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搞定風濕病,所有治療法則,都在這裡了

“痹病”是風濕類疾病之總稱, 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質增生及坐骨神經痛等疾病。 其共同特徵均以關節疼痛、腫脹、拘攣僵直為主症。

其病因、病機均以風、寒、濕、熱之邪外襲, 氣、血、痰、瘀內阻, 導致經脈閉阻, 凝澀不通, 氣血壅滯, 痰瘀膠結, 深入經隧骨骱, 如油入面, 難以化解, 以致病情反復纏綿, 施治頗感棘手, 絕非一般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絡、止痛之品所能奏效。

且久痛多虛, 久痛多瘀, 久痛入絡, 久必及腎, 故北京京城國醫堂中醫藥研究院的中醫專家在治療上需於常規辨治基礎上, 參用益腎培本、滌痰化瘀、鑽透剔邪之品, 庶可奏效。 茲就疼痛、腫脹、僵直拘攣三個主症, 結合臨床實踐, 談談用藥經驗。

一、疼痛

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狀之一, 如果能夠迅速緩解疼痛, 則患者信心增強, 病情易趨緩解。 根據疼痛的臨床表現, 可分為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痛, 此五者只是各有側重, 往往多是混雜證型, 難以截然分開。

風痛

其疼痛多呈遊走狀, 走注無定, 因“風者善行數變”之故。 祛風通絡以治其痛, 是為正治。 在辨治基礎上, 輕者可以加用獨活, 因《名醫別錄》謂其“治諸風, 百節痛風, 無問久新者”;

《本草正義》稱“獨活為祛風通絡之主藥, ……能宣通百脈, 調和經絡, 通筋骨而利機關, ……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 ”

本品確有鎮痛、抗炎鎮靜、催眠之作用, 用量以20~30g為佳, 惟陰虛血燥者慎用, 或伍以養血之品, 始可緩其燥性。

或用海風藤30~45g亦佳, 以其善解遊走性之疼痛。 重證則宜選用蘄蛇, 《玉楸藥解》謂其“通關透節, 泄濕驅風”;《本草綱目》稱其“內走臟腑, 外徹皮膚, 無處不到也”。

本品透骨搜風之力最強, 乃“截風要藥”。 不僅善於祛風鎮痛, 而且具有促進營養神經的磷質產生之功, 對拘攣、抽搐、麻木等症有緩解改善作用。

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使抗原、抗體的關係發生改變, 防止組織細胞進一步受損, 促使痹證病情之穩定, 提高療效。

以散劑效佳, 每次2g, 1日2次, 如入煎劑需用10g。

寒痛

因寒邪內阻經脈而致之疼痛, 臨床最為多見, 受寒加劇, 得溫稍舒, 治宜溫經散寒, 而止其痛。 川烏、草烏、附子、細辛四味乃辛溫大熱之品, 善於溫經散寒, 宣通痹閉, 而解寒凝。

川烏、草烏、附子均含烏頭堿, 有大毒, 一般多制用,

每日15~30g;生者應酌減其量, 並先煎1小時, 以減其毒。 細辛可用8~15g, 有人曾報導用60~120g, 未見毒副作用, 可能與地域、氣候、體質有關, 仍宜慎重為是。 或用穿山龍30g, 徐長卿15g, 亦有祛寒止痛作用。

濕痛

痛處有重著之感, 肌膚麻木。 治當健脾化濕, 參用溫陽之品。 濕去絡通, 其痛自已。 生白術45g, 蒼術15g, 熟苡仁30g, 制附子15g, 具有佳效。 或用鑽地風、千年健各30g, 善祛風滲濕, 疏通經脈, 以止疼痛。

熱痛

多見於痹證急性發作期, 或邪鬱已久而化熱者, 其關節紅腫熱痛, 得涼稍舒, 伴見發熱、口幹、苔黃、脈數等一派熱象。 常規用藥收效不著時, 加用羚羊角粉0.6g, 分2次吞, 可以奏效。 黃宮繡《本草求真》明確指出:“曆節掣痛, 羚羊角能舒之”。

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 關節紅腫熱痛, 如仍不解者, 可服用“犀黃丸”,當能挫解。同時外用“芙黃散”(生大黃、芙蓉葉各等分研細末)以冷茶汁調如糊狀,取紗布塗敷患處,每日1換;或用鮮鳳仙花莖葉(透骨草)搗攔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腫止痛,縮短療程。

瘀痛

久痛多瘀,凡頑痹久治乏效,關節腫痛,功能障礙,纏綿不愈者,多是病邪與瘀血凝聚經隧,膠結難解,即葉天士所雲“絡瘀則痛”是也。

常規用藥,恒難奏效。必須採取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而首選藥品,則以蜈蚣、全蠍、水蛭、僵蠶、天南星、白芥子之屬最為合拍。

其中蟲類藥之殊效已為眾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專走經絡,善止骨痛,對各種骨關節疼痛,具有佳效。《神農本草經》之“治筋痿拘緩”,《開寶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啟示。

就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其基本病變是滑膜炎,在體液免疫異常方面,滑膜組織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集聚。

類風濕因數無論是IgM、lgG、IgA,都大多在關節內部產生,這些病理變化,似與痰瘀深結經隧骨骱之機理,相為吻合,前賢指出南星專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二、腫脹

“濕勝則腫”,此為關節腫脹形成之主因。早期可祛濕消腫,但久則由濕而生痰,終則痰瘀交阻,腫脹僵持不消,必須在祛濕之時,參用滌痰化瘀,始可奏效。通常而言,“傷科治腫,重在化瘀;痹證治腫,重在祛濕”。二法同時並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療效。

腫脹早期,常用二妙、防已、澤瀉、澤蘭、土茯苓等。

中後期則需參用化痰軟堅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蠍、地鱉蟲、烏梢蛇等。

此外,七葉蓮長於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並有壯筋骨之效。又劉寄奴、蘇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腫,亦可選用。

三、僵直拘攣

僵直、拘攣乃痹病晚期之象徵,不僅疼痛加劇,而且功能嚴重障礙,有時生活不能自理,十分痛苦。此時均應著重整體調治,細辨其陰陽、氣血、虛實、寒熱之偏頗,而施以相應之方藥。

凡關節紅腫僵直,難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熱之邪與痰濁瘀血混雜膠結,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必須加用豁痰破瘀、蟲蟻搜剔之品,方可收效。

藥如山羊角、地龍、蜂房、蜣螂蟲、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熱止痛,緩解僵攣,如肢節拘攣較甚者,還可加蘄蛇、山甲、僵蠶等品。如屬風濕痹痛而關節拘攣者,應重用寬筋藤,一般可用30~45g。

偏寒濕者,重用川烏、草烏、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風藤、海風藤善於通行經絡,疏利關節,有舒筋通絡之功,與雞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僅養血通絡,且能舒攣緩痛。

伴見肌肉萎縮者,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熟地黃、蜂房、石楠藤,並用蘄蛇粉,每次3g,1日2次,收效較佳。

以上諸證在辨治時,均需參用益腎培本之品,藥如熟地黃、仙靈脾、仙茅、淡蓯蓉、補骨脂、鹿角片、鹿銜草等,始可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可服用“犀黃丸”,當能挫解。同時外用“芙黃散”(生大黃、芙蓉葉各等分研細末)以冷茶汁調如糊狀,取紗布塗敷患處,每日1換;或用鮮鳳仙花莖葉(透骨草)搗攔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腫止痛,縮短療程。

瘀痛

久痛多瘀,凡頑痹久治乏效,關節腫痛,功能障礙,纏綿不愈者,多是病邪與瘀血凝聚經隧,膠結難解,即葉天士所雲“絡瘀則痛”是也。

常規用藥,恒難奏效。必須採取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而首選藥品,則以蜈蚣、全蠍、水蛭、僵蠶、天南星、白芥子之屬最為合拍。

其中蟲類藥之殊效已為眾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專走經絡,善止骨痛,對各種骨關節疼痛,具有佳效。《神農本草經》之“治筋痿拘緩”,《開寶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啟示。

就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其基本病變是滑膜炎,在體液免疫異常方面,滑膜組織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集聚。

類風濕因數無論是IgM、lgG、IgA,都大多在關節內部產生,這些病理變化,似與痰瘀深結經隧骨骱之機理,相為吻合,前賢指出南星專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二、腫脹

“濕勝則腫”,此為關節腫脹形成之主因。早期可祛濕消腫,但久則由濕而生痰,終則痰瘀交阻,腫脹僵持不消,必須在祛濕之時,參用滌痰化瘀,始可奏效。通常而言,“傷科治腫,重在化瘀;痹證治腫,重在祛濕”。二法同時並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療效。

腫脹早期,常用二妙、防已、澤瀉、澤蘭、土茯苓等。

中後期則需參用化痰軟堅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蠍、地鱉蟲、烏梢蛇等。

此外,七葉蓮長於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並有壯筋骨之效。又劉寄奴、蘇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腫,亦可選用。

三、僵直拘攣

僵直、拘攣乃痹病晚期之象徵,不僅疼痛加劇,而且功能嚴重障礙,有時生活不能自理,十分痛苦。此時均應著重整體調治,細辨其陰陽、氣血、虛實、寒熱之偏頗,而施以相應之方藥。

凡關節紅腫僵直,難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熱之邪與痰濁瘀血混雜膠結,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必須加用豁痰破瘀、蟲蟻搜剔之品,方可收效。

藥如山羊角、地龍、蜂房、蜣螂蟲、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熱止痛,緩解僵攣,如肢節拘攣較甚者,還可加蘄蛇、山甲、僵蠶等品。如屬風濕痹痛而關節拘攣者,應重用寬筋藤,一般可用30~45g。

偏寒濕者,重用川烏、草烏、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風藤、海風藤善於通行經絡,疏利關節,有舒筋通絡之功,與雞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僅養血通絡,且能舒攣緩痛。

伴見肌肉萎縮者,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熟地黃、蜂房、石楠藤,並用蘄蛇粉,每次3g,1日2次,收效較佳。

以上諸證在辨治時,均需參用益腎培本之品,藥如熟地黃、仙靈脾、仙茅、淡蓯蓉、補骨脂、鹿角片、鹿銜草等,始可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