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普角」“滴血驗癌”真的靠譜嗎?

說到癌症, 很多人都談癌色變。 有資料顯示, 2015年我國新增429.2萬癌症患者, 癌症死亡病例更是達到了281.4萬。 治療癌症的關鍵難題在於其隱秘性, 早期沒有明顯症狀, 往往到了晚期才發現, 這時就很難醫治了。

不久前, 一則“90後大學生團隊研究滴血驗癌, 12項檢測結果立等可取”的新聞火了。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

是否真的具有臨床價值?

又該如何來看待這樣的研究成果呢?

大學生科研團隊突破"滴血驗癌"?

在剛結束的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 東南大學學生團隊研發的癌症早期精准檢測儀, 摘得大賽“銀獎”。 利用這台儀器, 通過少量血液, 就可以完成12項腫瘤標誌物的檢測, 而整個檢測成本不到100塊錢。

記者:

現在報導是說, 你已經研發出滴血驗癌的新技術, 是這樣嗎?

東南大學博士 常甯:

首先, 滴血驗癌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 我們的采血量是依據這個檢測的要求來決定的, 可能是50微升、可能是10微升, 也可能是上百微升。 所以滴血驗癌這樣講是不嚴謹的。

然後, 我們在儀器檢測過程中檢測的是腫瘤標誌物, 而腫瘤標誌物和癌症之間, 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檢測的是腫瘤標誌物的濃度,

而腫瘤標誌物濃度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需要醫生, 或者是更為權威的人士去確定。 所以說滴血驗癌整體說法是不嚴謹的。

通過血液可檢測12種腫瘤標誌物

東南大學學生常甯團隊研發的光子晶體微球自動化檢測儀, 只需要一些血液樣本, 就可以完成對12種常見腫瘤標誌物的檢測。 而整個檢測過程, 只需5到10分鐘。

東南大學博士 常甯:

我們將光子晶體微球跟儀器、晶片結合在一起, 做了一體化的檢測儀, 它主要是利用螢光強度來檢測腫瘤標誌物的濃度。

常寧說, 這次科研的基礎是利用蝴蝶翅膀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原理, 而每一種顏色就代表一種“腫瘤標誌物”, 當血液流過時, 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就會被相應的抗體抓獲, 通過圖像分析和資料處理, 就能獲取腫瘤標誌物檢測結果。

研發團隊的同學們坦言, 他們研發的初衷, 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台儀器起到預警作用, 做活檢等對人本身的傷害或者成本是非常高的。 而利用這台儀器, 發現一些小的可能存在的病灶的話,

再去進行一些檢測, 對患者而言可能會減少一些痛苦。

臨床價值有多大?腫瘤醫生:科研轉化臨床還要很久

為了這項專利技術, 這個“90後”團隊整整花了6年時間。 據瞭解, 此次獲獎後, 他們將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提出申請, 獲批後這款“癌症早期檢測儀”有可能進入市場推廣。 那麼,這項技術的臨床價值有多大?目前我國又是如何對癌症進行臨床確診的?

有著幾十年臨床經驗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王彩蓮教授認為,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這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 王彩蓮:

在臨床上,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步。或者說它現在是實驗室裡科學研究的一個結果。運用到臨床再進行臨床驗證,跟現有的手段要進行對照,你的研究技術能不能優於現有的技術水準?如果達不到,或是能夠達到,未來是不是能運用到臨床?還需要時間來驗證,需要病人的人群、臨床的資料來驗證。

王主任表示,自動化檢測儀只是一個技術手段,但是對於癌症的早期篩查和診斷並不具備太大的實際意義。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 王彩蓮:

一般來說,按照我們醫療上的診療常規,病人首先要有一些臨床症狀,或者一些相關的臨床體征。如果這個病人沒有症狀沒有體征,我們也給病人抽一些腫瘤標誌物,和影像學的包括CT、磁共振、甚至PETCT檢查,但最終我們還要取得病人的組織標本,在顯微鏡底下能夠看到癌細胞(才能確診)。綜合起來,才能告訴病人,得了癌症還是不是癌症。

專家解讀:何為腫瘤標誌物?與癌症關係多大?

根據腫瘤醫生的介紹,目前對於癌症的確診是綜合的。而近年來,通過血液來檢測癌症的科研進展也是報導不斷。之前曾有報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證明熱休克蛋白90α為一種新的腫瘤標誌物,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於癌症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

這裡面提到一個詞“腫瘤標誌物”,我們也注意到此次東南大學團隊的科研專案,也是檢測腫瘤標誌物。

那麼到底什麼是腫瘤標誌物?

它和癌症之間有多大關係?

又該如何看待近年來腫瘤標誌物檢測的技術研發成果呢?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 陳萬青:

腫瘤標誌物就是人體在存在腫瘤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查出的跟腫瘤相關的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是癌症本身的抗原、抗體、或者是一些蛋白和分解產物。

例如肝癌的腫瘤標誌物是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在肝癌病人身上經常能查到的。但是甲胎蛋白也不是腫瘤患者特別具有的,一些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也能產生甲胎蛋白。

現在標誌物只是作為輔助診斷的指標,主要的確診依據還是靠醫學影像,準確度更大,也更加快捷。

近年來,通過血液來檢測癌症的研究也成為了熱門。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這次東南大學常寧團隊以及之前清華大學羅永章團隊的研究成果呢?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 陳萬青:

腫瘤標誌物用於腫瘤早期診斷或者早期篩查的目的,是我們希望在臨床診斷之前,在安全期就能發現它。

另外一個就是它要能比較特異,也就是查出某種腫瘤標誌物,就能知道患者得癌了。但是實際上,目前的腫瘤標誌物還沒有能夠達到這種標準,還不能達到在臨床上應用或單獨應用的價值。

那麼,這項技術的臨床價值有多大?目前我國又是如何對癌症進行臨床確診的?

有著幾十年臨床經驗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王彩蓮教授認為,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這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 王彩蓮:

在臨床上,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步。或者說它現在是實驗室裡科學研究的一個結果。運用到臨床再進行臨床驗證,跟現有的手段要進行對照,你的研究技術能不能優於現有的技術水準?如果達不到,或是能夠達到,未來是不是能運用到臨床?還需要時間來驗證,需要病人的人群、臨床的資料來驗證。

王主任表示,自動化檢測儀只是一個技術手段,但是對於癌症的早期篩查和診斷並不具備太大的實際意義。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 王彩蓮:

一般來說,按照我們醫療上的診療常規,病人首先要有一些臨床症狀,或者一些相關的臨床體征。如果這個病人沒有症狀沒有體征,我們也給病人抽一些腫瘤標誌物,和影像學的包括CT、磁共振、甚至PETCT檢查,但最終我們還要取得病人的組織標本,在顯微鏡底下能夠看到癌細胞(才能確診)。綜合起來,才能告訴病人,得了癌症還是不是癌症。

專家解讀:何為腫瘤標誌物?與癌症關係多大?

根據腫瘤醫生的介紹,目前對於癌症的確診是綜合的。而近年來,通過血液來檢測癌症的科研進展也是報導不斷。之前曾有報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證明熱休克蛋白90α為一種新的腫瘤標誌物,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於癌症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

這裡面提到一個詞“腫瘤標誌物”,我們也注意到此次東南大學團隊的科研專案,也是檢測腫瘤標誌物。

那麼到底什麼是腫瘤標誌物?

它和癌症之間有多大關係?

又該如何看待近年來腫瘤標誌物檢測的技術研發成果呢?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 陳萬青:

腫瘤標誌物就是人體在存在腫瘤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查出的跟腫瘤相關的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是癌症本身的抗原、抗體、或者是一些蛋白和分解產物。

例如肝癌的腫瘤標誌物是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在肝癌病人身上經常能查到的。但是甲胎蛋白也不是腫瘤患者特別具有的,一些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也能產生甲胎蛋白。

現在標誌物只是作為輔助診斷的指標,主要的確診依據還是靠醫學影像,準確度更大,也更加快捷。

近年來,通過血液來檢測癌症的研究也成為了熱門。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這次東南大學常寧團隊以及之前清華大學羅永章團隊的研究成果呢?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 陳萬青:

腫瘤標誌物用於腫瘤早期診斷或者早期篩查的目的,是我們希望在臨床診斷之前,在安全期就能發現它。

另外一個就是它要能比較特異,也就是查出某種腫瘤標誌物,就能知道患者得癌了。但是實際上,目前的腫瘤標誌物還沒有能夠達到這種標準,還不能達到在臨床上應用或單獨應用的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