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收起源源不斷的慈愛,留點狠心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近日有家長和我們講孩子什麼事兒都要喊媽, 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 可還是沒有媽就不行:

今天臨出門時, 孩子突然想起老師要他帶紅色的東西去幼稚園, 而紅色的東西雖然家中有, 但是卻需要時間找, 我看時間快來不及了, 怕孩子和我都遲到, 我就趕緊去幫他找了, 沒想到趕緊去幫他找完以後發現這孩子一直就坐在那兒等我去給他找, 自己都沒動。

而且我發現不只是這件事, 只要一有什麼事就“喊媽媽”, 只想讓我去幫他解決眼前的問題, 自己絲毫沒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這也太依賴我了。

這絕不是個例, 不少父母可能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孩子這樣依賴父母, 到底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早點獨立?從現在開始收起你氾濫的慈愛吧!留一點點狠心, 也是為孩子好。

01

想讓孩子獨立

就要讓他凡事有參與感

人如果長期處在特定環境下, 就會形成固定的意識。 見過不少家長, 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 家裡什麼事兒都不用孩子參與。 有的孩子會主動想幫大人洗菜, 擦地, 很多大人都會說“不用不用你, 趕緊把學習搞好, 這些事兒都不用你做。 ”這時候你不讓孩子做, 難道還想著以後他也會主動做嗎?

我身邊有多少大齡男青年, 至今家裡的洗衣機不會用, 即便是會操作洗衣機也不知道該放多少洗衣液, 完全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寶寶狀態。

02

除了夫妻之間

父母和孩子也是互相需要的關係

每次在婆婆家, 我都不想住太久。 不是不喜歡陪老人, 我和先生的母親相處的很好, 有時甚至為她抱不平, 因為這位娘親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 從來不找我們搭把手, 回去一次先生變懶了, 還把長輩累的不行。

每次回到婆婆家就只吃喝、睡覺、陪聊天即可, 二老只看著我們就開心了, 端個盤子都搶過去, 只讓年輕人休息。 因為從小母親對我的教育是偏獨立的, 對這種環境我確實需要時間去適應。

婆婆家的桌子是折疊的, 我們回家吃飯, 桌面都會打開很大, 畢竟菜多嘛, 每次吃飯需要人工展開。 那次我突然發現快70歲的婆婆自己搬桌子, 我趕緊去幫她,

因為在我的意識裡搬東西是要年輕人做的。 之後我就悄悄給先生派任務:“以後咱媽搬桌子時你要去幫忙搬一下啊, 都快70歲了。 ”(別問我為啥讓先生去做, 我覺得親兒子幫媽媽搬東西, 媽媽心裡會更幸福, 兒媳婦這時候隱身即可!)他特別誠懇的點點頭, 說“是啊, 好, 沒問題, 以後我注意點。 ”

從那以後, 每次家裡要吃飯之前, 先生都主動將桌子切換成多人模式, 吃完飯後再主動搬回原處, 所以你說這世界上有懶孩子, 或者不獨立的孩子嗎?其實沒有, 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到家務活當中, 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知道先生不是知道應該做而不做, 只是他習慣性的以為這些事不需要他做。 這和我們在自己家裡的狀態完全不同,

在家我做飯他洗碗, 我操作洗衣機, 他晾衣服, 兩個人分工很好, 對家務活有參與, 我的心裡覺得平衡, 他也覺得我做這些事的時候需要他, 當他伸手要幫我的時候, 我不拒絕。

生活就是彼此需要, 這不只是夫妻之間應該有的關係, 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有的關係。 父母長期將事情大包大攬, 孩子的任務就只剩下學習, 當他找不到自己東西的時候自然什麼事情都要喊爸爸媽媽了。

03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 觀點我很贊同。 說的是大多數父母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 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 那是他自己的事, 父母卻看著心痛, 立刻過去扶起。 其實, 這個時候, 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已經被破壞了。

到了孩子有能力獨自上學獨自背包的時候, 因界限模糊, 孩子認為那是父母的事, 於是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那番景象: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背著孩子的書包送他們上學。

再等到孩子慢慢成年了, 獨立意識開始強化, 孩子覺得考什麼學校、上什麼專業那是自己的事, 和誰談戀愛、與誰結婚也是自己的事。 但很矛盾的事, 不少孩子又把買婚房看成是父母的事。 而父母也忘了考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是孩子自己的事, 橫加干涉之後與孩子的意願產生衝突、開始痛苦。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誰都不會陪誰到最後。 ”這話看上去很傷感, 但你如果愛孩子, 就早點認清現實, 讓孩子早些獨立。 我們不能左右他的思想, 也不能左右他的生活,更不能剝奪他想獨立的意願。

也不能左右他的生活,更不能剝奪他想獨立的意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