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外膜脂肪組織與冠心病的關係(下)

心外膜脂肪組織與冠心病的關係

作者:胡成平 趙迎新

一、EAT與冠心病

雖然EAT與冠心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但EAT並非冠心病發生的必要因素。 先天性全身脂肪代謝障礙患者雖無EAT和內臟脂肪組織, 但仍可見冠心病。 Tanami等在來自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中高危患者中並沒有觀察到EFV與CAC、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缺血程度之間有明顯關係。

1.EFV與心血管危險因素:

Wang等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EFV明顯高於非2型糖尿病, 提示EFV與代謝綜合征相關。

2.EAT與CAD:

(1)Ito等發現冠心病患者EFV明顯增高, 得出結論:EFV是冠心病的獨立預測因素(OR=1.10, P<0.01)。 Wu等研究了特定部位EAT與冠心病關係,

發現左房室間溝EAT與冠心病關係更為密切。

(2)EAT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相關。 Rajani等發現EAT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70%相關。 Çullu等發現在EFV與病變累及的血管類型及數目密切相關。 Wang等研究證實, EAT與冠狀動脈總體病變程度SYNTAX評分呈正相關。

3.EAT與ACS:

大型普通人群研究發現EFV增加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 Tannd等發現B超測量EAT厚度增加與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發生率密切相關, 並且指出預測AMI的界值為7.8 mm, 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1.8%以及82.5%。

EAT不僅與ACS的發生風險相關, 同時提供了關於病變血管數目、側支迴圈及病變血管TIMI血流分級等重要的資訊, 為ACS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前評估提供了依據。

Sen等發現側支迴圈豐富的ACS患者EFV厚度增加, EAT厚度>5.7 mm可獨立預測高側支迴圈形成,

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73%和69%。

Fukamachi等發現在AMI患者中, EAT厚度與多支血管病變密切相關, 且EAT厚度是多支血管病變的獨立預測因素(OR=1.987, P=0.025)。

Sen等發現梗死相關血管的TIMI血流分級與EAT厚度獨立相關(OR=0.785, P=0.001), 並指出EAT厚度是STEMI患者梗死相關血管低TIMI血流的獨立預測因素。

4.EFV增加與PCI術中併發症:

Zencirci等發現EAT厚度是成功直接PCI後無複流的獨立預測因素(OR=1.43, P=0.003)。 Gohbara等發現在首次經歷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並於發病後12 h內再灌注治療患者, 低EFV與低心肌挽救及高梗死面積有關, 提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EAT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提示EAT可能在PCI術後預後評估中有重要作用。

二、EAT與冠心病

EAT可能成為新型心血管病藥物治療靶點, 靶向藥物治療可能恢復EAT的正常功能。 已經證實EAT對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

TZD)、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GLP-1RA)、二肽肽酶(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4)及他汀類藥物有良好的反應性。 藥物誘導的棕色脂肪組織效應提示增加能量消耗可能是一種治療策略。

他汀類藥物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遷移及增殖、巨噬細胞的增殖、金屬蛋白酶的分泌以及細胞間黏附。 研究發現阿托伐他組較辛伐他汀/依折麥布組使EFV降低10%。 TZD、GLP-1RA及DPP4抑制劑是降血糖藥物, DPP4抑制劑可抑制GLP-1的降解。 TZD及GLP-1RA可觸發EAT的類棕色脂肪特性, 消耗大量白色脂肪組織, 甚至可能使體重下降。

Sacks等發現口服吡格列酮降糖的冠心病合併2型糖尿病患者, EAT中出現IL-1β及其他促炎介質基因表達的減少。 Grosso等研究發現吡格列酮及辛伐他汀聯合治療的冠心病患者, EAT炎症及血漿炎症標誌物大幅減少。

Iacobellis等發現利拉魯肽(GLP-1類似物)治療組患者的EAT厚度減小了40%, 但二甲雙胍組並無明顯變化。 Lima-Martínez等發現西他列汀(DPP4抑制劑)可顯著快速降低EAT厚度。 這種變化是獨立於體重減輕及血糖改善。 另外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也表現出心血管獲益, 干預性研究發現地特胰島素及甘精胰島素治療後EAT厚度分別減少了20%及14%。

雖然研究表明EFV降低可改善血糖、減少內臟脂肪組織、降低炎症因數水準以及體重指數, 但並不能明確其獲益是否直接由藥物作用於EAT所致。

大量循證醫學證據已證實EAT與CAD發生、發展及多種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密切相關。 但現階段多為觀察性研究, 缺少動物實驗及前瞻性研究。 雖然EAT對於早期亞臨床粥樣斑塊及高危斑塊的識別有一定價值,

但並不明確基於EFV危險分層的治療效果是否優於目前傳統心血管疾病危險分層。

Forouzandeh等發現EFV與CAC評分聯用, 可優化傳統危險分層方式, 但相比於CAC分數, EFV並無可信的界值去定義低、中和高危EFV值及其與斑塊發展和心血管事件的關係, 所以目前並不可能建議患者僅為測量EAT體積行心臟CT檢查。 在EAT的測量成為危險分層工具之前, 人群的EFV的分佈曲線可能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