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這座與潭柘寺毗鄰的寺廟其地位一點也不比潭柘寺低,遊客卻少得多

戒台寺和潭柘寺同屬於潭柘寺戒台寺景區, 這兩座寺院離得很近, 網上有聯票出售, 然而論名氣戒台寺與潭柘寺相比卻要差很多, 因此遊客數量也完全無法與潭柘寺相比。 但這座寺院在國內其實有很高的地位, 原因就在於這裡有位居全國三大戒壇之首的戒壇。 戒台寺的戒壇建於遼代鹹雍五年, 與福建泉州開元寺、浙江杭州昭慶寺的戒壇共稱為“全國三大戒壇”, 戒台寺的戒台更是有“天下第一壇”之稱。 戒台寺素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於世。

山門殿

關於戒台寺, 朱自清先生寫過一篇文章《潭柘寺戒壇寺》, 文章中關於戒台寺是這樣寫的:“戒壇在半山上, 山門是向東的。 一進去就覺得平曠;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磚欄, 下邊是一片平原, 平原盡處才是山, 與眾山遮罩的潭柘氣象便不同。 進二門, 更覺得空闊疏朗, 仰看正殿前的平臺, 仿佛汪洋千頃。

這平臺東西很長, 是戒壇最勝處, 眼界最寬, 教人想起“振衣千仞岡”的詩句。 三株名松都在這裡。 “臥龍松”與“抱塔松”同是偃僕的姿勢, 身軀奇偉, 鱗甲蒼然, 有飛動之意。 “九龍松”老幹槎椏, 如張牙舞爪一般。 若在月光底下, 森森然的松影當更有可看。 此地最宜低徊流連, 不是匆匆一覽所可領略。 ”

鼓樓

當我在寺廟裡看到朱先生這段文章的時候, 在我的腦海裡首先想到的是依當年的交通條件, 先生和他的同伴要來一趟該是多麼的不易, 回來把原文找來一讀, 果然在朱先生的文章裡他更多地談到他當年去兩大寺廟遊覽時的心路歷程和路途上的艱辛, 在文章的結尾先生寫到:“還是騎騾子。 回到長辛店的時候, 兩條腿幾乎不是我的了。 ”看到這裡心中不免啞然失笑。

天王殿

記得早先途徑門頭溝的時候曾數次看到戒台寺的指示牌, 但卻從未進去過, 在我的印象裡以前去戒台寺要走很遠的路。 但這次去卻發現由於道路的修建, 現在去戒台寺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開車上路打開導航, 導航儀上顯示路程只有32公里, 可以說一踩油門就到了。

伽藍殿

不同於潭柘寺熙來攘往的遊人, 戒台寺的遊人顯得有些稀少, 但這恰恰給了我們細細觀看的機會, 遊人在這裡有充足的自由可以仔細觀察寺廟的每一處細節, 如果想在這裡留下自己的照片也不必擔心把其他人拉進相框。

大雄寶殿

戒台寺依山勢地形而建,所以不同於一般寺廟的坐北朝南,戒台寺是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戒台殿。毫無疑問戒台是這裡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臺上。門額上高懸清乾隆帝手書“蓮界香林”雕龍橫匾。殿內屋頂上有三個木雕藻井,上圓下方,井內各雕有一條團龍。下方漢白玉石雕的須彌座上供有明代鑄造的銅質橫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南側為阿彌陀佛。北側為藥師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三間配殿,左側為伽藍殿,右側為祖師殿。

千佛閣

千佛閣始建於遼代,1965年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如今正在複建中,千佛閣寬21米,進深24米,閣高30余米,閣內正中供有高大的廬舍那佛銅鑄佛像,全閣供奉佛像1680餘座,只是現在還沒有開放。著名的自在松和臥龍松生就在閣前。千佛閣兩側有南北宮院,為清康熙、乾隆二帝來寺期間居住之處。

活動松

奇松是戒台寺的一大看點,戒台寺的奇松遠近馳名,最負盛名的有臥龍松、自在松、活動松、抱塔松、九龍松。活動松在千佛閣南側,據說此松心境好的時候,拉它任何一根樹枝,整個松樹都會動搖起來。乾隆皇帝曾兩次到此遊歷,並題有碑記。

深秋千佛閣後方一棵五角楓已完全變黃,在午後陽光的照射下看起來格外耀眼。

九仙殿

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殿堂是九仙殿,殿內供奉著:濟世仙、體道仙、道神仙、顯聖仙、應天仙、廣福仙、宏仁仙、厚福仙、定慧仙等“九仙”。

在九仙殿的南側有一處空曠之處,為緊急召集處,神奇的是這兒居然有一個網球場,此刻,一側的樹木上結滿了小紅果,深秋,紅、綠、黃相間的樹葉也格外好看。

沿九仙殿北側山路順勢而下,首先看到的是選佛場的後方,居高臨下選佛場看起來很有氣勢。

金碑

再往下走就到了真武殿,殿內供奉著真武大帝,真武殿前有一座金碑,為傳戒大師遺行碑,記敘了遼末金初,燕京馬鞍山慧聚寺即戒台寺第三代主持傳戒大師的生平,因建于金天德四年,故稱為“金碑”。金碑最神奇之處在於正面有風化而成的龍頭,背面有自然形成的龍身圖案,構成了一條飛騰盤旋的蒼龍。

牡丹院

千佛閣的北側是牡丹院,是一個兩進的四合院,院內幽雅清靜,自清代以來,這裡以種植丁香、牡丹聞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種,更是錦上添花,故稱牡丹院。清恭親王奕欣曾在這裡隱居10年。牡丹院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它將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形式與江南園林藝術巧妙融合。院內花木遍地,綠樹成蔭,幾塊太湖石點綴其間。整個院落的佈局採用了房屋建築與園林造景、借景相結合的巧妙構思,可以說是舉目皆景。由古至今,時有文人豪客,居住於此,修身養性,調養生息,古時的恭親王奕忻、現代藝術家梅蘭芳老先生,俱是此間常客。

銀杏樹

滿院隨處可見的奇松、深秋已完全變黃的高大的銀杏樹,這些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樹把戒台寺的秋天裝點得格外美麗,遊客紛紛在鋪滿落葉的樹下拍照留戀,流連忘返。

戒壇大殿位於戒壇院內,是戒台寺的標誌,也是寺內最為主要的建築。始建於遼鹹雍五年,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維修,現仍保持著遼代的建築風格。正面門額上掛有“選佛場”匾額,為袁世凱手書。殿內的橫枋上掛有清乾隆帝手書“樹精進幢”的匾額。橫枋內側掛有清康熙帝手書“清戒”二字的匾額。殿內天花板金漆彩畫,正中部分為“鬥八藻井”,井內級深分為上下兩層。方形的井口內壁上四周雕有許多小天閣,閣內雕有小佛龕,龕內圓形小門洞內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層的圓形部分正中的穹頂上倒掛著一條木雕團龍,龍頭居於藻井中心,俯視下方。團龍四周的穹壁上還雕有八條“升龍”,合為“九龍護頂”。戒壇為高3.5米的漢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環壇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壇上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

選佛場

戒台的地位如此之高,那麼戒台到底有何用途呢?戒台其實是僧徒傳戒的地方,僧人們晉升的時候要在這裡授戒,授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戒台寺最重要的佛事活動就是在戒壇大殿開壇演戒。開壇演戒又分為兩種,一個是佛徒授戒(分為五戒、八戒、十誡、具足戒、菩薩戒)。另外一種是在戒壇為佛教徒講解戒律,也稱演戒。戒台寺可以授最高的菩薩戒,這是地位的象徵,潭柘寺雖大,歷史更為悠久卻也無法授菩薩戒,最高只能授具足戒,由此也可看出戒台寺的地位。授菩薩戒就相當於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入室弟子,菩薩的師弟,菩薩又可以修成佛。因此戒台寺的戒壇又稱為選佛場。

明王殿

始建於遼代鹹雄年間的明王殿即戒壇的山門殿,這裡供奉的的是優波離尊者,清代供奉的是彌勒佛和兩大金剛佛龕,如今這裡擺放著戒台寺的珍貴文物佛龍雕龕,佛龕為木質,佛龕的內頂和外側雕滿了數不清的各種形態的龍,其工藝為深淺工藝象結合的立體雕,次龕製作於明代,是木雕藝術中的精品。此外明王殿前還有北京地區最古老的石經幢。

佛塔

明王殿前臺基下是法鈞和尚的衣缽塔(南)和墓塔(北),是兩座具有典型遼代風格的密簷磚塔,是寺中的文物精品。

抱塔松

明王殿前東南有一株千年古松,這就是抱塔松。有著千年歷史的抱塔松,主幹有5米多長,橫空越過台基邊緣的護欄,兩條粗大的枝杈扭轉著,纏繞在台基下方墓塔的兩側。現在雖然僅存右邊一枝抱塔,但仍不失古松抱塔的神韻。

遼塔周圍是一個大花園,院內種滿了丁香和牡丹,綠竹、古銀杏樹環繞四周,朱自清的塑像掩映在丁香從中,不難想像春季裡這裡繁花似錦的場面,即便此刻已是深秋,這裡依然不失為一處溫馨的所在。

大雄寶殿

戒台寺依山勢地形而建,所以不同於一般寺廟的坐北朝南,戒台寺是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戒台殿。毫無疑問戒台是這裡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臺上。門額上高懸清乾隆帝手書“蓮界香林”雕龍橫匾。殿內屋頂上有三個木雕藻井,上圓下方,井內各雕有一條團龍。下方漢白玉石雕的須彌座上供有明代鑄造的銅質橫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南側為阿彌陀佛。北側為藥師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三間配殿,左側為伽藍殿,右側為祖師殿。

千佛閣

千佛閣始建於遼代,1965年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如今正在複建中,千佛閣寬21米,進深24米,閣高30余米,閣內正中供有高大的廬舍那佛銅鑄佛像,全閣供奉佛像1680餘座,只是現在還沒有開放。著名的自在松和臥龍松生就在閣前。千佛閣兩側有南北宮院,為清康熙、乾隆二帝來寺期間居住之處。

活動松

奇松是戒台寺的一大看點,戒台寺的奇松遠近馳名,最負盛名的有臥龍松、自在松、活動松、抱塔松、九龍松。活動松在千佛閣南側,據說此松心境好的時候,拉它任何一根樹枝,整個松樹都會動搖起來。乾隆皇帝曾兩次到此遊歷,並題有碑記。

深秋千佛閣後方一棵五角楓已完全變黃,在午後陽光的照射下看起來格外耀眼。

九仙殿

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殿堂是九仙殿,殿內供奉著:濟世仙、體道仙、道神仙、顯聖仙、應天仙、廣福仙、宏仁仙、厚福仙、定慧仙等“九仙”。

在九仙殿的南側有一處空曠之處,為緊急召集處,神奇的是這兒居然有一個網球場,此刻,一側的樹木上結滿了小紅果,深秋,紅、綠、黃相間的樹葉也格外好看。

沿九仙殿北側山路順勢而下,首先看到的是選佛場的後方,居高臨下選佛場看起來很有氣勢。

金碑

再往下走就到了真武殿,殿內供奉著真武大帝,真武殿前有一座金碑,為傳戒大師遺行碑,記敘了遼末金初,燕京馬鞍山慧聚寺即戒台寺第三代主持傳戒大師的生平,因建于金天德四年,故稱為“金碑”。金碑最神奇之處在於正面有風化而成的龍頭,背面有自然形成的龍身圖案,構成了一條飛騰盤旋的蒼龍。

牡丹院

千佛閣的北側是牡丹院,是一個兩進的四合院,院內幽雅清靜,自清代以來,這裡以種植丁香、牡丹聞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種,更是錦上添花,故稱牡丹院。清恭親王奕欣曾在這裡隱居10年。牡丹院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它將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形式與江南園林藝術巧妙融合。院內花木遍地,綠樹成蔭,幾塊太湖石點綴其間。整個院落的佈局採用了房屋建築與園林造景、借景相結合的巧妙構思,可以說是舉目皆景。由古至今,時有文人豪客,居住於此,修身養性,調養生息,古時的恭親王奕忻、現代藝術家梅蘭芳老先生,俱是此間常客。

銀杏樹

滿院隨處可見的奇松、深秋已完全變黃的高大的銀杏樹,這些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樹把戒台寺的秋天裝點得格外美麗,遊客紛紛在鋪滿落葉的樹下拍照留戀,流連忘返。

戒壇大殿位於戒壇院內,是戒台寺的標誌,也是寺內最為主要的建築。始建於遼鹹雍五年,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維修,現仍保持著遼代的建築風格。正面門額上掛有“選佛場”匾額,為袁世凱手書。殿內的橫枋上掛有清乾隆帝手書“樹精進幢”的匾額。橫枋內側掛有清康熙帝手書“清戒”二字的匾額。殿內天花板金漆彩畫,正中部分為“鬥八藻井”,井內級深分為上下兩層。方形的井口內壁上四周雕有許多小天閣,閣內雕有小佛龕,龕內圓形小門洞內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層的圓形部分正中的穹頂上倒掛著一條木雕團龍,龍頭居於藻井中心,俯視下方。團龍四周的穹壁上還雕有八條“升龍”,合為“九龍護頂”。戒壇為高3.5米的漢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環壇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壇上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

選佛場

戒台的地位如此之高,那麼戒台到底有何用途呢?戒台其實是僧徒傳戒的地方,僧人們晉升的時候要在這裡授戒,授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戒台寺最重要的佛事活動就是在戒壇大殿開壇演戒。開壇演戒又分為兩種,一個是佛徒授戒(分為五戒、八戒、十誡、具足戒、菩薩戒)。另外一種是在戒壇為佛教徒講解戒律,也稱演戒。戒台寺可以授最高的菩薩戒,這是地位的象徵,潭柘寺雖大,歷史更為悠久卻也無法授菩薩戒,最高只能授具足戒,由此也可看出戒台寺的地位。授菩薩戒就相當於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入室弟子,菩薩的師弟,菩薩又可以修成佛。因此戒台寺的戒壇又稱為選佛場。

明王殿

始建於遼代鹹雄年間的明王殿即戒壇的山門殿,這裡供奉的的是優波離尊者,清代供奉的是彌勒佛和兩大金剛佛龕,如今這裡擺放著戒台寺的珍貴文物佛龍雕龕,佛龕為木質,佛龕的內頂和外側雕滿了數不清的各種形態的龍,其工藝為深淺工藝象結合的立體雕,次龕製作於明代,是木雕藝術中的精品。此外明王殿前還有北京地區最古老的石經幢。

佛塔

明王殿前臺基下是法鈞和尚的衣缽塔(南)和墓塔(北),是兩座具有典型遼代風格的密簷磚塔,是寺中的文物精品。

抱塔松

明王殿前東南有一株千年古松,這就是抱塔松。有著千年歷史的抱塔松,主幹有5米多長,橫空越過台基邊緣的護欄,兩條粗大的枝杈扭轉著,纏繞在台基下方墓塔的兩側。現在雖然僅存右邊一枝抱塔,但仍不失古松抱塔的神韻。

遼塔周圍是一個大花園,院內種滿了丁香和牡丹,綠竹、古銀杏樹環繞四周,朱自清的塑像掩映在丁香從中,不難想像春季裡這裡繁花似錦的場面,即便此刻已是深秋,這裡依然不失為一處溫馨的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