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致20多歲的年輕人:別讓房事榨幹你的人生

房子, 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人喜歡房主的自由, 家裡愛怎麼佈置就怎麼佈置, 院子裡愛種什麼花就種什麼花。 有人喜歡租房的輕簡,

水龍頭壞了, 只要給房東打個電話, 自有房東負責修理。 省下錢來改善生活品質, 吃哈根達斯冰棒, 上北海道避暑。 總之, 說到底這是一個很私人的決定。

——吳澧《租住不知身是客》

01

“我覺得, 如果買不起這裡的房, 我就毫無價值”

最近得知一個朋友精神狀態不好, 抑鬱了。

大家歎息, 說他的抑鬱和房價有關。

他7年前離婚時將唯一一套住房給了前妻, 後來談了個女朋友, 本來去年想再婚重新開始。

結果計畫買房籌措首期的那幾個月, 稍微猶豫了一下, 可他所在的一線城市市區, 房價就像變魔術一樣, 翻了一番。

存下的一百萬首付, 只能買到上班一個半小時路程的郊區房, 原來看中的房子, 三百萬總價變成了六百萬。

婚沒結成, 理想的房子,

看上去人到中年的他好像這輩子都夠不著了。

也許, 一瞬間破滅了買房和再婚的夢想, 他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 也開始自我否定和懷疑, 是抑鬱的一個誘因吧。

這樣的故事, 每天可能都在某個城市的某個角落上演著。

有人將買房視為夢想,

不顧一切去追尋, 結果夢想破滅的一刻, 沒有其他的內心信念支撐, 沒有作為備選的第二個選擇, 於是就陷入了無力感的深淵;

有人則典當了自己的夢想, 放棄所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機會, 近乎偏執地瞄準買房目標數十年, 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去換一套鋼筋混凝土的房子。

這兩種人, 都是將買房內化成了一種自我信念的人——

房子在, 自我價值就在, 就能自我認同;

沒有房子, 自我價值也隨之幻滅, 會有很多的自我否定襲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買房不是一種選擇, 也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而是一種充滿壓力的“必須”。

“買房, 是一個很私人的決定。 ”

它本來是一個體現“自由意志”的個人選擇。

可是在環境、文化還有眾多他人行為的影響下,

買房, 這件事早就超越了事情本身的意義。

在很多人的心裡, 它是一個必須達到的目標, 一種和自我認同捆綁在一起的信念, 一種自我價值的濃縮象徵。

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 就會給個體帶來強烈的自我否定、自責、低價值感和羞恥感, 就會一直覺得無法建立基本的安全感, 活得風雨飄搖。

買得起房=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尊嚴、有能力、被認同)

這個等式, 存在於很多人的大腦裡。 大家被它裹挾著向前, 來不及問“為什麼”, 來不及思考“別的可能”, 就加入了買房大軍, 或者在房子面前, 把我們人生所有別的選擇, 都拱手相讓。

02

有房才行

是一種刻在內心深處的集體價值觀

無論房價如何, 做出“買”之外的選擇, 都有難度。

現實對於有的人來說是, “你的收入, 永遠追不上房價上漲的程度”。

但是, 我為什麼一定要去追呢?除了追房價, 我有沒有其他的活法?

現實是, 不少人往往會把所有的其他選擇遮罩, 只看到一個選擇, 然後過上被房子反過來綁架的人生。

“我一定要在這城市叢林裡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無論房價多貴,無論我背負怎樣的負擔,生活品質受到怎樣的影響,我都要把這條路走下去,和它死磕”

“如果我在這個城市生活,但是我買不起房,我會瞧不起自己,我覺得在你們這些有房子的朋友面前抬不起頭,而且好像自己是沒有家的人,難道換成你,你不會這樣嗎?”

這是有一次朋友間爭論買房話題時,一個朋友對我提出的反問,記憶猶新。

抬不起頭,沒有歸屬感,無法認同自己,這些觀念從何而來?

中國人對於房子的確是有情結的。

屬於自己的房子就像根。它在過去的年代裡,就如同土地一樣,是很多人內心的寄託、歸屬、安全感,也是中國文化裡,家族傳承的重要部分。

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如果嘗試覺察內心,關於房子,很多人的想法是這樣的:

“沒有自己的房,便似無根浮萍,男人覺得這是沒本事娶老婆的具體表現,女人覺得沒房就無法建立真正的自己的家,父母覺得不給孩子留套房傳承下去就是不盡責,年輕人覺得不把賺的錢存下來買房就是不務正業”

這根本就不是“買或不買”的事情,也不是什麼“個人的選擇”,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價值觀裡,它就是毋庸置疑的必須品,買房就是唯一的必然的選項。

這就有點像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了,它就是一種具有龐大影響力的價值觀。

我們對於房子的特別情感,就像一個集體經年累月的潛意識的集中體現,它是一種過去的經驗,是一種已經融入到血液裡的遺傳。

房子等於安全,等於你作為一個人在這個社會被認可得到一席之地的標配。這種渴求,是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有的。

對於這種影響了很多人的集體價值觀,如果沒有覺察,沒有自己的考慮和調整,那麼它也會成為你的價值觀。

如果你要做出不買房的選擇,想接納“不買房的自己”,想避免不斷自責、滿含內疚,那麼你就需要深度思考,嘗試從這種類似“集體潛意識”的想法中覺醒過來。

如果你擁有一種自信,即對自我的相信,一旦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念,來定義你生活的必須和次要,定義你的輕重緩急,你就可以做出關於房子的其他選擇。

不買房就等於沒有家,沒有房就不能結婚,孩子就會居無定所,這些想都不想就跳出來的“必須買房”的理由,其實都是某種價值體系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自己的識別能力,重新去推敲大家對於這個價值體系的無條件認同,你或許會發現,那些必須買房的理由或者不買房的嚴重後果,其實都不是絕對的。

不買房,你需要承受一些代價,捨棄一些東西,但是同樣的,你也會在其他方面有獲得。

不買房不是絕對的錯誤,買房也不是唯一的正確。買與不買,是人生大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需要你清醒獨立的思考衡量,再得出結論。

一句話,看你的取捨。

03

關於買房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但是安全感真的來自于一套房子嗎?歸根結底,還是價值觀的問題。”

——高曉松

在房子的前面,應該是自我。

先有我,再有房。

先通過學習成長去形成穩定獨立的自我意識,通過自己能力的提升去構建自我安全感,再決定是否買房,而不是被主流價值觀推搡著,用買房這種唯一的方式來建立你的自我,價值和安全感。

如果成長累積到擁有足夠的自信和思考能力,擁有了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的力量,就可以做出“體現個人自由意志的私人的決定”

具體到房子,就是我可以選擇和別人一樣努力存錢買市中心的房子,也可以選擇花更少的錢回老家或者郊區買房,或者乾脆就不買房了。

比如網上挺有名的旅行者“老極”,2005年他在徒步時認識了在上海做工程師的妻子“小豬”,他倆收入都還行,但是上海和杭州的房價那時已經高得很,兩個人就一直不買房租房住。

兒子出生,他們帶著孩子環游世界,孩子兩歲,他們三個在菲律賓生活了三個月,孩子每天和海龜嬉戲;孩子兩歲半時,他們又騎摩托車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穿越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土耳其、希臘最後到達北極。

這樣“不著調”的生活,他倆過去掙的錢很多都花在了路上。

有圍觀群眾問,“老極很有錢嗎?他妻子願意這樣跟著他滿世界跑?”

老極的妻子回答:“認識他以後,我就意識到有兩種生活選擇,一種是當工程師、做上班族的生活,另一種就是我們現在這樣,有些不著調的生活,他覺得後面這種才是應該過的生活,我發現自己也喜歡這種有些不一樣感覺的生活。”

現在老極也買房了,但是並不在上海和杭州的市區,一直租房住的他在千島湖買了房,“房子的價格只有上海的七八分之一,但我的人生就可以少在這上面消耗七分之六或者八分之七”。

這就是老極的想法。很獨特,也很合理。

他的生活方式,有人贊同有人反對。

但是老極和他的妻子,就活在他們共同的價值觀裡,很滿足。

舉這個例子,不是想論證老極選擇的好壞、買房不買房的對錯,或者上海買房與千島湖買房的投資回報率,而是想說:

如果你有獨立的思考和選擇能力,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其實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思想通道,在這條通道裡,你可以堅持自己,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任何時候,有選擇才意味著,你是自由的。

關於房子,對我們最重要的,不應該是祖輩或者他人的觀念,而是自己建立的觀念。

04

可以不買房的你

才是自由的

哲學家康得說過,“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如果我不想買房,不想用我最好的三十年光陰去背負買房的高額按揭,不想活在這樣一種精神負擔裡,哪也不敢去,工作不敢辭,甚至連病都不敢生,那我就可以不買房,或者買相對便宜的房子,那麼我就是自由的。

所以至少,老極的人生,是自由的。

一套相比你的承受能力售價高昂的房子,和自由之間,是可以有所選擇的。既然人生是你的。

當我們開始思考,就會發現其實關於房子的選擇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往往我們把它限定成了一種,在這個死胡同裡,我們給自己製造了很多的焦慮和壓力,最後過上了被房子捆綁的人生。

我們需要看到“老極們”的存在。

他們的存在,反駁了“只有在生活的城市買房才能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這種絕對化的論調;也證實了並不是“只有房子才能讓一個人建立起自我價值感”;並且也是無房男女照樣可以結婚生子的佐證。

我們也需要看到,世界其實很大——美國人平均31歲才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人37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而中國,關於租房的概念和各種政策,也已經在改變之中。

儘管房價可能讓你仰望到雙腿發麻,但是——

思考為什麼買房?買房還是租房?花多大代價去買房?恰好是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具有獨立思維能力,是否能建立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有力量活出自己的一次絕佳考察機會。

藉由你的選擇和答案,你會知道,你究竟離活出自己,有多遠的路程。

不管你願不願意,存了多少首付,有怎樣的還貸能力,房價就在那矗立著。它不會被你改變和控制。

如果你一定要執著於,我要在這個城市擁有我的一套房,我的孩子一定要出生在這個城市的學區房裡,我才能過得去我內心的這一關,我才能認可自己的價值和人生,那麼這種執著會讓你走進一條很窄的路。

對很多走在買房路上、身負幾百萬貸款或者還在存首期準備踏上這條路的人來說,沉重的身心壓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遇到過一個焦慮症的來訪者,他跟我說,他的恐懼就是,特別害怕生病,還有就是害怕失去工作。總是不斷害怕這兩件事情,他越來越陷入焦慮的情緒,每天只要想到每月一萬元的房貸,和自己兩萬元的收入,就擔心焦慮得難以入睡。

還有一種普遍的情況是,年輕人憑自己的積蓄給不起首付,按揭也無法自己負擔,結果變成了舉兩家父母之力買房,這樣的人因為經濟來源需要父母資助,幾乎無法真正實現從原生家庭獨立,從找對象到結婚買房生孩子,他們的人生都被父母控股。

05

寫在最後

社科院曾經發佈一組資料,在4110名90後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中,自有住房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微妙改變。

儘管大多數受訪者扔希望買房,但64%的受訪者“不同意為了買房降低生活品質”,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如果要背上沉重房貸,寧願不買房。

57%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給他們一筆相當於住房首付的錢,他們會選擇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買房,也許你可以在當下就過上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有人會問以後呢?

可是如果你的當下就只能把自己拴死在一個沉重並唯一的選擇裡,以後你就擁有能力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嗎?

這是一個問題。

痛苦和無力,來源於執念和別無選擇。

退,不是求其次,

能夠退一步的人,

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於是可以體驗到海闊天空。

對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能夠接納,

轉而尋找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徑,

就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平靜,

不能接納,則會陷入痛苦的執著。

買房如此,人生亦如此。

- The End -

- 壹心理創作者簡介 -

周小寬 / 心理諮詢師

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作者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無論房價多貴,無論我背負怎樣的負擔,生活品質受到怎樣的影響,我都要把這條路走下去,和它死磕”

“如果我在這個城市生活,但是我買不起房,我會瞧不起自己,我覺得在你們這些有房子的朋友面前抬不起頭,而且好像自己是沒有家的人,難道換成你,你不會這樣嗎?”

這是有一次朋友間爭論買房話題時,一個朋友對我提出的反問,記憶猶新。

抬不起頭,沒有歸屬感,無法認同自己,這些觀念從何而來?

中國人對於房子的確是有情結的。

屬於自己的房子就像根。它在過去的年代裡,就如同土地一樣,是很多人內心的寄託、歸屬、安全感,也是中國文化裡,家族傳承的重要部分。

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如果嘗試覺察內心,關於房子,很多人的想法是這樣的:

“沒有自己的房,便似無根浮萍,男人覺得這是沒本事娶老婆的具體表現,女人覺得沒房就無法建立真正的自己的家,父母覺得不給孩子留套房傳承下去就是不盡責,年輕人覺得不把賺的錢存下來買房就是不務正業”

這根本就不是“買或不買”的事情,也不是什麼“個人的選擇”,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價值觀裡,它就是毋庸置疑的必須品,買房就是唯一的必然的選項。

這就有點像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了,它就是一種具有龐大影響力的價值觀。

我們對於房子的特別情感,就像一個集體經年累月的潛意識的集中體現,它是一種過去的經驗,是一種已經融入到血液裡的遺傳。

房子等於安全,等於你作為一個人在這個社會被認可得到一席之地的標配。這種渴求,是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有的。

對於這種影響了很多人的集體價值觀,如果沒有覺察,沒有自己的考慮和調整,那麼它也會成為你的價值觀。

如果你要做出不買房的選擇,想接納“不買房的自己”,想避免不斷自責、滿含內疚,那麼你就需要深度思考,嘗試從這種類似“集體潛意識”的想法中覺醒過來。

如果你擁有一種自信,即對自我的相信,一旦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念,來定義你生活的必須和次要,定義你的輕重緩急,你就可以做出關於房子的其他選擇。

不買房就等於沒有家,沒有房就不能結婚,孩子就會居無定所,這些想都不想就跳出來的“必須買房”的理由,其實都是某種價值體系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自己的識別能力,重新去推敲大家對於這個價值體系的無條件認同,你或許會發現,那些必須買房的理由或者不買房的嚴重後果,其實都不是絕對的。

不買房,你需要承受一些代價,捨棄一些東西,但是同樣的,你也會在其他方面有獲得。

不買房不是絕對的錯誤,買房也不是唯一的正確。買與不買,是人生大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需要你清醒獨立的思考衡量,再得出結論。

一句話,看你的取捨。

03

關於買房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但是安全感真的來自于一套房子嗎?歸根結底,還是價值觀的問題。”

——高曉松

在房子的前面,應該是自我。

先有我,再有房。

先通過學習成長去形成穩定獨立的自我意識,通過自己能力的提升去構建自我安全感,再決定是否買房,而不是被主流價值觀推搡著,用買房這種唯一的方式來建立你的自我,價值和安全感。

如果成長累積到擁有足夠的自信和思考能力,擁有了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的力量,就可以做出“體現個人自由意志的私人的決定”

具體到房子,就是我可以選擇和別人一樣努力存錢買市中心的房子,也可以選擇花更少的錢回老家或者郊區買房,或者乾脆就不買房了。

比如網上挺有名的旅行者“老極”,2005年他在徒步時認識了在上海做工程師的妻子“小豬”,他倆收入都還行,但是上海和杭州的房價那時已經高得很,兩個人就一直不買房租房住。

兒子出生,他們帶著孩子環游世界,孩子兩歲,他們三個在菲律賓生活了三個月,孩子每天和海龜嬉戲;孩子兩歲半時,他們又騎摩托車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穿越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土耳其、希臘最後到達北極。

這樣“不著調”的生活,他倆過去掙的錢很多都花在了路上。

有圍觀群眾問,“老極很有錢嗎?他妻子願意這樣跟著他滿世界跑?”

老極的妻子回答:“認識他以後,我就意識到有兩種生活選擇,一種是當工程師、做上班族的生活,另一種就是我們現在這樣,有些不著調的生活,他覺得後面這種才是應該過的生活,我發現自己也喜歡這種有些不一樣感覺的生活。”

現在老極也買房了,但是並不在上海和杭州的市區,一直租房住的他在千島湖買了房,“房子的價格只有上海的七八分之一,但我的人生就可以少在這上面消耗七分之六或者八分之七”。

這就是老極的想法。很獨特,也很合理。

他的生活方式,有人贊同有人反對。

但是老極和他的妻子,就活在他們共同的價值觀裡,很滿足。

舉這個例子,不是想論證老極選擇的好壞、買房不買房的對錯,或者上海買房與千島湖買房的投資回報率,而是想說:

如果你有獨立的思考和選擇能力,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其實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思想通道,在這條通道裡,你可以堅持自己,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任何時候,有選擇才意味著,你是自由的。

關於房子,對我們最重要的,不應該是祖輩或者他人的觀念,而是自己建立的觀念。

04

可以不買房的你

才是自由的

哲學家康得說過,“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如果我不想買房,不想用我最好的三十年光陰去背負買房的高額按揭,不想活在這樣一種精神負擔裡,哪也不敢去,工作不敢辭,甚至連病都不敢生,那我就可以不買房,或者買相對便宜的房子,那麼我就是自由的。

所以至少,老極的人生,是自由的。

一套相比你的承受能力售價高昂的房子,和自由之間,是可以有所選擇的。既然人生是你的。

當我們開始思考,就會發現其實關於房子的選擇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往往我們把它限定成了一種,在這個死胡同裡,我們給自己製造了很多的焦慮和壓力,最後過上了被房子捆綁的人生。

我們需要看到“老極們”的存在。

他們的存在,反駁了“只有在生活的城市買房才能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這種絕對化的論調;也證實了並不是“只有房子才能讓一個人建立起自我價值感”;並且也是無房男女照樣可以結婚生子的佐證。

我們也需要看到,世界其實很大——美國人平均31歲才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人37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而中國,關於租房的概念和各種政策,也已經在改變之中。

儘管房價可能讓你仰望到雙腿發麻,但是——

思考為什麼買房?買房還是租房?花多大代價去買房?恰好是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具有獨立思維能力,是否能建立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有力量活出自己的一次絕佳考察機會。

藉由你的選擇和答案,你會知道,你究竟離活出自己,有多遠的路程。

不管你願不願意,存了多少首付,有怎樣的還貸能力,房價就在那矗立著。它不會被你改變和控制。

如果你一定要執著於,我要在這個城市擁有我的一套房,我的孩子一定要出生在這個城市的學區房裡,我才能過得去我內心的這一關,我才能認可自己的價值和人生,那麼這種執著會讓你走進一條很窄的路。

對很多走在買房路上、身負幾百萬貸款或者還在存首期準備踏上這條路的人來說,沉重的身心壓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遇到過一個焦慮症的來訪者,他跟我說,他的恐懼就是,特別害怕生病,還有就是害怕失去工作。總是不斷害怕這兩件事情,他越來越陷入焦慮的情緒,每天只要想到每月一萬元的房貸,和自己兩萬元的收入,就擔心焦慮得難以入睡。

還有一種普遍的情況是,年輕人憑自己的積蓄給不起首付,按揭也無法自己負擔,結果變成了舉兩家父母之力買房,這樣的人因為經濟來源需要父母資助,幾乎無法真正實現從原生家庭獨立,從找對象到結婚買房生孩子,他們的人生都被父母控股。

05

寫在最後

社科院曾經發佈一組資料,在4110名90後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中,自有住房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微妙改變。

儘管大多數受訪者扔希望買房,但64%的受訪者“不同意為了買房降低生活品質”,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如果要背上沉重房貸,寧願不買房。

57%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給他們一筆相當於住房首付的錢,他們會選擇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買房,也許你可以在當下就過上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有人會問以後呢?

可是如果你的當下就只能把自己拴死在一個沉重並唯一的選擇裡,以後你就擁有能力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嗎?

這是一個問題。

痛苦和無力,來源於執念和別無選擇。

退,不是求其次,

能夠退一步的人,

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於是可以體驗到海闊天空。

對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能夠接納,

轉而尋找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徑,

就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平靜,

不能接納,則會陷入痛苦的執著。

買房如此,人生亦如此。

- The End -

- 壹心理創作者簡介 -

周小寬 / 心理諮詢師

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作者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