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甘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提升百姓綠色幸福指數

蔚藍的天空、金色的陽光、綠色的草原、美麗的雪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大美天成, 是詩意棲居的家園、生靈恒美的淨土。

黨的十八大以來,

甘孜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實施“六大戰略”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認真落實《甘孜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協同推進旅遊全域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 全面改善環境品質, 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 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 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生態甘孜。

“這裡山清水秀, 空氣清新, 我的感冒在這裡也好了。 絕佳的生態和曠世美景, 難怪亞丁景區要實行限入制。 ”國慶和中秋假期, 北京來的遊客張華東先生遊覽稻城的美景後不由得感歎地說。

稻城縣拉木格村, 除了松茸, 優勢便是優美的風景和綠色生態的環境。

在整村脫貧的基礎上, 今年村子裡修建起了觀景平臺、遊客服務站等旅遊設施, 希望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 以高端度假游, 留住遊客腳步。 拉木格村駐村第一書記黃儀說:“賣的產品一個就是空氣, 第二個就是自然資源嘛 。 ”

目前, 村裡的不少人家都開始將自家房屋,

進行改造, 開闢出藏式客房、休閒咖啡廳等設施。 有絕佳的生態環境, 才能吸引遊客, 保護、可持續這樣的關鍵字, 成為村民共識。 村民羅絨刀登說:“遊客從亞丁到這裡, 希望他們在這裡有舒緩的, 慢生活的感覺。 ”

生態築底, 才有發展的好前景。 在村民們看來, 無論是各種野生菌類, 還是村莊的優美環境, 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在生態旅遊資源富集的甘孜, 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甘孜州旅遊接待人數從2012年523萬人次上升到2016年的1300萬人次, 實現旅遊收入129.7億元, 拉動就業20.8萬人, 旅遊業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 甘孜州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環境。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良好的生態讓甘孜藏區群眾“靠山吃山”。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國慶和中秋長假一過, 色達林業部門逐個村莊對今年夏季新治理的4.3萬畝沙化草原進行驗收, 1400多位在治沙中投工的牧民拿到了工錢。 初步統計, 在這個治沙季節, 色達縣參與治沙的牧民, 人均勞務收入超過1100元。

10月10日一大早, 吃過早飯後,康定市捧塔鄉新興村的劉仲康又要去巡山去了,走在人跡罕至的山林,劉仲康檢查得非常仔細,枯草、枯樹、山林裡的電線都是火災隱患點。 偶爾遇到進山的山民,他總是叮囑山民不要亂扔煙頭,野外用火要注意林區安全。 “我要管將近3萬畝的國有林,管護面積大,但不能掉以輕心,國家一個月給我發1800元的工資,我就要把這項工作幹好。

”劉仲康告訴記者, 依靠巡山工資, 他的生活沒有問題。 目前,康定市已組建近600人的巡護員,工資從500元到1800元不等。 讓脫貧對象擔任巡護員, 增加了脫貧對象的收入, 構建起了強大的森林管護網路, 搞好護林防火工作, 就是守護了情歌故鄉的青山綠水。

“我們這裡草原沙化非常嚴重, 過去, 我養了200多頭犛牛, 現在才養了50頭。 ”10月11日, 石渠縣色須鎮紅旗一村牧民徒登顏批不無擔憂地告訴記者。

據《石渠生態調研報告》:石渠縣草原面積占全省草原面積的15.33%。 石渠縣草原鼠蟲危害聞名全國。 據專家預測石渠縣草地上承載有上億隻鼠。 目前, 石渠已有639萬畝草地因鼠蟲害嚴重變成寸草不生地“黑土灘”。

2014年6月,紅旗一村14戶、66名牧民組建了打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開展牧草種植、暖棚建設、畜產品加工等經營活動。完成了石渠草原生態治理示範工程13000畝的補播,5個人工種草示範點1100畝的建設工作。據介紹,石渠縣整合生態補償、草原灌溉等專案資金,對草地生態治理進行專案招標,把勞務單獨外包,鼓勵和支持當地農牧民參與其中。去年,當地牧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直接在家門口退化的草原上進行種草、後續維護等。2015年,紅旗一村牧民種草、暖棚建設等勞務收入達到29.5萬元。

記者從石渠縣畜牧部門瞭解到,“十二五”期間,石渠縣治理草原“三化”成效顯著,共完成470萬畝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建設,項目總投入16897萬元,國家投入14163萬元,項目共涉及9個鄉(鎮)。 “項目建設修復了生態脆弱區,同時通過用工政策傾斜,增加了當地農牧民的勞務收入。”甘孜州林業局總工程師代學東透露,截至去年底,甘孜州沙化土地面積雖然較大,但多數可治理,“按照現在的模式,治理過程中能為全州農牧民帶來十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勞務收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孜州圍繞創建川西北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建設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56個,全省最大的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掛牌。創建綠化模範縣6個、省級生態鄉(鎮)4個,全州森林覆蓋率達33.9%,較2011年提高2.3個百分點。節能減排和環保指標全面完成。天藍、地綠、水清、環境優美的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生態旅遊鼓了農牧民錢袋子

“進入稻城縣城,在遠處山腰上的八瓣蓮花圖案和入城口的湖泊,讓我感受到,稻城縣作為四川省的旅遊大縣,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可謂大手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綿竹的遊客廖輝多次來稻城縣旅遊,亞丁是國內外知名景區,自然美景得到了海內外遊客的一致點贊,稻城縣把環保理念貫穿全境,山栽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的做法,使得這個近4000米的高海拔縣生機盎然。

據瞭解,該縣投資2630萬元,完成理亞路沿線生態植被恢復及景觀廊道建設,從理亞路亞丁機場至香格里拉鎮一線打造了百公里景觀大道。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稻城亞丁於2013年真正集中開發,如今,憑藉旅遊優勢,當地老百姓的戶均收入在去年已經超過了20萬元。稻城縣委書記曾關和說,依託美麗生態發展旅遊產業後,曾經是貧困縣的稻城,去年共接待遊客125.8萬人次,縣級財政收入突破1億元,城鄉居民年均收入達1.7萬元。

“我到色達大酒店當服務員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一個月的工資超過了3000元”。10月5日,色達大酒店的服務員卓瑪欣喜地告訴記者,在這裡工作還包吃住,沒有什麼開支,一年下來有3萬多元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家裡的收入也穩定了。像她一樣在色達大酒店工作的本地員工就有12名。 2011年,甘孜州率先提出“全域旅遊”,從全境打造到全民參與,整個甘孜州處處是風景,使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2012年,甘孜州出臺了全域旅遊發展意見和方案,將生態保護作為全域旅遊的重中之重,注重文化傳承,規範旅遊行為;2013年,甘孜州開始在全州設立全域旅遊示範區;2014年,甘孜州著力實施文旅、農旅、城旅、體旅“四個融合”,通過系列推介活動擴大了知名度;2015年,海螺溝、瀘定橋、木格措、甲居藏寨等引領全域旅遊提檔升級,海螺溝成為甘孜州首家國家級5A景區,稻城亞丁緊隨其後,創建5A指日可待,甘孜州將旅遊精准定位為“全域山地旅遊”。

國慶和中秋長假結束,甘孜州共接待遊客184.3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05%和48.06%,生態旅遊對地方經濟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十三五期間,甘孜州要讓18個縣市的1360個貧困村、19.36萬人脫貧。通過旅遊扶貧這一項,我們爭取讓88個村、2571戶、11565人直接受益脫貧。”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說,按照旅遊產業的輻射放大功能,甘孜州瞄準脫貧摘帽的281個村,創建1個旅遊示範縣和11個旅遊示範村,據統計部門估算,會有10萬非貧困人口增收乃至走上致富路。

擦亮聖潔甘孜生態底色

瀘定縣德威鄉海子村村民王德富嘗到了種植紅心獼猴桃的甜頭。去年,紅心獼猴桃的收購價為每斤18元,初掛果畝產達到500公斤,收入1.8萬元;若今年收購價格不變,畝產預計將達到1000公斤,每畝就有3.6萬元的收入。

“去年,我們村已有11戶貧困戶脫貧;今年還有兩戶即將脫貧,年底全村脫貧摘帽不成問題。”支撐瀘定縣爐橋鎮海子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鵬這一信念的,除了紅心獼猴桃種植業,還有村裡2014年開始發展的大櫻桃、青脆李、蘋果和核桃等產業。

“果子成熟後,村民可以自己賣;如果擔心賣不出去,鄉上幫助各村建了專業合作社聯繫經銷商,以統一價格集體收購。”德威鄉政府負責人自信地說,合作社幫忙找市場,水果會供不應求。

近幾年,瀘定縣興隆鎮化林坪村以旅遊產業為主線推進精准扶貧,加快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利用天然的生態環境推出農家旅遊、篝火露營、徒步穿越等旅遊項目,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甘孜州大力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完善“兩江一河”生態防治體系,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工程,構築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甘孜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加快推進生態資源優勢向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優勢轉化,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動建立結構優化、迴圈高效的綠色發展產業體系,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制定落實《甘孜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考核辦法,健全環境安全防範、治理、執法、監管四大體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全州上下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今後5年,甘孜州將以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引領,促進資源優勢大轉化。以創建川西北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抓手,大力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甘孜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面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施濕地、高寒草地保護修復工程,積極申報創建國際重要濕地,建設雪山公園3個、森林公園16個、濕地公園16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5%以上。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力度,促進自然保護區建設標準化、管理數位化,強化雪豹、康定木蘭等瀕危物種保護。

隨著城鄉提升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深入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工程全面實施,立體生態格局不斷完善,一個雪山湖泊交相輝映、森林草地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甘孜”將更加多彩。

2014年6月,紅旗一村14戶、66名牧民組建了打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開展牧草種植、暖棚建設、畜產品加工等經營活動。完成了石渠草原生態治理示範工程13000畝的補播,5個人工種草示範點1100畝的建設工作。據介紹,石渠縣整合生態補償、草原灌溉等專案資金,對草地生態治理進行專案招標,把勞務單獨外包,鼓勵和支持當地農牧民參與其中。去年,當地牧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直接在家門口退化的草原上進行種草、後續維護等。2015年,紅旗一村牧民種草、暖棚建設等勞務收入達到29.5萬元。

記者從石渠縣畜牧部門瞭解到,“十二五”期間,石渠縣治理草原“三化”成效顯著,共完成470萬畝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建設,項目總投入16897萬元,國家投入14163萬元,項目共涉及9個鄉(鎮)。 “項目建設修復了生態脆弱區,同時通過用工政策傾斜,增加了當地農牧民的勞務收入。”甘孜州林業局總工程師代學東透露,截至去年底,甘孜州沙化土地面積雖然較大,但多數可治理,“按照現在的模式,治理過程中能為全州農牧民帶來十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勞務收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孜州圍繞創建川西北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建設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56個,全省最大的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掛牌。創建綠化模範縣6個、省級生態鄉(鎮)4個,全州森林覆蓋率達33.9%,較2011年提高2.3個百分點。節能減排和環保指標全面完成。天藍、地綠、水清、環境優美的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生態旅遊鼓了農牧民錢袋子

“進入稻城縣城,在遠處山腰上的八瓣蓮花圖案和入城口的湖泊,讓我感受到,稻城縣作為四川省的旅遊大縣,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可謂大手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綿竹的遊客廖輝多次來稻城縣旅遊,亞丁是國內外知名景區,自然美景得到了海內外遊客的一致點贊,稻城縣把環保理念貫穿全境,山栽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的做法,使得這個近4000米的高海拔縣生機盎然。

據瞭解,該縣投資2630萬元,完成理亞路沿線生態植被恢復及景觀廊道建設,從理亞路亞丁機場至香格里拉鎮一線打造了百公里景觀大道。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稻城亞丁於2013年真正集中開發,如今,憑藉旅遊優勢,當地老百姓的戶均收入在去年已經超過了20萬元。稻城縣委書記曾關和說,依託美麗生態發展旅遊產業後,曾經是貧困縣的稻城,去年共接待遊客125.8萬人次,縣級財政收入突破1億元,城鄉居民年均收入達1.7萬元。

“我到色達大酒店當服務員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一個月的工資超過了3000元”。10月5日,色達大酒店的服務員卓瑪欣喜地告訴記者,在這裡工作還包吃住,沒有什麼開支,一年下來有3萬多元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家裡的收入也穩定了。像她一樣在色達大酒店工作的本地員工就有12名。 2011年,甘孜州率先提出“全域旅遊”,從全境打造到全民參與,整個甘孜州處處是風景,使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2012年,甘孜州出臺了全域旅遊發展意見和方案,將生態保護作為全域旅遊的重中之重,注重文化傳承,規範旅遊行為;2013年,甘孜州開始在全州設立全域旅遊示範區;2014年,甘孜州著力實施文旅、農旅、城旅、體旅“四個融合”,通過系列推介活動擴大了知名度;2015年,海螺溝、瀘定橋、木格措、甲居藏寨等引領全域旅遊提檔升級,海螺溝成為甘孜州首家國家級5A景區,稻城亞丁緊隨其後,創建5A指日可待,甘孜州將旅遊精准定位為“全域山地旅遊”。

國慶和中秋長假結束,甘孜州共接待遊客184.3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05%和48.06%,生態旅遊對地方經濟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十三五期間,甘孜州要讓18個縣市的1360個貧困村、19.36萬人脫貧。通過旅遊扶貧這一項,我們爭取讓88個村、2571戶、11565人直接受益脫貧。”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說,按照旅遊產業的輻射放大功能,甘孜州瞄準脫貧摘帽的281個村,創建1個旅遊示範縣和11個旅遊示範村,據統計部門估算,會有10萬非貧困人口增收乃至走上致富路。

擦亮聖潔甘孜生態底色

瀘定縣德威鄉海子村村民王德富嘗到了種植紅心獼猴桃的甜頭。去年,紅心獼猴桃的收購價為每斤18元,初掛果畝產達到500公斤,收入1.8萬元;若今年收購價格不變,畝產預計將達到1000公斤,每畝就有3.6萬元的收入。

“去年,我們村已有11戶貧困戶脫貧;今年還有兩戶即將脫貧,年底全村脫貧摘帽不成問題。”支撐瀘定縣爐橋鎮海子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鵬這一信念的,除了紅心獼猴桃種植業,還有村裡2014年開始發展的大櫻桃、青脆李、蘋果和核桃等產業。

“果子成熟後,村民可以自己賣;如果擔心賣不出去,鄉上幫助各村建了專業合作社聯繫經銷商,以統一價格集體收購。”德威鄉政府負責人自信地說,合作社幫忙找市場,水果會供不應求。

近幾年,瀘定縣興隆鎮化林坪村以旅遊產業為主線推進精准扶貧,加快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利用天然的生態環境推出農家旅遊、篝火露營、徒步穿越等旅遊項目,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甘孜州大力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完善“兩江一河”生態防治體系,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工程,構築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甘孜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加快推進生態資源優勢向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優勢轉化,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動建立結構優化、迴圈高效的綠色發展產業體系,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制定落實《甘孜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考核辦法,健全環境安全防範、治理、執法、監管四大體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全州上下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今後5年,甘孜州將以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引領,促進資源優勢大轉化。以創建川西北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抓手,大力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甘孜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面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施濕地、高寒草地保護修復工程,積極申報創建國際重要濕地,建設雪山公園3個、森林公園16個、濕地公園16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5%以上。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力度,促進自然保護區建設標準化、管理數位化,強化雪豹、康定木蘭等瀕危物種保護。

隨著城鄉提升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深入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工程全面實施,立體生態格局不斷完善,一個雪山湖泊交相輝映、森林草地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甘孜”將更加多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