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頭痛必須用川芎?略有誇張但確有其理

右上角點“關注”, 帶你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醫學傳心錄·治病主要訣》稱“頭痛必須用川芎, 不愈各加引經藥”。 “必須”二字雖有過言之嫌, 但川芎確屬治療頭痛的要藥。 茲就川芎治療頭痛的應用淺談於下。

川芎辛可散邪, 溫能通行, “氣善走竄”, 為血中氣藥, 走而不守。 能“上行頭目, 下調經水, 中開鬱結, ⋯⋯又能去—切風, 調—切氣”(《本草匯言》)。 功擅祛風燥濕, 行氣開鬱, 活血散瘀, 鎮靜止痛。 善治風寒濕邪阻絡, 氣血失和, 瘀血阻滯的各種痛症, 尤以治頭痛為至要。 大凡風、寒、濕、熱、痰、瘀所致的頭痛皆能治之。

1.風寒頭痛川芎祛風活血, 既行血中之氣, 又祛血中之風, 上行頭目, 對頭痛連及項背, 惡風畏寒, 苔薄白, 脈浮弦者, 川芎配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薄荷(川芎茶調散)效佳。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脈, 導致巔頂疼痛, 甚則四肢厥冷, 苔白, 脈弦者, 川芎可配吳茱萸、生薑、槁本、細辛等, 以溫肝降逆,

祛風散寒。 寒邪客于少陰經脈, 以致頭痛背冷, 足寒氣逆, 脈沉細者, 川芎伍附子、麻黃、細辛、白芷等, 以溫經散寒, 祛風止痛。

2.風熱頭痛川芎與清涼疏散藥相伍, 中和其溫燥之性, 以祛風散邪, 鎮靜止痛, 治風熱頭痛亦妙。 對頭痛而脹, 發熱惡風, 面紅耳赤, 口渴喜飲, 苔黃, 脈浮數者, 用芎芷石膏湯, 以川芎配生石膏、菊花、白芷等即可。 風濕熱上壅頭目, 偏正頭痛, 經久不愈者, 用清空膏, 以川芎配柴胡、黃芩、黃連、羌活、甘草亦效。

3.風濕頭痛川芎能祛風燥濕, 活血行氣, 用治風濕頭痛甚效。 對頭痛如裹, 肢體困重, 胸悶納呆, 小便不利, 大便溏薄, 苔白膩, 脈濡者, 川芎配羌活、獨活、防風、蔓荊子、槁本、甘草(羌活勝濕湯)即可。 風濕傷表, 裡有邪熱, 頭痛身痛,

發熱煩滿, 口苦而幹, 舌苔黃膩者, 用大羌活湯, 以川芎配羌活、獨活、細辛、防風、蒼術以祛風勝濕, 知母、黃芩、黃連等以清泄裡熱。

4.風痰頭痛川芎祛風活血, 行氣開鬱, 與疏風除濕, 化痰通絡之品相伍, 療風痰頭痛。 對風毒夾痰上攻, 頭目疼痛, 昏暗目眩等症, 《博濟方》獨活丸以川芎配獨活、菊花、防風、半夏、全蠍。

風火濕痰上攻之頭痛, 《外科正宗》天麻餅子, 川芎配天麻、草烏、川烏、細辛、蒼術、防風、白芷、全蠍等。 《宣明論方》川芎丸, 川芎、天麻相伍, 治風濕相搏, 胃膈痰飲, 首風旋暈, 眩急, 偏正頭痛等。

5.肝火頭痛川芎性雖溫燥, 但在清肝瀉火劑中, 伍之可行氣開鬱, 活血止痛, 亦寓“火鬱發之”之意。 對頭痛而眩, 兩側為重, 心煩易怒, 面紅口苦, 舌紅苔薄黃, 脈弦數者, 用梔子清肝湯, 以川芎配梔子、柴胡、牡丹皮、白芍、當歸、牛蒡子、甘草療效甚好。

6.氣虛頭痛川芎祛風之中, 有升發之性, 與補氣健脾之品相伍, 能升發清陽之氣, 並引補氣藥直達病所而止痛。 對頭痛時發時止, 病勢綿綿, 遇勞益劇, 倦怠乏力, 畏寒少氣, 苔薄白,

脈大無力者, 用順氣和中湯, 以川芎配人參、黃芪、白術、當歸、白芍、陳皮、升麻、蔓荊子等。

7.血虛頭痛川芎活血行氣之中, 有行滯化濕之能, 與補血藥合用, 既防滋補黏膩之弊, 又能促使補血藥更好的地發揮作用。 對頭痛昏暈, 面色少華, 心悸怔忡, 舌淡苔薄, 脈細者, 《金匱翼》加味四物湯以川芎配當歸、熟地、白芍、蔓荊子、菊花、炙甘草。

8.痰濁頭痛川芎溫燥善行, 可開鬱化滯, 與化痰降逆之品相伍, 治痰濁頭痛甚妥。 對頭痛昏蒙, 胸脘痞悶, 納呆嘔惡, 舌苔白膩, 脈弦滑者, 川芎配半夏、白術、茯苓、天麻、陳皮、厚朴、白蒺藜等效良。

9.瘀血頭痛川芎行氣開鬱, “破瘀蓄, 通血脈, 解結氣, 逐疼痛”(《本草正》), 是瘀血頭痛必用品。 對頭痛經久不愈, 痛處固定不移, 如錐如刺, 舌黯有瘀點,脈細澀者,川芎與麝香、紅花、桃仁、赤芍等(通竅活血湯)相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外傷性頑固頭痛,筆者以川芎為主配當歸、赤芍、元胡、白芷、紅花、甘草,組成通絡飲,屢經臨床應用,療效頗著。

10.偏頭痛偏頭痛之因,多與風、火、痰、氣、瘀相關,風邪上犯,客於腦,或氣鬱生痰動火,風火痰上擾,氣血逆亂,脈絡瘀阻,不通則痛。現代醫學認為,多由腦血管舒縮功能失調,使腦組織缺血缺氧,又由於各種刺激引起血管的異常痙攣或持續擴張致使血流障礙或阻滯,從而使緩激肽、組織胺、五羥色胺等致痛物質增多並釋放,導致頭痛發作。川芎活血行氣,祛風鎮靜、鎮痛,並可改善血液迴圈,增加血流量,舒張腦血管,與疏風化痰,清熱平肝,活血通絡之品相伍,療效顯著。對—側頭痛或雙側交替刺痛、脹痛,或波動性跳痛,間歇發作,或波及眼、前額及後腦作痛,或伴畏光、流淚、噁心,面容痛苦,舌黯或有瘀點,苔白,脈弦等症,筆者以川芎為主配赤芍、柴胡、鉤藤、白芷、僵蠶、菊花、石菖蒲、甘草,組成川芎飲,臨床屢獲捷效。

川芎用量—般 3~9g,為末服每次1~1.5g,治血管性頭痛重用可至15~30g。對陰虛火旺、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出血性疾病及孕婦,均不宜用川芎。

舌黯有瘀點,脈細澀者,川芎與麝香、紅花、桃仁、赤芍等(通竅活血湯)相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外傷性頑固頭痛,筆者以川芎為主配當歸、赤芍、元胡、白芷、紅花、甘草,組成通絡飲,屢經臨床應用,療效頗著。

10.偏頭痛偏頭痛之因,多與風、火、痰、氣、瘀相關,風邪上犯,客於腦,或氣鬱生痰動火,風火痰上擾,氣血逆亂,脈絡瘀阻,不通則痛。現代醫學認為,多由腦血管舒縮功能失調,使腦組織缺血缺氧,又由於各種刺激引起血管的異常痙攣或持續擴張致使血流障礙或阻滯,從而使緩激肽、組織胺、五羥色胺等致痛物質增多並釋放,導致頭痛發作。川芎活血行氣,祛風鎮靜、鎮痛,並可改善血液迴圈,增加血流量,舒張腦血管,與疏風化痰,清熱平肝,活血通絡之品相伍,療效顯著。對—側頭痛或雙側交替刺痛、脹痛,或波動性跳痛,間歇發作,或波及眼、前額及後腦作痛,或伴畏光、流淚、噁心,面容痛苦,舌黯或有瘀點,苔白,脈弦等症,筆者以川芎為主配赤芍、柴胡、鉤藤、白芷、僵蠶、菊花、石菖蒲、甘草,組成川芎飲,臨床屢獲捷效。

川芎用量—般 3~9g,為末服每次1~1.5g,治血管性頭痛重用可至15~30g。對陰虛火旺、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出血性疾病及孕婦,均不宜用川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