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際教育行業深度報告:千億規模成長可期,龍頭連鎖化享行業紅利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源國。 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 2015年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學生有126萬人, 約占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5%。

截至2015年, 中國已經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最大留學生源國。 其中, 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占美國、加拿大國內留學生總數的比重超過30%, 已經連續七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

國際學校:中西合璧, 發展迅猛

國際學校是以雙語或者多語教學為主, 採用國際課程體系, 為處於K-12階段學生出國留學做準備, 並可以在相應階段獲得學歷證明的教育機構。

相比普通教育, 我國國際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師生比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呈現出市場大而分散、潛力廣闊、發展快速的特點。

教學特色:四大國際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存在三類國際教育機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公立學校國際部和民辦國際學校。

最早出現的是專為外交人員子女開設的學校, 例如北京巴基斯坦使館學校(1969)、芳草地國際學校(1973)和第五十五中學國際學生部(1975)是最早成立的一批, 改革開放後各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紛紛湧現, 這類學校普遍採用國外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

全外語授課。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準和消費水準逐漸提高、視野逐漸擴展, 家長對於子女在國外接受教育的需求不斷擴大, 公立中學與外國學校合作辦學的國際課程班以及民辦國際學校逐漸興起。 這兩類學校通常招收中國籍學生,

採用中英雙語授課, 教學內容同時包含了國外的課程體系和國家規定的相應課程安排。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國際學校具有師資和教學品質優勢。 與普通公立和民辦學校相比, 國際學校學生背景更加多元;課程安排以國際課程體系為主, 以本土課程為輔;教學形式更加多樣, 培養學生各類能力;通常採用小班教學輔導, 生師比較低;並且聘有大量外籍教師, 配合中方雙語教師進行教學。

當前國際課程體系主要包括AP、A-Level、IB和BC四大類。 根據新學說《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 AP課程在中外合作辦學、保證中國高中文憑的公立學校國際部中使用較多;A-Level課程進入中國較早、較適合於中國學生的應試文化,

因此在民辦國際學校中採用最為廣泛;而IB課程由於其國際性和高要求, 在學生英文基礎較好的外籍人士子女學校中占比絕對領先。

發展歷史:高速增長規模第一

我國國際學校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均保持世界第一。《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共有國際學校661所。其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22所,平均每所學校在校生600人左右;民辦國際學校321所,平均在校生人數為1000人左右;公立學校國際部218所,校均200名學生左右。

2016年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在校生人數分別為7.32萬人、32.1萬人和4.36萬人,合計在校生43.78萬人,相比2015年增長18.13%

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增速超越外籍子女學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對外開放水準顯著提高,國際學校總量增長速度加快。進入21世紀,基於中國籍學生的廣闊市場,民辦國際學校與公立學校國際部後來居上。

2000-2009年,民辦國際學校數量占比40%提升到48%;公立學校國際部數量占比從9%提升到23%。2012年以來,由於政策方面限制,公立學校國際部學校數量年增長率從45.78%迅速下降,2016年出現了負增長。

與此相反,2010-2016年,民辦國際學校數量年增長率從8.67%上升至22.54%,呈現加快增長的趨勢

驅動因素:供需雙升,政策催化

民辦國際學校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原因包括:

1) 人口結構變化、消費升級和教育觀念轉變帶來的需求擴張;

2) 政策利好和資本湧入導致供給增加。民辦國際學校位於教育產業鏈的中游,以學生出國留學為下游需求,以資本為上游供給,以政策為宏觀導向。

社會資本構成了民辦國際學校教育產業的上游供給端;國際學校的下游,是學生和家長日益增強的優質國際教育需求。

另外,由於同時涉及教育和對外交流,民辦國際學校教育一方面受到民辦教育和義務教育政策影響,另一方面受到中外合作辦學和外國投資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的影響

出生人口的提高推動K-12教育行業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生源數量穩定,在短期內有擴大趨勢。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6-2015年,幼稚園入園兒童和在園兒童數量呈上升趨勢。

民辦K-12教育招生規模、在校生規模和總收入持續擴大、占比持續增加,說明隨著我國家庭結構的改變和收入與消費水準的提高,我國家長和學生對於收費較高但是相對優質的民辦基礎教育的接受度不斷提高。

未來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富裕階層人數的進一步擴大,我們預計我國對於教育投資的意願和能力會更加顯著,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現實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留學生低齡化趨勢明顯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留學人數不斷增長。根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458.66萬人;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達到54.45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員達到49.82萬人,占總出國留學人員數量的91.50%。2002-2016年,出國留學人數和自費人數分別增長3.36倍和3.26倍,對應CAGR為11.08%和10.90%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源國。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2015年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學生有126萬人,約占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5%。

截至2015年,中國已經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最大留學生源國。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占美國、加拿大國內留學生總數的比重超過30%,已經連續七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

我國留學低齡化現象更加明顯,中小學留學生增多,在美本科留學生數量超過同期研究生階段留學生數量。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4-2015年,在美中國留學生中,本科生數量連續兩年超過同期在美研究生;2013-2015年,本科階段在美中國留學生數量實現複合增長率為10.76%,同期研究生階段留學生數量的複合增長率僅為3.20%。

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指出,赴美就讀本科的學生越來越多傾向更早的走出去。出國就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從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還有超過1/3的學生打算出國就讀高中或預科及語言學校。

國際學校能夠滿足低齡化出國留學生的培養需求。國際學校通常採用國際課程和雙語教學,能夠讓學生較早、較深入地接觸、體驗和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並且通過學習國外課程提高他們申請海外學校的可能性。

對低齡留學生通過提前浸潤在類似於海外學習的環境中,可以培養處適合於國外生活和學習的社交能力和學習方式,能夠更快速的適應日後國外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正是基於這些獨特優勢,國際學校成為了不少希望讓子女留學海外的中國家長的不二選擇

二三線城市需求不斷提升

隨著需求和支付意願提高的背景下,二三線城市對於民辦國際學校的需求將逐漸增強。根據新學說《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上海、北京和廣東位列國際學校數量省級地區前三甲。

其中上海擁有121所國際學校,北京擁有117所國際學校,廣東擁有100所國際學校。三地國際學校數量占2016年我國國際學校總數的51.13%

二三線城市民辦國際學校需求不斷擴大,滲透率提升潛力充足。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二三線城市對於國際學校、特別是民辦國際學校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當前民辦國際學校在這些地區占比(38%)明顯低於一線區域(50%左右),發展潛力較大。未來二三線城市將成為民辦國際學校發展的新增長極。

政策催化:新規利好爭議並存

民辦國際學校涉及義務教育、民辦教育、國際學校等多個方面的法規和政策;若涉及外資,還將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外商投資等對外領域的法規政策。

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分類管理的落實,各地陸續出臺對公辦學校國際部的限制,以及PPP模式在教育行業中的推廣,預計民辦國際學校將在政策上獲得利好。然而義務教育階段非營利性的限定和外商投資法中對於VIE(VariableInterest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結構的明確,使民辦國際學校仍然面臨著一定的政策風險。

公辦學校國際部受限制

2013年以前公辦學校國際部具有很強招生吸引力。相比民辦國際學校,舉辦國際部的公辦學校通常本身品質較好(例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收生要求較高(通常需要持有本地戶口、參加中考並達到較高的分數線)、收費較為便宜,因此成為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選擇。

然而公立學校國際部的快速發展引來了辦學品質良莠不齊、佔用社會公共資源、加劇教育不公平、破壞教育主權等爭議。

201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多個限制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政策。教育部於2013年出臺了《高中階段國家專案暫行管理辦法》(草案),明確對各類高中“國際部”和“國際班”,要從招生、收費等多方面予以規範,對部分不符合規定的“國際班”進行清理或轉制。

同年,上海市教委採用試點的方式(11所公辦學校和10所民辦學校),明確引進國際課程的定位,規範普通高中引進國際課程的收費、實踐和管理;北京市也于2014年加強對高中國際班招生的規範,並表示不再批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公辦學校國際部受限,相應需求流向同樣招收中國籍學生的民辦國際學校。2013年以後公辦學校國際部逐漸開始向民辦學校轉型,我們認為現有的高品質民辦學校將成為未來公辦學校國際部轉型的合作夥伴。

例如北京四中自2016年起將國際校區整體遷到昌平區的北京佳蓮學校,由公辦向民辦過渡,成為北京第一所承諾剝離國際班的公立中學;北師大二附中從2015年起保留本部的國際班,並與私立匯才學校合作,在小湯山新設立匯才國際教學校區,主要面向非京籍招收學生。

此外,公辦學校國際部停止審批、生源受限,我們預計不斷上升的國際學校教育需求將會轉向民辦國際學校,推動民辦國際學校的發展

新民促法推動分類管理

新版《民辦教育促進法》將民辦學校分為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營利性辦學機構實行工商登記,辦學結餘可以分配,市場定價,但是不可以設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非營利性辦學機構實行民辦非企業/事業單位登記,辦學結餘不可以分配,由政府部門確定價格範圍,但是可以享受公辦學校優惠政策,也可以設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供給提升:資本湧入龍頭占優

資本湧入加劇市場競爭

民辦國際學校的直接供給來自於社會資本的注入。近年來民辦國際學校市場廣受資本青睞,包括房地產等在內的各類資本不斷湧入,不斷擴大國際學校教育供給。目前,民辦國際學校主要有四類背景的舉辦方:K-12教育、教育培訓、房地產,以及其他行業。

已上市的K-12教育背景國際學校舉辦方包括楓葉教育、海亮教育和成實外;新東方作為主營教育培訓的企業,在揚州和北京開設了國際學校。

房地產企業成為國際學校投資新勢力。房地產企業投資國際學校,主要是將國際學校作為高端住宅的配套設施,以此增加房產的附加值。例如,碧桂園在1994-2016年間共建立了七所國際學校,都是作為其在當地的住宅項目配套設施,而碧桂園的業主通常擁有對應國際學校的就讀優先權;此外,星河灣、觀瀾湖、萬科等也紛紛建立國際學校。

其他行業資本外延擴張或積極轉型國際學校市場。201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中泰橋樑(主營橋樑鋼結構)、銀潤投資/紫光學大(主營遊樂設備綜合服務與物業租賃業務)和勤上股份(主營半導體照明)紛紛通過兼併收購和設立子公司的方式進軍國際教育行業,且大多是以自有資金進行現金收購。根據上市公司公告資訊估算,單以中泰橋樑、紫光學大和勤上股份在國際學校產業的投資計算,涉及的金額就已經達到43.83億元。

不同背景的辦學者各具優勢:

1) 教育行業背景的國際學校通常擁有較長的辦學教學經驗和較為雄厚的教學實力,對於學校發展和教學管理有豐富的經驗,擁有較為完備的力量和社會聲譽,因而具有較強的教學優勢;

2) 房地產背景的國際學校是高端社區的配套設施,可以充分享有高端社區帶來的生源優勢,包括生源數量、生源品質和家長支付意願,在招生人數和學費提升上具有優勢;

3) 其他行業背景的國際學校通常是希望搭上國際學校教育發展的順風車,豐富自身的收入來源,因而願意投入較多的資金加快項目上馬,用資本優勢彌補教學上和生源上的相對劣勢

發展趨勢:三大要素,建立壁壘

我們認為隨著行業供給增加、競爭加劇,疊加政策推動,國際學校將通過三種路徑提升自身競爭力:一是實行一站式辦學,貫通留學產業,應對需求擴量升級;二是關注自身收入和管理結構,降低政策影響;三是保障品質控制,把握優質教師資源,應對加劇競爭。

一站式辦學:貫通留學前端產業

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最終訴求是出國留學。而要實現出國留學,學生要完成的就不僅僅是學習相應的國際課程並通過考試。學生需要選擇恰當的學校、進行相關文書準備、提交文書和申請,有時候還需要參加面試,最終要申請簽證

國際學校通常只提供了留學產業鏈中最前端的服務,即國際課程的學習;而留學前服務的其他部分通常由各類留學仲介機構來提供,國際學校參與較少。有部分國際學校包含了語言培訓(例如託福、雅思,甚至其他語言的培訓)和遊學項目(以夏冬令營為主),而針對留學申請階段的其他服務仍然較少。

根據新東方《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有74%的受訪計畫留學人群希望通過留學諮詢服務機構來申請海外院校,DIY申請占15%,其他方式僅占11%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增加,相關留學諮詢服務的市場規模已達百億級別。根據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資訊網的資料,2012年底全國自費出國留學仲介服務機構達到452家,到2016年底上升到533家。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留學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2016年整個留學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元,其中語言培訓約310億元,仲介服務約50億元,遊學專案則達到80億元規模

我們通過估算國際學校在校生規模和平均學費單價,以學費總額為口徑計算國際學校市場規模,2017年我國國際學校市場規模預計可達706.87億元,2020年預計可達1305.65億元。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連結,查看更多行業研究報告

發展歷史:高速增長規模第一

我國國際學校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均保持世界第一。《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共有國際學校661所。其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22所,平均每所學校在校生600人左右;民辦國際學校321所,平均在校生人數為1000人左右;公立學校國際部218所,校均200名學生左右。

2016年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在校生人數分別為7.32萬人、32.1萬人和4.36萬人,合計在校生43.78萬人,相比2015年增長18.13%

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增速超越外籍子女學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對外開放水準顯著提高,國際學校總量增長速度加快。進入21世紀,基於中國籍學生的廣闊市場,民辦國際學校與公立學校國際部後來居上。

2000-2009年,民辦國際學校數量占比40%提升到48%;公立學校國際部數量占比從9%提升到23%。2012年以來,由於政策方面限制,公立學校國際部學校數量年增長率從45.78%迅速下降,2016年出現了負增長。

與此相反,2010-2016年,民辦國際學校數量年增長率從8.67%上升至22.54%,呈現加快增長的趨勢

驅動因素:供需雙升,政策催化

民辦國際學校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原因包括:

1) 人口結構變化、消費升級和教育觀念轉變帶來的需求擴張;

2) 政策利好和資本湧入導致供給增加。民辦國際學校位於教育產業鏈的中游,以學生出國留學為下游需求,以資本為上游供給,以政策為宏觀導向。

社會資本構成了民辦國際學校教育產業的上游供給端;國際學校的下游,是學生和家長日益增強的優質國際教育需求。

另外,由於同時涉及教育和對外交流,民辦國際學校教育一方面受到民辦教育和義務教育政策影響,另一方面受到中外合作辦學和外國投資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的影響

出生人口的提高推動K-12教育行業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生源數量穩定,在短期內有擴大趨勢。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6-2015年,幼稚園入園兒童和在園兒童數量呈上升趨勢。

民辦K-12教育招生規模、在校生規模和總收入持續擴大、占比持續增加,說明隨著我國家庭結構的改變和收入與消費水準的提高,我國家長和學生對於收費較高但是相對優質的民辦基礎教育的接受度不斷提高。

未來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富裕階層人數的進一步擴大,我們預計我國對於教育投資的意願和能力會更加顯著,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現實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留學生低齡化趨勢明顯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留學人數不斷增長。根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458.66萬人;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達到54.45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員達到49.82萬人,占總出國留學人員數量的91.50%。2002-2016年,出國留學人數和自費人數分別增長3.36倍和3.26倍,對應CAGR為11.08%和10.90%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源國。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2015年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學生有126萬人,約占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5%。

截至2015年,中國已經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最大留學生源國。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占美國、加拿大國內留學生總數的比重超過30%,已經連續七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

我國留學低齡化現象更加明顯,中小學留學生增多,在美本科留學生數量超過同期研究生階段留學生數量。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4-2015年,在美中國留學生中,本科生數量連續兩年超過同期在美研究生;2013-2015年,本科階段在美中國留學生數量實現複合增長率為10.76%,同期研究生階段留學生數量的複合增長率僅為3.20%。

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指出,赴美就讀本科的學生越來越多傾向更早的走出去。出國就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從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還有超過1/3的學生打算出國就讀高中或預科及語言學校。

國際學校能夠滿足低齡化出國留學生的培養需求。國際學校通常採用國際課程和雙語教學,能夠讓學生較早、較深入地接觸、體驗和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並且通過學習國外課程提高他們申請海外學校的可能性。

對低齡留學生通過提前浸潤在類似於海外學習的環境中,可以培養處適合於國外生活和學習的社交能力和學習方式,能夠更快速的適應日後國外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正是基於這些獨特優勢,國際學校成為了不少希望讓子女留學海外的中國家長的不二選擇

二三線城市需求不斷提升

隨著需求和支付意願提高的背景下,二三線城市對於民辦國際學校的需求將逐漸增強。根據新學說《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上海、北京和廣東位列國際學校數量省級地區前三甲。

其中上海擁有121所國際學校,北京擁有117所國際學校,廣東擁有100所國際學校。三地國際學校數量占2016年我國國際學校總數的51.13%

二三線城市民辦國際學校需求不斷擴大,滲透率提升潛力充足。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二三線城市對於國際學校、特別是民辦國際學校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當前民辦國際學校在這些地區占比(38%)明顯低於一線區域(50%左右),發展潛力較大。未來二三線城市將成為民辦國際學校發展的新增長極。

政策催化:新規利好爭議並存

民辦國際學校涉及義務教育、民辦教育、國際學校等多個方面的法規和政策;若涉及外資,還將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外商投資等對外領域的法規政策。

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分類管理的落實,各地陸續出臺對公辦學校國際部的限制,以及PPP模式在教育行業中的推廣,預計民辦國際學校將在政策上獲得利好。然而義務教育階段非營利性的限定和外商投資法中對於VIE(VariableInterest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結構的明確,使民辦國際學校仍然面臨著一定的政策風險。

公辦學校國際部受限制

2013年以前公辦學校國際部具有很強招生吸引力。相比民辦國際學校,舉辦國際部的公辦學校通常本身品質較好(例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收生要求較高(通常需要持有本地戶口、參加中考並達到較高的分數線)、收費較為便宜,因此成為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選擇。

然而公立學校國際部的快速發展引來了辦學品質良莠不齊、佔用社會公共資源、加劇教育不公平、破壞教育主權等爭議。

201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多個限制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政策。教育部於2013年出臺了《高中階段國家專案暫行管理辦法》(草案),明確對各類高中“國際部”和“國際班”,要從招生、收費等多方面予以規範,對部分不符合規定的“國際班”進行清理或轉制。

同年,上海市教委採用試點的方式(11所公辦學校和10所民辦學校),明確引進國際課程的定位,規範普通高中引進國際課程的收費、實踐和管理;北京市也于2014年加強對高中國際班招生的規範,並表示不再批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公辦學校國際部受限,相應需求流向同樣招收中國籍學生的民辦國際學校。2013年以後公辦學校國際部逐漸開始向民辦學校轉型,我們認為現有的高品質民辦學校將成為未來公辦學校國際部轉型的合作夥伴。

例如北京四中自2016年起將國際校區整體遷到昌平區的北京佳蓮學校,由公辦向民辦過渡,成為北京第一所承諾剝離國際班的公立中學;北師大二附中從2015年起保留本部的國際班,並與私立匯才學校合作,在小湯山新設立匯才國際教學校區,主要面向非京籍招收學生。

此外,公辦學校國際部停止審批、生源受限,我們預計不斷上升的國際學校教育需求將會轉向民辦國際學校,推動民辦國際學校的發展

新民促法推動分類管理

新版《民辦教育促進法》將民辦學校分為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營利性辦學機構實行工商登記,辦學結餘可以分配,市場定價,但是不可以設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非營利性辦學機構實行民辦非企業/事業單位登記,辦學結餘不可以分配,由政府部門確定價格範圍,但是可以享受公辦學校優惠政策,也可以設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供給提升:資本湧入龍頭占優

資本湧入加劇市場競爭

民辦國際學校的直接供給來自於社會資本的注入。近年來民辦國際學校市場廣受資本青睞,包括房地產等在內的各類資本不斷湧入,不斷擴大國際學校教育供給。目前,民辦國際學校主要有四類背景的舉辦方:K-12教育、教育培訓、房地產,以及其他行業。

已上市的K-12教育背景國際學校舉辦方包括楓葉教育、海亮教育和成實外;新東方作為主營教育培訓的企業,在揚州和北京開設了國際學校。

房地產企業成為國際學校投資新勢力。房地產企業投資國際學校,主要是將國際學校作為高端住宅的配套設施,以此增加房產的附加值。例如,碧桂園在1994-2016年間共建立了七所國際學校,都是作為其在當地的住宅項目配套設施,而碧桂園的業主通常擁有對應國際學校的就讀優先權;此外,星河灣、觀瀾湖、萬科等也紛紛建立國際學校。

其他行業資本外延擴張或積極轉型國際學校市場。201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中泰橋樑(主營橋樑鋼結構)、銀潤投資/紫光學大(主營遊樂設備綜合服務與物業租賃業務)和勤上股份(主營半導體照明)紛紛通過兼併收購和設立子公司的方式進軍國際教育行業,且大多是以自有資金進行現金收購。根據上市公司公告資訊估算,單以中泰橋樑、紫光學大和勤上股份在國際學校產業的投資計算,涉及的金額就已經達到43.83億元。

不同背景的辦學者各具優勢:

1) 教育行業背景的國際學校通常擁有較長的辦學教學經驗和較為雄厚的教學實力,對於學校發展和教學管理有豐富的經驗,擁有較為完備的力量和社會聲譽,因而具有較強的教學優勢;

2) 房地產背景的國際學校是高端社區的配套設施,可以充分享有高端社區帶來的生源優勢,包括生源數量、生源品質和家長支付意願,在招生人數和學費提升上具有優勢;

3) 其他行業背景的國際學校通常是希望搭上國際學校教育發展的順風車,豐富自身的收入來源,因而願意投入較多的資金加快項目上馬,用資本優勢彌補教學上和生源上的相對劣勢

發展趨勢:三大要素,建立壁壘

我們認為隨著行業供給增加、競爭加劇,疊加政策推動,國際學校將通過三種路徑提升自身競爭力:一是實行一站式辦學,貫通留學產業,應對需求擴量升級;二是關注自身收入和管理結構,降低政策影響;三是保障品質控制,把握優質教師資源,應對加劇競爭。

一站式辦學:貫通留學前端產業

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最終訴求是出國留學。而要實現出國留學,學生要完成的就不僅僅是學習相應的國際課程並通過考試。學生需要選擇恰當的學校、進行相關文書準備、提交文書和申請,有時候還需要參加面試,最終要申請簽證

國際學校通常只提供了留學產業鏈中最前端的服務,即國際課程的學習;而留學前服務的其他部分通常由各類留學仲介機構來提供,國際學校參與較少。有部分國際學校包含了語言培訓(例如託福、雅思,甚至其他語言的培訓)和遊學項目(以夏冬令營為主),而針對留學申請階段的其他服務仍然較少。

根據新東方《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有74%的受訪計畫留學人群希望通過留學諮詢服務機構來申請海外院校,DIY申請占15%,其他方式僅占11%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增加,相關留學諮詢服務的市場規模已達百億級別。根據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資訊網的資料,2012年底全國自費出國留學仲介服務機構達到452家,到2016年底上升到533家。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留學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2016年整個留學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元,其中語言培訓約310億元,仲介服務約50億元,遊學專案則達到80億元規模

我們通過估算國際學校在校生規模和平均學費單價,以學費總額為口徑計算國際學校市場規模,2017年我國國際學校市場規模預計可達706.87億元,2020年預計可達1305.65億元。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連結,查看更多行業研究報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