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瞭望》雄文:浙江大學創業教育20年!以技術創新為創業的支撐點,填平技術轉化“死亡穀”

編者按:再過四十多天, 浙江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將隆重舉行, 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學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的一件大事。 回眸黨的十八大、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浙江大學走過的光輝歷程:解放思想, 帶來了新視野;深化改革, 帶來了新動力;搶抓機遇, 創造了新業績。 過去五年多來, 浙大師生奮勇拼搏砥礪奮進, 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 為了總結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進一步振奮全校師生的精神, 滿懷信心地迎接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 《浙江大學報》、求是新聞網、浙大微信號、頭條號等校內媒體將聯手開闢《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

從不同角度對我校過去五年的工作進行深度報導, 今天刊發的是系列報導之一。 本文由新華社浙江分社副社長張奇志、記者余靖靜撰寫並刊發在《瞭望》新聞週刊。

浙江大學多年來在創新的基礎上開展創業教育, 讓技術創新作為創業的支撐點, 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並通過師生共創, 開始填平大學實驗室與產業界之間的鴻溝。

5月21日, 浙江大學的校友們在“求是書院”銅門樓前留影 攝 影/黃宗治

“學而優則創”的氛圍

浙江大學的創業教育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末。 從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舉辦創業競賽到學校開辦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再到開設創業教育等30余門創業教育類通識課程, 浙江大學已經把創業教育理念擴大到各個專業, 力爭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具有創業精神並具備基本的創業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 浙江大學有近140位校友擔任上市公司創始人或負責人,

其中涉及主機板上市公司90多家、海外上市公司近20家。 2016年10月, PitchBook發佈了2006年1月到2016年8月之間“獨角獸”公司創始人本科階段學校排名, 浙江大學排名全球第九。 2016年11月, 胡潤百富校友榜發佈, 浙江大學以38人的總數排名全國第一。

2015年7月, 浙江大學獲評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2016年7月, 獲評教育部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7年1月, 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7月, 浙江大學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在創業教育過程中, 浙江大學特別強調“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創業行為”。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說, 如果不能把創業的著眼點落到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創業行為上,

中美之間的產業競爭格局就難以逆轉。 基於這樣的思考, 浙江大學提出要把企業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 鼓勵學生關注戰略性新興行業領域的技術型創業。

截至目前, 浙大湧現出大批青年創業人才, 創造了“快的打車”、“蘑菇街”等國內知名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 2014年以來, 學校從0到1培育的創業團隊落地註冊公司一百多家, 其中獲得市場投資的五十多家, 融資總額近6億元人民幣。

在浙江大學, 創業團隊中到處可見優秀學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 更有創業團隊負責人以其在校期間的優秀創業表現得到了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承認, 獲得破格錄取。

自2015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至今, 浙江大學兩獲總分第一名、全國總冠軍,

一次獲得總分第二名和“最佳創意獎”單項獎。

浙江大學博士生、杭州光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兼創始人白雲峰和他的團隊就是憑藉研發的全新三維成像技術產品, 獲得2017年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

自本科起便就讀于浙江大學的白雲峰說, 精密複雜的機器視覺產品需要複合交叉學科知識的支撐和來自各個學科的技術人才, 更需要在學科交叉碰撞的過程中產生創新的火花, 自己的創業正受益於浙大多學科複合交叉的優勢。

“我是學校休學創業政策的受益者。 ”浙江大學學生創業聯盟主席何東青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2014年6月, 正讀博一的他為了自己的創業項目, 向學校申請休學兩年,獲得批准。當年10月,他的團隊發佈了自己的核心產品“蔥課”,當年即獲全國大學生移動應用創新大賽全國冠軍。

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記者瞭解到,浙江大學學生創新型創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浙江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諸多涉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實際應用的良好平臺,更重要的,在於浙江大學長期培育形成的“生態化、全鏈式”創業教育架構。

該架構的基礎首先是多學科集成融合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在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看來,高水準大學的創業教育不能是傳統的“一言堂”式的課堂教學,而必須是“理論+案例”、“模擬+平臺”、“指導+實踐”、“專業+創業”的教學模式。這不僅需要集合多學科的力量,在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基礎上融入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還意味著創業團隊的成員也應具有多學科背景,其核心技術的組成也是多學科集成融合。

以浙江大學1999年即開設的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為例,其在國內率先嘗試走“工科專業+創新能力+創業素質”的綜合型培養路徑,每屆60名學員從全校理工農醫各個大類專業本科二年級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出,打破了原有院系間的學科隔閡;學校邀請產業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創新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並安排學生假期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實習;在創業設計環節中,通過小組形式設計完成實戰性的創業方案。開班近20年來,強化班已培養學生約千名,平均畢業5年後創業率高於20%。

其次是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創業生態系統。浙江大學黨委學工部創業教育辦公室主任高峰告訴記者,浙江大學創業生態系統,是以浙大情感和文化維繫的,以校友和在校生為主要人才儲備,有院士及知名教授的智囊資源,有創業成功的校友經驗、資本支持,廣泛輻射帶動周邊的互聯互通、動態系統的創業環境和企業家隊伍,並由這樣的環境和隊伍去帶動“浙大系”創業成長。

浙江大學設立創業扶持基金,爭取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機構、政府的各類創業扶持資金與創業團隊對接,為學生創業團隊和社會創業資本架起了橋樑。目前在校設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金累計已超過5000萬元。學校還聘請數百位知名企業家、投資人、行業專家等擔任校外創業導師,形成生態化、全鏈式創業輔導體系。

在輔導系統的運作支援下,浙江大學平均每年設立1600余項各級學生科研訓練項目,輻射近萬名學生;舉辦各類創業比賽,構築學生創新創業實訓集群。

浙大1999級畢業生、個推CEO方毅認為,創業是一個生態系統在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創業需要高素質人才和高密度的資金和技術,其生態系統要素中,創新性名校既能輸出受過良好教育和有豐富經歷的創業者,也有看得懂、幫得上又放得了心的投資人資源,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互聯網社會,單打獨鬥已很難成功,現代企業往往需要核心合夥人的團隊配合,在股權分配和公司決策方面,也更加合理。”曾擔任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秘書長的劉建斌,自2011年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舉辦第一屆浙江大學校友創業大賽以來,近距離接觸了數百名浙大創業者。他告訴記者,在校友會針對500名創業者的調研中,同學、同事、好朋友是合夥人的主要來源,校友更是優秀創業項目的合夥人最大來源。一是經過數年大學生活,同學之間形成了深厚的友誼,默契的配合;二是共同的教育背景,讓彼此擁有較為一致的價值觀;三是校友之間有很強的信任感,共同的社交圈讓信任度進一步提升。

填平技術轉化“死亡穀”

從大學實驗室到產業界,成果轉化一直是難題,被稱為“死亡穀”。但浙大在建設“基於創新,實現創業”的教育生態系統中,通過師生共創,對接實驗室到工業生產,消化技術推進產業化,其填平“死亡穀”的效益正逐步顯現。

據瞭解,獲得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的全新三維成像技術產品,其技術基礎就是浙大光電學院兩位教授發明的三維相機成像方法,這是一項很高品質的理論研究。而其能夠轉化,正是浙大的學生創業團隊在教授的指導下,把實驗室的樣機變成現實產品。兩位教授還是學生創業企業的股東。

浙大黨委學工部部長鄔小撐說,實踐中,部分創業學生正在成為技術轉化的生力軍,並能迅速回饋到研究層面。師生一體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正在形成中。

實際上,浙江大學的科研經費中,有相當比例為橫向經費,橫向經費的絕大部分又來自企業。“浙江大學地處長三角,有其區域優勢,尤其是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創業氛圍濃厚,在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文化方面有著天然優勢。老師對市場、對創業的理解與接受度,使得他們在課堂傳遞給學生的資訊是正向的。”鄔小撐說。

嚴建華說,在現有體制下,要教師離職離崗創業,可能削弱教學和科研力量,還存在各項制度的束縛。通過鼓勵教師“陽光創業”,可以較好地解決產業化過程的技術介面問題,也有利於解決產學研合作的問題,還可以快速培養起一支充滿活力的、基於科技創新的青年創業者隊伍。

目前,浙江大學正在健全科技評價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的利益分享制度,支援教師“陽光創業”,以形成教學科研與成果轉化間的有效對接,由此構建起原始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產業化一體的科技服務體系,建立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機制。

嚴建華說,浙江大學對教師進行分類管理,強化分類晉升,希望能對從事成果推廣的科研人員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機制和方法,對介入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建立“市場價值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參與市場化成果轉化和企業經營活動的人員,主要借助於協力廠商評價和市場化收益方式給予激勵。

“創新型國家建設不僅需要一大批能夠引領思想和科技發展的優秀創新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積極進取、勇於擔當、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人才,這兩類人才的結合點——基於創新的創業型人才,更是時代急需。”嚴建華說,中國高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日編輯:李靈

向學校申請休學兩年,獲得批准。當年10月,他的團隊發佈了自己的核心產品“蔥課”,當年即獲全國大學生移動應用創新大賽全國冠軍。

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記者瞭解到,浙江大學學生創新型創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浙江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諸多涉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實際應用的良好平臺,更重要的,在於浙江大學長期培育形成的“生態化、全鏈式”創業教育架構。

該架構的基礎首先是多學科集成融合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在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看來,高水準大學的創業教育不能是傳統的“一言堂”式的課堂教學,而必須是“理論+案例”、“模擬+平臺”、“指導+實踐”、“專業+創業”的教學模式。這不僅需要集合多學科的力量,在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基礎上融入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還意味著創業團隊的成員也應具有多學科背景,其核心技術的組成也是多學科集成融合。

以浙江大學1999年即開設的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為例,其在國內率先嘗試走“工科專業+創新能力+創業素質”的綜合型培養路徑,每屆60名學員從全校理工農醫各個大類專業本科二年級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出,打破了原有院系間的學科隔閡;學校邀請產業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創新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並安排學生假期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實習;在創業設計環節中,通過小組形式設計完成實戰性的創業方案。開班近20年來,強化班已培養學生約千名,平均畢業5年後創業率高於20%。

其次是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創業生態系統。浙江大學黨委學工部創業教育辦公室主任高峰告訴記者,浙江大學創業生態系統,是以浙大情感和文化維繫的,以校友和在校生為主要人才儲備,有院士及知名教授的智囊資源,有創業成功的校友經驗、資本支持,廣泛輻射帶動周邊的互聯互通、動態系統的創業環境和企業家隊伍,並由這樣的環境和隊伍去帶動“浙大系”創業成長。

浙江大學設立創業扶持基金,爭取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機構、政府的各類創業扶持資金與創業團隊對接,為學生創業團隊和社會創業資本架起了橋樑。目前在校設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金累計已超過5000萬元。學校還聘請數百位知名企業家、投資人、行業專家等擔任校外創業導師,形成生態化、全鏈式創業輔導體系。

在輔導系統的運作支援下,浙江大學平均每年設立1600余項各級學生科研訓練項目,輻射近萬名學生;舉辦各類創業比賽,構築學生創新創業實訓集群。

浙大1999級畢業生、個推CEO方毅認為,創業是一個生態系統在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創業需要高素質人才和高密度的資金和技術,其生態系統要素中,創新性名校既能輸出受過良好教育和有豐富經歷的創業者,也有看得懂、幫得上又放得了心的投資人資源,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互聯網社會,單打獨鬥已很難成功,現代企業往往需要核心合夥人的團隊配合,在股權分配和公司決策方面,也更加合理。”曾擔任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秘書長的劉建斌,自2011年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舉辦第一屆浙江大學校友創業大賽以來,近距離接觸了數百名浙大創業者。他告訴記者,在校友會針對500名創業者的調研中,同學、同事、好朋友是合夥人的主要來源,校友更是優秀創業項目的合夥人最大來源。一是經過數年大學生活,同學之間形成了深厚的友誼,默契的配合;二是共同的教育背景,讓彼此擁有較為一致的價值觀;三是校友之間有很強的信任感,共同的社交圈讓信任度進一步提升。

填平技術轉化“死亡穀”

從大學實驗室到產業界,成果轉化一直是難題,被稱為“死亡穀”。但浙大在建設“基於創新,實現創業”的教育生態系統中,通過師生共創,對接實驗室到工業生產,消化技術推進產業化,其填平“死亡穀”的效益正逐步顯現。

據瞭解,獲得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的全新三維成像技術產品,其技術基礎就是浙大光電學院兩位教授發明的三維相機成像方法,這是一項很高品質的理論研究。而其能夠轉化,正是浙大的學生創業團隊在教授的指導下,把實驗室的樣機變成現實產品。兩位教授還是學生創業企業的股東。

浙大黨委學工部部長鄔小撐說,實踐中,部分創業學生正在成為技術轉化的生力軍,並能迅速回饋到研究層面。師生一體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正在形成中。

實際上,浙江大學的科研經費中,有相當比例為橫向經費,橫向經費的絕大部分又來自企業。“浙江大學地處長三角,有其區域優勢,尤其是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創業氛圍濃厚,在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文化方面有著天然優勢。老師對市場、對創業的理解與接受度,使得他們在課堂傳遞給學生的資訊是正向的。”鄔小撐說。

嚴建華說,在現有體制下,要教師離職離崗創業,可能削弱教學和科研力量,還存在各項制度的束縛。通過鼓勵教師“陽光創業”,可以較好地解決產業化過程的技術介面問題,也有利於解決產學研合作的問題,還可以快速培養起一支充滿活力的、基於科技創新的青年創業者隊伍。

目前,浙江大學正在健全科技評價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的利益分享制度,支援教師“陽光創業”,以形成教學科研與成果轉化間的有效對接,由此構建起原始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產業化一體的科技服務體系,建立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機制。

嚴建華說,浙江大學對教師進行分類管理,強化分類晉升,希望能對從事成果推廣的科研人員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機制和方法,對介入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建立“市場價值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參與市場化成果轉化和企業經營活動的人員,主要借助於協力廠商評價和市場化收益方式給予激勵。

“創新型國家建設不僅需要一大批能夠引領思想和科技發展的優秀創新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積極進取、勇於擔當、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人才,這兩類人才的結合點——基於創新的創業型人才,更是時代急需。”嚴建華說,中國高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日編輯:李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