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聰明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虛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

導讀:

抱怨憂思最傷脾, 通情達理是妙方。

抱怨憂思最傷脾, 易走胖瘦兩極端

老李是位醫生, 是極其聰明的那種人,

但是很瘦。 朋友一起喝酒聊天的時候, 老愛拿他尋開心。 有的說:“你自己當醫生, 怎麼不給自己增增肥呢?”有的說:“脾主肌肉哦, 你肌肉這麼少, 可以考慮補脾啊, 健脾啊。 ”有人說:“估計你給別人開健脾的藥, 別人都不敢吃了。 ”還有人說:“什麼時候可以在你們醫院設一個減肥科, 你去當主任, 兼任形象代言人, 肯定好!”

有一次, 老李被大家逗得有點急了, 說:“憂思傷脾, 你們懂嗎?像我這麼聰明的人, 既要憂國憂民, 又要思考學術問題, 哪能不傷脾, 哪能胖起來?你看看那些思想家, 比我瘦的多著呢!不聰明的人, 想像我這麼瘦都沒門兒!”

老李這話是對的。 跟他認識多年, 我對他很瞭解:的確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 而且愛一天到晚琢磨問題,

不但醫學方面的事情被他琢磨得非常透徹, 而且, 天文地理, 政治經濟, 體育娛樂……各方面的事情, 他都要琢磨琢磨。 琢磨得透徹了, 自然有看不慣的地方, 他這人脾氣又大, 於是牢騷滿腹。 我深知, 就是那麼多憂思和抱怨傷了他的脾, 使他如此苗條骨感, 怎麼健脾都無濟於事。

其實, 像老李這樣的人, 天下何止千萬?《黃帝內經》說:“憂思傷脾。 ”我們在臨床中發現, 抱怨也傷脾。 而脾虛, 似乎更偏愛聰明人。 人一聰明, 頭腦就閒不住;頭腦閒不住, 就愛瞎想;想多了, 心中就會有不平, 有抱怨, 有憂愁煩惱。 人長期生活在憂思和抱怨中, 脾臟受傷, 勢必缺少肌肉了。 所以,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精瘦精瘦的聰明人。 “精瘦”這個詞真是非常妙, 它指出了人太瘦的原因:因為太“精”了,

所以很“瘦”。

有人也許要說了, 如果我想減肥, 那是不是就應該多抱怨一些, 多憂思一些呢?

這可千萬不行。 中醫只說了憂思抱怨能傷脾, 沒有說憂思抱怨能減肥。 傷了脾, 有兩個截然相反的後果:一是變瘦, 一是變胖。 脾虛變瘦, 是因為脾虛肌肉不充, 但由於身體陽氣比較足, 能及時運化水濕, 所以水濕不至於滯留, 人顯得很瘦。 脾虛變胖的人, 其實肌肉也不多, 但因為陽氣不足, 不能即使運化水濕, 以致水濕堆積在身體各處, 成為脂肪。 可見, 脾虛是變胖還是變瘦, 完全取決於人的體質。

如果你是陽性體質:性格開朗活潑, 好動不好靜, 平時動得多靜得少, 身體本來就不胖, 那麼, 脾虛的結果必然是越來越瘦。

如果你是陰性體質:性格比較安靜, 好靜不好動, 平時靜得多動得少, 身體本來就不瘦, 那麼, 脾虛的結果必然是越來越胖了。 而且, 男性體質偏陽性, 女性體質偏陰性, 所以女性脾虛變胖的幾率比男性大;兒童和年輕人體質偏陽性, 中老年人體質偏陰性, 所以中老年人脾虛變胖的幾率比兒童和年輕人大。 想減肥的人, 估計都不瘦吧, 與其通過損脾來減肥, 還不如通過健脾來減肥呢。

所以, 上文中說的老李的說法也是有誤的。 其實, 也有很多聰明人會因憂思傷脾而很胖。 但不管胖瘦, 聰明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虛。

脾屬中央, 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聰明人憂思、抱怨太多, 必然傷脾, 脾虛輕則影響形體, 讓人不是太胖就是太瘦;接著必然影響健康,

讓人中氣不足, 百病叢生;最終當然是影響人的壽命, 讓人不能盡其天年了。 因為聰明而影響了健康, 是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呢?我們是要聰明絕頂, 還是要健康長壽呢?當然是都要啦。 那麼, 不妨更聰明一點, 慢慢學會減少憂思和抱怨吧!這就是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也是小時候家裡老人經常教我們的那句金玉良言:“寧可傻活, 不要氣死。 ”

通情達理的智慧是養脾的心藥

小時候, 每當別人誇我們聰明, 相信誰都會很高興。 長大後呢?如果一個三十歲以上的人站在我們面前, 我們誇他聰明, 恐怕他就不會一味高興了。 中國人說話, 往往話中有話。 無端說一個人聰明, 恐怕還有許多畫外之音, 那就是:小聰明。

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 但很多聰明人只是有一點“小聰明”而已,缺乏“大智慧”。小聰明的人,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就連蘇東坡都寫詩道: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東坡經歷了很多政治風雨後的肺腑之談。但愚蠢的人真的能“無災無難到公卿”?未必。可見蘇東坡也有點偏激了,他的聰明可能也是些小聰明。那麼,“大智慧”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是通情達理。就是:不要偏執,而要把人情、事理放在一起,像一局棋那樣,通盤考慮,明白其存在的合理性。哪怕遇到再看不慣的事情,你都要想,此事有其必然性,或是不可避免的,抱怨也沒有用。有了這種智慧,抱怨自然就少了。這是為人處世的大原則,也是減少憂思和抱怨的心理訓練,自然是養脾健脾的心靈妙藥。

記得有位朋友,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抱怨,尤其愛在吃飯的時候發牢騷。其實,他說話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但奇怪的是,一跟他一起吃飯,大家就沒有什麼食欲,都聽他說話去了,往往一桌子菜最後一大半要剩下,不得不打包帶走。是大家在享受這“精神的大餐”,樂而忘食麼?其實不是,而是他的話總惹得大家跟著他一起抱怨,抱怨中國人的哪些劣根性,抱怨我們出生的時代對我們的成長有多麼不利,抱怨現代社會的浮躁,抱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利形勢,抱怨年輕一代人的無知……無不憤憤不平,怨都怨飽了,氣都氣飽了,哪還有心思甩開腮幫子大快朵頤?

其實這也是抱怨和憂思在傷脾啊,這位朋友的高談闊論總會引起大家的抱怨和憂思,脾臟受傷,運化不力,所以人體的養生本能在拒斥食物。而這位朋友自己,早就疾病纏身了,又是胃潰瘍,又是十二指腸潰瘍,又是脫肛,又是食道炎,全跟脾胃系統有關係。找了許多中西醫的名老專家,都沒有最終的療效,總是反反復複。後來,他向我訴苦,我對他說:“你這些病其實都是心病,心病還要心藥醫,我建議你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事,做一些心靈訓練。這樣才有效果。”

“什麼心靈訓練,你說。我一定堅持這個訓練。”他很誠懇地說。我就跟他說“通情達理”云云。本以為,以他的性格,可能不太容易接受,誰知,他竟深有感觸地說:“這個問題我早就開始想了,只是沒有想通。幹嗎重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一切呢?這不是自討沒趣麼?其實,什麼人、什麼事都有他們處在的合理性,批判有什麼用呢?還不如不批判,圖個自己心裡清靜呢。我明白了,我決定以後不做老憤青啦。”就這樣,他的心態真的平和下來了。當然,在進行心理訓練的同時,中藥也在跟進,效果非常好,以前的一大堆不舒服全都無影無蹤了。他不放心,去醫院做了個胃鏡,發現自己的胃壁粉嫩如新,毫無瑕疵了。這一年,他正好四十歲,古人雲“四十不惑”,看來還真是如此。

——END——

但很多聰明人只是有一點“小聰明”而已,缺乏“大智慧”。小聰明的人,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就連蘇東坡都寫詩道: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東坡經歷了很多政治風雨後的肺腑之談。但愚蠢的人真的能“無災無難到公卿”?未必。可見蘇東坡也有點偏激了,他的聰明可能也是些小聰明。那麼,“大智慧”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是通情達理。就是:不要偏執,而要把人情、事理放在一起,像一局棋那樣,通盤考慮,明白其存在的合理性。哪怕遇到再看不慣的事情,你都要想,此事有其必然性,或是不可避免的,抱怨也沒有用。有了這種智慧,抱怨自然就少了。這是為人處世的大原則,也是減少憂思和抱怨的心理訓練,自然是養脾健脾的心靈妙藥。

記得有位朋友,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抱怨,尤其愛在吃飯的時候發牢騷。其實,他說話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但奇怪的是,一跟他一起吃飯,大家就沒有什麼食欲,都聽他說話去了,往往一桌子菜最後一大半要剩下,不得不打包帶走。是大家在享受這“精神的大餐”,樂而忘食麼?其實不是,而是他的話總惹得大家跟著他一起抱怨,抱怨中國人的哪些劣根性,抱怨我們出生的時代對我們的成長有多麼不利,抱怨現代社會的浮躁,抱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利形勢,抱怨年輕一代人的無知……無不憤憤不平,怨都怨飽了,氣都氣飽了,哪還有心思甩開腮幫子大快朵頤?

其實這也是抱怨和憂思在傷脾啊,這位朋友的高談闊論總會引起大家的抱怨和憂思,脾臟受傷,運化不力,所以人體的養生本能在拒斥食物。而這位朋友自己,早就疾病纏身了,又是胃潰瘍,又是十二指腸潰瘍,又是脫肛,又是食道炎,全跟脾胃系統有關係。找了許多中西醫的名老專家,都沒有最終的療效,總是反反復複。後來,他向我訴苦,我對他說:“你這些病其實都是心病,心病還要心藥醫,我建議你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事,做一些心靈訓練。這樣才有效果。”

“什麼心靈訓練,你說。我一定堅持這個訓練。”他很誠懇地說。我就跟他說“通情達理”云云。本以為,以他的性格,可能不太容易接受,誰知,他竟深有感觸地說:“這個問題我早就開始想了,只是沒有想通。幹嗎重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一切呢?這不是自討沒趣麼?其實,什麼人、什麼事都有他們處在的合理性,批判有什麼用呢?還不如不批判,圖個自己心裡清靜呢。我明白了,我決定以後不做老憤青啦。”就這樣,他的心態真的平和下來了。當然,在進行心理訓練的同時,中藥也在跟進,效果非常好,以前的一大堆不舒服全都無影無蹤了。他不放心,去醫院做了個胃鏡,發現自己的胃壁粉嫩如新,毫無瑕疵了。這一年,他正好四十歲,古人雲“四十不惑”,看來還真是如此。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