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又研製出全球唯一先進技術:在太空邊邊上空投無人機

香港《南華早報》在10月31日發表文章稱, 我國在臨近空間測試了新型偵察無人機, 這將有助於我國主導臨近空間這個現代太空競賽的核心區。

所謂臨近空間(Near space), 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 沒有國際公認的確切定義, 過去稱為“近空間”、“亞軌道”或“ 空天過渡區”等, 美國軍方有人稱之為“橫斷區”, 而我國學術界則有人稱其為“亞太空”、“超高空”、“高高空”等。

臨近空間的特點是空氣稀薄、氣溫極低, 還有嚴重的臭氧腐蝕和強烈的紫外線破壞, 但氣象狀況遠不如航空空間那樣複雜, 雷暴閃電較少, 也沒有雲、雨和大氣湍流現象, 由於它比太空低很多, 到達那裡的難度、費用和風險自然也就小得多;同時它又比“天空”高很多, 對於情報收集、偵察監視、通信保障以及對空對地作戰等, 都有很好的前景和潛力。 因而, 臨近空間的戰略價值正受到各國越來越大的關注和重視。 近年來,

各國在加強對臨近空間科學探索的同時, 還在積極發展各種臨近空間飛行器。

9月10日, 由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研製的超壓氣球在內蒙古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飛行的超壓氣球球體體積約7000立方米, 設計升限25公里, 載重能力約150公斤。 球體構型採用“南北型”帶加強筋的設計方案,

相比傳統零壓氣球能夠承受更高壓差並實現更長時間的飛行。 本次超壓氣球飛行還搭載了四類五種載荷, 成功完成了高空無人機投放、高空吊艙環境熱控、高空農業育種、高空太陽能電池標定和高空太陽能電池性能測試等試驗, 取得了大量有效的試驗資料, 其中多項試驗均屬國內首次。 氣球在長達8小時的整個飛行過程中, 高度波動在數十米範圍之內, 體現了超壓氣球耐壓能力強、高度波動小的特點。 氣球在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 吊艙及球體均成功回收。

在本次超壓氣球首飛和相關試驗中, 無人機的投放是外媒關注的焦點。 據外媒報導, 兩架大小與蝙蝠相仿的無人機在放飛前被超壓氣球帶到不同高度, 然後被電磁脈衝發射出去, 在一個臂長的距離內從零加速至每小時100公里, 用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的該專案首席科學家楊燕初(音)的話說“就像射出一顆子彈”。 港媒稱, 楊的團隊研發的這些臨近空間無人機的造價只有區區數百元人民幣,

它們攜帶的感測器包括地形測繪設備和用於定位軍事部署或活動的電磁信號探測器。

此次投放無人機試驗的成功, 說明我國已經解決了無人機在臨近空間飛行的關鍵技術難題, 如稀薄的空氣很難產生升力、極低的溫度可能導致電子部件失靈等, 這就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未來, 我國的無人機可能會更多地出現在臨近空間, 其應用範圍可能也會從情報搜集逐步擴展到其他方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