間不同, 有時還會下雨, 夏天知了叫個不停, 為了保證排練現場的安靜, 我還和種竹子的農民打了一架。”張軍還記得彩排那天,自己躺在朱家角的醫院,高燒40度,“我渾身發抖,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然而,就在3天后的首演中,當燈光落下,現場250多位觀眾爆發如雷的掌聲,“那一刻我知道,我獲得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勇敢,再也沒有東西能夠擊垮我。”

一位年輕觀眾向張軍提問。

本次活動也是劉海粟美術館系列教育活動之一,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介紹,如今,美術館不僅局限於架上藝術,更多是功能的拓展,包括戲曲、音樂等其他門類藝術都和美術有相通之處。這也印證了活動開始前張軍對記者的說法,“我非常在意這樣的人群和空間,因為來到美術館的人大都對藝術有一種親近的願望,這是一個很好的欣賞基礎。”2012年,張軍曾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表演昆曲,在一個中式園林裡演了6場《牡丹亭》,引起轟動。“戲曲講究留白,戲和畫之間可以相得益彰的,也給昆曲的傳播提供另一種可能,我非常期待能在上海的美術館、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裡表演昆曲藝術,這對於觀眾來說也是一舉多得的。”

文/鐘菡

我還和種竹子的農民打了一架。”張軍還記得彩排那天,自己躺在朱家角的醫院,高燒40度,“我渾身發抖,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然而,就在3天后的首演中,當燈光落下,現場250多位觀眾爆發如雷的掌聲,“那一刻我知道,我獲得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勇敢,再也沒有東西能夠擊垮我。”

一位年輕觀眾向張軍提問。

本次活動也是劉海粟美術館系列教育活動之一,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介紹,如今,美術館不僅局限於架上藝術,更多是功能的拓展,包括戲曲、音樂等其他門類藝術都和美術有相通之處。這也印證了活動開始前張軍對記者的說法,“我非常在意這樣的人群和空間,因為來到美術館的人大都對藝術有一種親近的願望,這是一個很好的欣賞基礎。”2012年,張軍曾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表演昆曲,在一個中式園林裡演了6場《牡丹亭》,引起轟動。“戲曲講究留白,戲和畫之間可以相得益彰的,也給昆曲的傳播提供另一種可能,我非常期待能在上海的美術館、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裡表演昆曲藝術,這對於觀眾來說也是一舉多得的。”

文/鐘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