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井陘農民陳書明的“長征路”燕趙都市報數字報

本報記者 任利 實習生 張曉雨 /文 通訊員 侯福順 高永鋒 /圖

近日, 在井陘縣城街頭, 人們常常看到有個身穿紅軍軍服、推著自行車的人在向來往行人宣傳長征。 他叫陳書明, 是井陘縣微水村的一位農民。 為了向他仰慕的紅軍戰士致敬, 他兩次騎行到全國各地宣傳長征, 行程達15000公里。

1 兩次騎行15000公里

陳書明最喜歡的衣服, 便是自己這一身打滿大大小小補丁的紅軍軍服。

陳書明從小便對紅軍充滿好感, 對“長征精神”更是滿心崇敬。 幾年前, 他突然冒出了一個到全國各地宣傳“長征精神”的念頭。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瞭解那段歷史,

我感覺我應該做點兒什麼。 ”陳書明說, 騎行全國宣傳“長征精神”, 也是想親身體驗一下紅軍當年的艱辛。

2014年農曆臘月初十, 年過五旬的陳書明開始了自己的“長征”。 他騎著一輛自行車, 車上載著棉衣、雨衣、鍋碗、被褥、帳篷和宣傳展牌等。 那一次, 他去了山西昔陽、陝北南泥灣、重慶渣滓洞、貴州遵義、雲南邊境、湖南韶山、湖北紅安、河南紅旗渠、山西陽泉百團大戰舊址等多個地方, 歷時7個月。

回到家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後, 2015年農曆臘月二十一, 陳書明又開始了第二次“長征”。 同樣的裝束和裝備, 他這次去了西柏坡、正定、北京香山、山東微山湖、安徽淮南、南京長江大橋、浙江杭州、上海一大會址、福建古田會議舊址,

再到江西瑞金、井岡山、廬山、南昌等地, 又歷時7個月。

2 想起紅軍就動力十足

“我這兩次出行, 騎行了15000公里。 辛苦的不只是我, 我那自行車也吃了不少苦。 ”兩次騎行, 陳書明給自行車換過6個車輪。 他為自己計畫的路程都是平均每天100公里。 每到一個地方, 他都要到革命遺址參觀, 還會在日記中記下感想和心得。 兩次騎行的感受, 寫滿了5個日記本。 每次在路邊休息時, 陳書明都會從自行車上卸下自製的十幾塊宣傳牌, 陳列在路邊, 向來往行人宣傳長征精神和中國夢。 最後, 他還要到當地郵局, 讓工作人員在他用布自製的線路圖上加蓋郵戳。 他說, 特意用布來製作, 就是為了耐用, 郵戳是留作紀念。

騎行路上十分辛苦, 尤其吃飯是個大問題。

陳書明一直帶著鍋碗爐灶, 早晚飯就找空地拾柴支鍋自己做;午飯為了節省時間, 就在路邊飯店吃, 花費絕不會超過10元錢。 晚上睡覺, 為了省下住宿的費用, 他都是找個避風的橋頭街角, 支起自備的帳篷入睡。 “手機沒電的時候, 我就尋個低價旅店住一晚上, 給手機充電, 方便與家人聯繫。 ”

路上也會碰到危險。 有一天, 陳書明在路上遇到大雪, 厚厚的雪把道路覆蓋得嚴嚴實實的, 前方道路坑窪不平, 他不停地摔跤。 這裡又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陳書明只好找來一根樹枝, 推著車子, 每走一步, 就用樹枝伸出去探一下路, 這樣足足“挪”了五六個小時, 終於到達一處村莊。

然而陳書明從未想過放棄。 他說一路上雖然很辛苦, 可只要他想起紅軍戰士就動力十足。

3 好心人不斷送溫暖

陳書明在路上也感受到了很多溫暖。 很多人被陳書明的行為打動, 向他免費提供住宿, 還有好心人資助他錢物。 陳書明每次都會堅持留下這些人的聯繫方式, 過年過節時給他們打電話或發短信送去問候。

有一次在井岡山附近, 天氣寒冷, 一位老大娘堅持要帶陳書明回家吃飯, 還給他做了滿滿一桌子菜。 陳書明有些不好意思, 一口肉都沒有動, 只吃了桌上的青菜和乾糧。

家人因為擔心陳書明的身體狀況, 一直反對他騎行。 而對於家人, 陳書明也有遺憾。 2014年, 陳書明的女兒舉辦婚禮, 當時他正在南泥灣, 交通不便, 沒能及時趕回來。 “這是我心裡一輩子都在的疙瘩, 我真的很對不起我的家人。

”陳書明說。

然而對於自己的行為, 陳書明從不後悔。 他說自己是一名黨員, 弘揚長征精神是他的職責。 能做這樣的事情, 他感到非常榮幸與自豪。 他心中有個願望, 就是如果身體允許, 他想走完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