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期哺乳動物為啥放棄夜生活?原因竟跟恐龍相關

圖說:恐龍的滅絕促使早期哺乳動物轉變夜間生活方式, 而增加日間活動。

關於早期夜行性的哺乳動物, 後來開始在日間活動,

一致都有假說稱是恐龍滅絕所致。 如今, 一項最新的研究為這個假說提供了直接證據。 根據本週二《自然-生態與演化》線上發表的一篇論文, 恐龍的滅絕促使早期哺乳動物轉變夜間生活方式, 而增加日間活動。

如今, 許多哺乳動物都是日間活動, 但它們大部分都缺乏令魚、爬行動物和鳥類成為成功的日間捕食者的特徵, 如彩色視覺。 事實上, 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視覺更類似於夜行性爬行動物和鳥類的視覺。 有人據此提出“夜行瓶頸”理論, 認為早期哺乳動物為避免與日間活動的恐龍發生衝突, 而不得不將自身活動限制在夜間。 而當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就能夠在日間活動了。

多年來, 這種假說不乏一些支持, 但一直缺少直接證據。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者Roi Maor及同事收集了幾乎所有現存哺乳動物的日夜行為模式資料, 並根據每個物種的演化分離時間, 確定了這些行為的起源。 他們發現早期哺乳動物是夜行性的, 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後, 偶爾在日間活動。 在恐龍滅絕後不久, 日間活動的哺乳動物數量急劇增長。 某些類人猿下目靈長類動物, 如猩猩和狨猴, 其視覺可謂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敏銳的, 這也許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是最早改換日間生活方式的哺乳動物之一。

原創 編輯:程建蘭 張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