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准農機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金榔頭”

用先進農機裝備技術提升傳統農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 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農業機械化對我國農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展現代農業對現代農機裝備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

精准農機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金榔頭”

在我國土地流轉、農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 “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成為主要問題。 新形勢、新需求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潛力巨大, 數位化、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聚合下的精准農機技術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為現代農機管理與精准農業的驅動力。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國外先進農業機械裝備已經與現代微電子技術、儀器與控制技術、資訊通訊技術融合, 向數位化、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方向快速發展。 從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農機化發展歷程來看, 實現農業機械化都需具備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

都需要大量利用機械裝備、資訊化手段進行高效科學管理。

在剛剛閉幕的2017年武漢國際農機展舉辦的第六屆世界農機峰會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指出, 研究精准農業的意義在於為人類提供全新認識, 提高農業土、水、肥、藥、種等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 保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等, 具有劃時代的作用。

“互聯網與農業機械化的融合發展增進了現代要素在農業機械化中的應用, 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成本, 大大拓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空間。 通過實施互聯網+農業機械化, 從互聯網發展的特點出發, 探索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 增加互聯網在農機生產、作業、管理、經營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功能,

積極推動農機化精准作業模式創新。 ”羅錫文表示。

羅錫文多年從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與規劃、農業機械與裝備關鍵技術研發以及精細農業關鍵技術研究。 在他看來, 我國目前種植水稻的人工成本過高, 只有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與精准技術才能降低成本, 並有效減少土壤污染。

以水稻為例, 據羅錫文介紹,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 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000萬公頃。 但是, 在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中, 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準最低。 一般來說, 水稻生產機械化包括水田耕整、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水稻收穫和稻穀乾燥五大環節。

“農業機械化器具適合於全國1億多畝稻田, 包括丘陵地區。 相關技術與器具一經推廣, 能比人工撒播、拋秧等傳統耕種方式增產10%—30%。 ”羅錫文表示, 精准農業作業裝備可以實現土地平整、水稻插播、機械化育秧、精准噴施、GPS導航自動作業等全部流程。 相對于傳統農機, 精准農業作業裝備通過導航技術、遙感應用, 實現了無人操作, 作業更精細化, 有效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

精准農業是一種綜合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和智慧裝備技術對農田進行因地制宜的空間網格化單元精細管理的現代農業技術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認為, 精准農業的本質就是資訊、農機、農藝的融合,

農機精准作業就是要做到“定量決策、變數投入、定位實施”。 例如, 要實施精准施肥, 就必須瞭解空間資訊的變化, 通過智慧資訊化方式實現農機精准農業分區管理。

用資訊技術提升傳統農業機械學, 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 讓機器適應當地種植制度、種植習慣及栽培管理需要。 “農業機械作業物件是土壤、動植物等有系統組織結構和生物活性的客體, 它與農業科學和生物與生物科學技術相互交叉、滲透、融合, 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工藝技術要求。 ”在會上, 孫九林認為, 農業生產技術的複雜性, 要求農業機械適應農業生產環境的時空變化、作物生理生態的變化, 採取精確、恰當的作業, 離不開資訊技術的支撐。

會上的各路發言專家一致達成共識, 要推進“資訊化與農機現代化融合”,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智慧裝備,提高機電一體化技術水準,提高農業裝備的附加值,提高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要轉化農機產業發展方式,提高以資訊感知設備、傳感網、互聯網和智慧控制為核心的農機資訊化,實現農機生產管理過程即時監測和科學調控,使農機快速走上數位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學化的軌道,促使農機產業發生深刻變革。(本文來自中國一拖)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七十萬的網站

要推進“資訊化與農機現代化融合”,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智慧裝備,提高機電一體化技術水準,提高農業裝備的附加值,提高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要轉化農機產業發展方式,提高以資訊感知設備、傳感網、互聯網和智慧控制為核心的農機資訊化,實現農機生產管理過程即時監測和科學調控,使農機快速走上數位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學化的軌道,促使農機產業發生深刻變革。(本文來自中國一拖)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七十萬的網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