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說到底是為人民服務——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的啟示

井岡山茨坪風光。 李德清攝

井岡山農業科技園大棚內培育的花卉一片盎然。 井宣攝

編者按: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奮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 井岡山廣大黨員幹部用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的成績, 再次詮釋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在貫徹落實“創新引領、綠色崛起、擔當實幹、興贛富民”工作方針的征程上,

井岡山的脫貧攻堅經驗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今日本報刊發一組來自井岡山脫貧攻堅一線的調研文章, 抛磚引玉, 以期對相關工作有所助益。

要的就是“橫下一條心”

□餘霞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脫貧攻堅的決戰關頭, 在井岡山市的黨員幹部大會上, 市委主要領導對各鄉鎮、林場的黨政主官們說, 有誰覺得任務重而不能完成, 有誰覺得困難大而難以戰勝, 可以提出來就地換崗、就地免職。 現場鴉雀無聲。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雲平”。 今天, 井岡山已率先脫貧“摘帽”, 那無聲的一幕讓人想起的, 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

必須橫下一條心。 ”

“不脫貧、不回城”“不摘帽、不脫鉤”, 必須兌現“軍令狀”、必須啃下硬骨頭,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開弓沒有回頭箭、不破樓蘭誓不還……井岡山的黨員幹部, 正是“橫下一條心”, 拿出那麼一股子氣呀、勁呀, 才能有苦不怕苦、知難不畏難, 帶領群眾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 打贏這場輸不起的硬仗。

1949年3月, 從西柏坡前往北京時, 毛澤東同志說, “進京趕考去, 精神不好怎麼行呀?”話語簡單, 蘊含重大:贏得未來的不僅僅是物質, 還有精神。 脫貧攻堅也是一場大考, 考黨員幹部的能力和本事, 又何嘗不是考其決心、勇氣和擔當精神。 尤其是今日的脫貧不同往日, 我們黨對其目標和路徑都已十分明確, 方此之時, 比認識更重要的,

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 是擔當。

“橫下一條心”, 要的是決戰決勝的勇氣和決心。 脫貧攻堅已進入衝刺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 越是關鍵時刻、非常時期, 越是情況錯綜複雜、瞬息萬變, 越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空前強大的阻力。 這個時候, 最需要的是決心和勇毅, 最可怕的是退縮和猶疑。 正所謂“千錘敲鑼, 一錘定音”, 多少令人刻骨銘心的失敗, 就敗在該全力衝刺時卻力不從心或掉以輕心;多少令人扼腕歎息的錯誤, 就錯在該志在必得的卻“為山九仞, 功虧一簣”。 唯有咬緊牙關、一鼓作氣、“橫下一條心”, 我們才不會前功盡棄、失信於民, 才能最終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橫下一條心”, 要的是舍我其誰的擔當和責任心。

經過這麼多年的扶貧開發, 好扶的都已經扶起來了, 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更何況脫貧攻堅本就是補短板的苦差事, 不顯山、不露水, 還需要長年累月地紮根一線, 幹的都是細之又細、實之又實、勞心費力的活, 沒有一定的精神境界, 這個苦是不會去吃也吃不了的。 在上世紀30年代, 面對國內經濟凋敝、政治混亂、日本侵略者步步蠶食的黑暗困境, 地質學家丁文江曾說了一句極富內涵的話:“只要少數之中的少數, 優秀裡面的優秀, 不肯坐以待斃, 這個民族就總有希望。 ”今天, 我們早已脫離了當年那種艱難困境, 但不論是啃硬骨頭, 還是涉險灘, 仍然需要一批勇於擔當、披堅執銳的黨員幹部, 帶領廣大群眾“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片新天地。共產黨人的先鋒作用、模範作用、奮鬥精神、犧牲精神,就體現在艱險、困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無私無畏之中,體現在脫貧攻堅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之中。

“胸中有丘壑,鑿石堆山河”。決心也好,責任心也罷,“橫下一條心”,歸根結底還是要堅守初心、永保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告別窮日子、過上好日子,老百姓思之盼之,夢寐求之。那麼,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員幹部就要念茲在茲,須臾不敢忘懷。“初心不改,雖遠不怠。”只要在脫貧攻堅中站穩人民立場,就不會瞻前顧後,一碰到困難就繞道,一遇到挫折就後退;就不會患得患失,不願意扎扎實實下功夫、踏踏實實出力氣;就不會急功近利、指望畢其功於一役,甚至假脫貧、“數字脫貧”,而是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堅決兌現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承諾,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業績。

精准是脫貧的“橋”

□吳穎

毛澤東同志曾把方法比作過河的橋和船,強調“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無論是扶持物件、專案安排,還是資金使用、脫貧方式,井岡山市始終堅持在“精准”上想辦法、出實招、求實效,其在全國率先實現脫貧“摘帽”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精准是脫貧的“橋”和“船”。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階段,唯有牢牢把握“精准”二字,確保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實現脫貧落實到人、落實到戶,才能最終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在精准識別上下實功。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礎。為了精准再精准,井岡山市在全國首創了“紅藍卡”分類識別機制,根據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細分為“紅卡戶”(特困戶)和“藍卡戶”(一般貧困戶),全市3000多名黨員幹部紛紛走進貧困戶家中,點對點聯繫幫扶,實打實找准“窮根”,確保“貧困戶一個不漏,非貧困戶一個不進,貧困原因個個門清,脫貧門路戶戶有數”。在精准扶貧的過程中,各地都應在精准識別上下足功夫,通過科學規範的程式和嚴格透明的方法,深入調查、反復核對、查缺補漏、認真分析,精准識別貧困物件,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規模、分佈範圍、居住條件、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

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講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因人而異,是井岡山脫貧工作的一大亮點。該市整合多方資金,充分依託貧困群眾現有資源和自身優勢“開方子”,突出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大工程,把“血液”輸到“靜脈”,有效啟動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各地也應根據貧困地區的稟賦條件、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精准施策,探索多管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貧新路徑。要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落實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工程,做到分門別類、分層實施、分兵突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帶動其走上經濟內生增長、自主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推動脫貧向脫困致富發力。

在精准管理上見實效。做好精准管理,可進一步強化責任、有效聚合各種資源,切實防止扶貧資金跑冒滴漏,保障精准扶貧脫貧的效果。創新幫扶責任機制,做到“鄉鄉都有扶貧團,村村都有幫扶隊,一村選派一個‘第一書記’,一個貧困戶確定至少一名幫扶責任人”;進行動態管理,即時掌握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變“固定受益”為“精准進退”……井岡山市出臺的一系列精准管理措施,為精准脫貧提供了保障。借鑒井岡山的成功經驗,各地應切實在精准管理上做文章。要對扶貧責任人進行精准管理,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實現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又協調運轉、協同發力。要對扶貧資源進行精准管理,切實提高扶貧資金和扶貧專案等管理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實效性,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避免因管理和配置偏差而導致扶貧資源虛耗。要進一步加強扶貧資訊化建設和管理,對扶貧物件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對扶貧措施及實施效果及時跟蹤監測,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中掉隊。

喚起群眾同心幹

□阮啟祥

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眼下已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但是,有一條千萬別忘,那就是喚起貧困群眾同心幹。

井岡山在全國率先摘掉“貧困帽”,有個資料令人嘆服:在協力廠商獨立、嚴格的評估中,貧困群眾的滿意度達到99.08%。井岡山對群眾脫貧精神的激發,特別值得人們關注。

今天的脫貧攻堅,較之於以往,外部條件已今非昔比:時間緊,2020年一定要脫貧“摘帽”;理念新,精准意識貫穿到每一個環節;力度大,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度前所未有;措施實,從資金整合、人員配備到業績考核,具體清楚。但是,無論怎樣的外部條件,最後都要通過貧困群眾這個內在因素轉化實現。因為貧困群眾既是脫貧的物件,也是脫貧的主體。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貧困群眾沒有動起來,沒有產生脫貧的內生動力,就難以真正脫貧,即使一時脫了貧,也斷不了“窮根”。

據有關資料,在目前的農村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輕度貧困戶和有部分勞動能力的中度貧困戶,約占六成;在致貧原因中,因病致貧者的比例近半數。把這部分群眾的脫貧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把他們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激發出來,不僅難度大,還是件細活,得花一番“繡花”功夫。

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幫扶幹部的責任感和真情最重要。讓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首先幹部要變“要我幫扶”為“我要幫扶”。有句話說得好:“把群眾脫貧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就沒有難辦的事。”常到貧困戶家裡坐一坐,常同困難群眾聊一聊,多瞭解他們的期盼,多解決他們的問題,滿懷熱情為他們辦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幹部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就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井岡山一名貧困群眾就說道:“幹部那麼苦口婆心,自己再不上進,就不好意思了。”當然,對那些責任感欠缺,視幫扶為畏途的幹部,不能缺了監督和問責。

喚起貧困群眾同心幹,還要講究方法。要善於通過完善政策設計,讓貧困群眾不等不靠,積極動手幹起來,“早幹多支持,晚幹少支持”“早幹多得利,晚幹少得利”,決不讓辛勤勞動的過得不如好吃懶做的。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根深才能蒂固。對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的要求,不能操之過急,不妨先易後難。要想方設法結束貧困戶在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格局中的分散“原子”狀態,讓他們聚集到能人周圍,加入到經濟組織中,嵌入到產業鏈條裡。對那些達到脫貧標準及時退出的貧困戶,除扶持政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外,還要在精神上給予鼓勵。同時,在產業扶貧、搬遷扶貧、保障扶貧、健康扶貧等每一個環節,不僅要讓貧困群眾廣泛參與,還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公正、公平,且自己能做主,形成“群眾說了算,幹部帶著幹,政策圍著轉”的長效機制。

把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好,說到底,考驗的是幹部的群眾觀,測試的是幹部貫徹党的群眾路線的水準。有了正確的群眾觀,幹部就會把扶持群眾脫貧當作自己的分內事,而不會在日復一日的幫扶工作中覺得“被綁架”,就不會對一些群眾“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心態只抱怨不化解;有了正確的群眾觀,就能擺正自己在脫貧攻堅中的位置,依靠群眾、相信群眾,而不是大包大攬、越俎代庖,甚至乾脆自己唱獨角戲,哪管群眾作壁上觀;有了正確的群眾觀,就能虛心拜群眾為師,善於汲取群眾的智慧,破解脫貧攻堅路上一道道難題。

脫貧“摘帽”拔了全國頭籌的井岡山,眼下正在細心地做著“鞏固提升”這篇後續文章。同時,從全國各地到井岡山學習脫貧攻堅經驗者,已是絡繹不絕。在筆者看來,其中一條值得隆重迎取的“真經”,就是喚起貧困群眾同心幹。有了這個“法寶”,從脫貧走向致富,就會有不竭的動力。

先求實效再爭時效

□範嘉欣

剛收到家鄉幹部發出的返鄉創業邀請時,個別企業家的第一反應是,拿幾萬塊錢發給當地的貧困群眾就算了。可是,這筆可以“白拿的錢”,井岡山的幹部硬是不要,他們要的是有資金技術實力、有成熟銷售管道的能人回鄉發展扶貧產業,帶動當地貧困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幹部身上這種實幹實在的精神,不僅讓人看到了井岡山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也打動了不少企業家回鄉創業,眾多貧困群眾因此有了脫貧的門路。

一個“實”字,還引導不少貧困群眾走上了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在井岡山,有的貧困群眾在幹部幫扶下走出了困境,主動寫申請書退出貧困戶行列,不再享受相關補貼。有的貧困群眾曾經是政府給多少就花多少、混一天算一天,經過幹部日復一日地上門做好“智志雙扶”工作,如今每天一大早就扛著鋤頭上山種植經濟作物,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幹部作風更扎實,致富產業能做實,群眾口袋變殷實。在井岡山,人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實幹實在的力量。可以說,井岡山能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就是以實制勝的結果,其經驗告訴世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得有先求實效、再爭時效的精神,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拖延症”和“浮躁病”,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使脫貧成果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什麼是軍令狀?就是白紙黑字的承諾書、責任狀,必須不折不扣地兌現。但在一些人眼裡,扶貧開發週期長、見效慢,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些人在脫貧責任的壓力下一心想趕“早班車”,只爭時效、不顧實效,結果是脫貧成績摻水分,軍令狀兌現不了,隨之而來的必是問責的“板子”。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給廣大幹部提了個醒,那就是“脫貧攻堅一定要扎扎實實”“不要脫離實際隨意提前”。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把“求實效”擺在“爭時效”的前面,踏踏實實地做好精確識別、精准施策的工作,才能更快地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

如何求實效?首先,幹部考核要實。俗話說:“不怕山高,就怕腿軟。”要攻下貧困這個“山頭”,幹部的擔當實幹精神不可或缺,否則就會出現“人在心不在,手到力不到”的問題。擔當實幹的精神要如何激發?井岡山的經驗是,在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同時,科學用好幹部考核的“指揮棒”,把促進貧困村經濟發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將鄉鎮和市直部門單位脫貧攻堅的考核權重提高至60%,把力量全部引導到扶真貧、真扶貧上來。幹部的作風更扎實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行動也更實在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什麼跨不過的火焰山、蹚不過的通天河。

其次,政策舉措要實。貧困之所以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是因為“硬”有頑症,且表現各有不同,如自然條件惡劣、因病致貧等,特別是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基本脫貧了,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決不能幻想著“輕輕鬆松一個衝鋒”就能解決問題,而要遵循精准扶貧戰略思想,針對不同的貧困情況,拿出不同的政策舉措。比如,經過調查發現,井岡山地區因病致貧人口占總貧困戶數的四成多。於是,當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扶貧,不僅全面落實國家的相關保障政策,還幫助貧困群眾購買商業醫療附加險,使大病醫療報銷率達90%左右,從而有效解決了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可見,只要下足了功夫,挖掉“窮根”自然會水到渠成。

同時,鞏固脫貧成果要實。我們要的脫貧不是暫時脫貧,而是穩定脫貧、貨真價實的脫貧。為此,一方面,要嚴格按照《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的要求強化監督檢查,開展協力廠商評估,堅決查處“典型材料大變化、實際工作一般化、群眾生活無變化”的弄虛作假行為,確保脫貧成果真實可靠。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脫貧“摘帽”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必須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與繼續攻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扶上馬、送一程”,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努力讓富裕和幸福“留得住”。這種實效與時效完美結合的脫貧成果,才是值得我們為之奮鬥、孜孜以求的。

帶領廣大群眾“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片新天地。共產黨人的先鋒作用、模範作用、奮鬥精神、犧牲精神,就體現在艱險、困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無私無畏之中,體現在脫貧攻堅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之中。

“胸中有丘壑,鑿石堆山河”。決心也好,責任心也罷,“橫下一條心”,歸根結底還是要堅守初心、永保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告別窮日子、過上好日子,老百姓思之盼之,夢寐求之。那麼,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員幹部就要念茲在茲,須臾不敢忘懷。“初心不改,雖遠不怠。”只要在脫貧攻堅中站穩人民立場,就不會瞻前顧後,一碰到困難就繞道,一遇到挫折就後退;就不會患得患失,不願意扎扎實實下功夫、踏踏實實出力氣;就不會急功近利、指望畢其功於一役,甚至假脫貧、“數字脫貧”,而是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堅決兌現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承諾,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業績。

精准是脫貧的“橋”

□吳穎

毛澤東同志曾把方法比作過河的橋和船,強調“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無論是扶持物件、專案安排,還是資金使用、脫貧方式,井岡山市始終堅持在“精准”上想辦法、出實招、求實效,其在全國率先實現脫貧“摘帽”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精准是脫貧的“橋”和“船”。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階段,唯有牢牢把握“精准”二字,確保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實現脫貧落實到人、落實到戶,才能最終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在精准識別上下實功。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礎。為了精准再精准,井岡山市在全國首創了“紅藍卡”分類識別機制,根據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細分為“紅卡戶”(特困戶)和“藍卡戶”(一般貧困戶),全市3000多名黨員幹部紛紛走進貧困戶家中,點對點聯繫幫扶,實打實找准“窮根”,確保“貧困戶一個不漏,非貧困戶一個不進,貧困原因個個門清,脫貧門路戶戶有數”。在精准扶貧的過程中,各地都應在精准識別上下足功夫,通過科學規範的程式和嚴格透明的方法,深入調查、反復核對、查缺補漏、認真分析,精准識別貧困物件,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規模、分佈範圍、居住條件、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

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講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因人而異,是井岡山脫貧工作的一大亮點。該市整合多方資金,充分依託貧困群眾現有資源和自身優勢“開方子”,突出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大工程,把“血液”輸到“靜脈”,有效啟動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各地也應根據貧困地區的稟賦條件、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精准施策,探索多管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貧新路徑。要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落實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工程,做到分門別類、分層實施、分兵突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帶動其走上經濟內生增長、自主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推動脫貧向脫困致富發力。

在精准管理上見實效。做好精准管理,可進一步強化責任、有效聚合各種資源,切實防止扶貧資金跑冒滴漏,保障精准扶貧脫貧的效果。創新幫扶責任機制,做到“鄉鄉都有扶貧團,村村都有幫扶隊,一村選派一個‘第一書記’,一個貧困戶確定至少一名幫扶責任人”;進行動態管理,即時掌握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變“固定受益”為“精准進退”……井岡山市出臺的一系列精准管理措施,為精准脫貧提供了保障。借鑒井岡山的成功經驗,各地應切實在精准管理上做文章。要對扶貧責任人進行精准管理,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實現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又協調運轉、協同發力。要對扶貧資源進行精准管理,切實提高扶貧資金和扶貧專案等管理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實效性,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避免因管理和配置偏差而導致扶貧資源虛耗。要進一步加強扶貧資訊化建設和管理,對扶貧物件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對扶貧措施及實施效果及時跟蹤監測,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中掉隊。

喚起群眾同心幹

□阮啟祥

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眼下已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但是,有一條千萬別忘,那就是喚起貧困群眾同心幹。

井岡山在全國率先摘掉“貧困帽”,有個資料令人嘆服:在協力廠商獨立、嚴格的評估中,貧困群眾的滿意度達到99.08%。井岡山對群眾脫貧精神的激發,特別值得人們關注。

今天的脫貧攻堅,較之於以往,外部條件已今非昔比:時間緊,2020年一定要脫貧“摘帽”;理念新,精准意識貫穿到每一個環節;力度大,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度前所未有;措施實,從資金整合、人員配備到業績考核,具體清楚。但是,無論怎樣的外部條件,最後都要通過貧困群眾這個內在因素轉化實現。因為貧困群眾既是脫貧的物件,也是脫貧的主體。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貧困群眾沒有動起來,沒有產生脫貧的內生動力,就難以真正脫貧,即使一時脫了貧,也斷不了“窮根”。

據有關資料,在目前的農村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輕度貧困戶和有部分勞動能力的中度貧困戶,約占六成;在致貧原因中,因病致貧者的比例近半數。把這部分群眾的脫貧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把他們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激發出來,不僅難度大,還是件細活,得花一番“繡花”功夫。

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幫扶幹部的責任感和真情最重要。讓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首先幹部要變“要我幫扶”為“我要幫扶”。有句話說得好:“把群眾脫貧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就沒有難辦的事。”常到貧困戶家裡坐一坐,常同困難群眾聊一聊,多瞭解他們的期盼,多解決他們的問題,滿懷熱情為他們辦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幹部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就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井岡山一名貧困群眾就說道:“幹部那麼苦口婆心,自己再不上進,就不好意思了。”當然,對那些責任感欠缺,視幫扶為畏途的幹部,不能缺了監督和問責。

喚起貧困群眾同心幹,還要講究方法。要善於通過完善政策設計,讓貧困群眾不等不靠,積極動手幹起來,“早幹多支持,晚幹少支持”“早幹多得利,晚幹少得利”,決不讓辛勤勞動的過得不如好吃懶做的。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根深才能蒂固。對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的要求,不能操之過急,不妨先易後難。要想方設法結束貧困戶在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格局中的分散“原子”狀態,讓他們聚集到能人周圍,加入到經濟組織中,嵌入到產業鏈條裡。對那些達到脫貧標準及時退出的貧困戶,除扶持政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外,還要在精神上給予鼓勵。同時,在產業扶貧、搬遷扶貧、保障扶貧、健康扶貧等每一個環節,不僅要讓貧困群眾廣泛參與,還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公正、公平,且自己能做主,形成“群眾說了算,幹部帶著幹,政策圍著轉”的長效機制。

把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好,說到底,考驗的是幹部的群眾觀,測試的是幹部貫徹党的群眾路線的水準。有了正確的群眾觀,幹部就會把扶持群眾脫貧當作自己的分內事,而不會在日復一日的幫扶工作中覺得“被綁架”,就不會對一些群眾“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心態只抱怨不化解;有了正確的群眾觀,就能擺正自己在脫貧攻堅中的位置,依靠群眾、相信群眾,而不是大包大攬、越俎代庖,甚至乾脆自己唱獨角戲,哪管群眾作壁上觀;有了正確的群眾觀,就能虛心拜群眾為師,善於汲取群眾的智慧,破解脫貧攻堅路上一道道難題。

脫貧“摘帽”拔了全國頭籌的井岡山,眼下正在細心地做著“鞏固提升”這篇後續文章。同時,從全國各地到井岡山學習脫貧攻堅經驗者,已是絡繹不絕。在筆者看來,其中一條值得隆重迎取的“真經”,就是喚起貧困群眾同心幹。有了這個“法寶”,從脫貧走向致富,就會有不竭的動力。

先求實效再爭時效

□範嘉欣

剛收到家鄉幹部發出的返鄉創業邀請時,個別企業家的第一反應是,拿幾萬塊錢發給當地的貧困群眾就算了。可是,這筆可以“白拿的錢”,井岡山的幹部硬是不要,他們要的是有資金技術實力、有成熟銷售管道的能人回鄉發展扶貧產業,帶動當地貧困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幹部身上這種實幹實在的精神,不僅讓人看到了井岡山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也打動了不少企業家回鄉創業,眾多貧困群眾因此有了脫貧的門路。

一個“實”字,還引導不少貧困群眾走上了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在井岡山,有的貧困群眾在幹部幫扶下走出了困境,主動寫申請書退出貧困戶行列,不再享受相關補貼。有的貧困群眾曾經是政府給多少就花多少、混一天算一天,經過幹部日復一日地上門做好“智志雙扶”工作,如今每天一大早就扛著鋤頭上山種植經濟作物,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幹部作風更扎實,致富產業能做實,群眾口袋變殷實。在井岡山,人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實幹實在的力量。可以說,井岡山能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就是以實制勝的結果,其經驗告訴世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得有先求實效、再爭時效的精神,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拖延症”和“浮躁病”,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使脫貧成果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什麼是軍令狀?就是白紙黑字的承諾書、責任狀,必須不折不扣地兌現。但在一些人眼裡,扶貧開發週期長、見效慢,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些人在脫貧責任的壓力下一心想趕“早班車”,只爭時效、不顧實效,結果是脫貧成績摻水分,軍令狀兌現不了,隨之而來的必是問責的“板子”。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給廣大幹部提了個醒,那就是“脫貧攻堅一定要扎扎實實”“不要脫離實際隨意提前”。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把“求實效”擺在“爭時效”的前面,踏踏實實地做好精確識別、精准施策的工作,才能更快地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

如何求實效?首先,幹部考核要實。俗話說:“不怕山高,就怕腿軟。”要攻下貧困這個“山頭”,幹部的擔當實幹精神不可或缺,否則就會出現“人在心不在,手到力不到”的問題。擔當實幹的精神要如何激發?井岡山的經驗是,在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同時,科學用好幹部考核的“指揮棒”,把促進貧困村經濟發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將鄉鎮和市直部門單位脫貧攻堅的考核權重提高至60%,把力量全部引導到扶真貧、真扶貧上來。幹部的作風更扎實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行動也更實在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什麼跨不過的火焰山、蹚不過的通天河。

其次,政策舉措要實。貧困之所以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是因為“硬”有頑症,且表現各有不同,如自然條件惡劣、因病致貧等,特別是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基本脫貧了,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決不能幻想著“輕輕鬆松一個衝鋒”就能解決問題,而要遵循精准扶貧戰略思想,針對不同的貧困情況,拿出不同的政策舉措。比如,經過調查發現,井岡山地區因病致貧人口占總貧困戶數的四成多。於是,當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扶貧,不僅全面落實國家的相關保障政策,還幫助貧困群眾購買商業醫療附加險,使大病醫療報銷率達90%左右,從而有效解決了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可見,只要下足了功夫,挖掉“窮根”自然會水到渠成。

同時,鞏固脫貧成果要實。我們要的脫貧不是暫時脫貧,而是穩定脫貧、貨真價實的脫貧。為此,一方面,要嚴格按照《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的要求強化監督檢查,開展協力廠商評估,堅決查處“典型材料大變化、實際工作一般化、群眾生活無變化”的弄虛作假行為,確保脫貧成果真實可靠。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脫貧“摘帽”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必須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與繼續攻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扶上馬、送一程”,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努力讓富裕和幸福“留得住”。這種實效與時效完美結合的脫貧成果,才是值得我們為之奮鬥、孜孜以求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