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新鮮熱乎的《稻稈經》筆記出籠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學了外緣起, 就能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 學了內緣起, 就有一個準確的人生觀, 我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是一個千古之謎,

世間人對此卻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學了《稻稈經》, 能了知當下我是什麼。 《稻稈經》, 就清楚地講了十二緣起。

佛教將物質分為地水火風空界, 精神就是識界。 六界包含了肉體和精神, 人就是肉體和精神的組合體。 除了地水火風空以外, 沒有任何眾生。

地球上的七十億人口中, 無信仰的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個觀點, 即使從來沒有分析觀察, 一生下來就認為我是存在的, 即我執。

有信仰的除了佛教徒之外, 都認為有一個自我, 包括印度教以及其他宗教, 他們用各種語言來描述自我, 例如,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西方哲學通過種種邏輯來證明自我的存在。

佛教分為兩種, 一種雖然是信佛, 卻只是學人天佛教, 也會像其他非佛教徒一樣,

認為自我是存在的。 僅僅相信佛, 相信因果輪回, 佛教徒也不會明白無我的道理。

真正的佛教徒卻認為, 雖然現實生活中有我的存在, 但仔細觀察, 我卻是不存在的。

佛教只承認真理, 佛經中說, 即使是佛講的, 只要不符合真理, 就不能承認。

佛陀出世期間, 為了引導個別人, 也會講一些不了義的暫時法門。 所謂不了義, 即不到位, 有所保留。 如果不符合事實, 就會說, 這是不了義的, 是暫時的權巧之說。 無論南傳、北傳、漢傳、藏傳, 都是以此為准。

佛陀轉法輪的時候, 沒有現在的很多雜七雜八的宗教, 只有印度教。 印度教認為, 有一個創造世界的萬能神。 佛教無情卻地駁斥了自我的存在。

佛教認為, 經過觀察可以發現, 自我不存在。

佛教沒有通過所謂的邏輯來掩蓋自我不存在的真相, 而是大膽地直接告訴眾生, 沒有造物主、沒有萬能神。

當下的我是什麼

接下來, 《稻稈經》開始講當下的我是什麼:

彼地界, 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 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

六界如果都不是我, 那我還會是什麼呢?不可能有我!所謂自我, 只是意識創造的一個抽象的概念, 而不是具體的東西。 那下面我們來一一觀察:

首先, 地界不是我, 此處的“我“, 是沒有被其他宗教加工過的”我”。 其他宗教把我執誇大,

創造了一個相似的邏輯, 把我執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從而產生他們的“我”。

【地】, 是指身體中堅硬的部分, 我們從來不會認為骨骼、肌肉等堅硬物是我, 這很好理解。

以此類推, 地界不是眾生, 不是有生命者, 不是誕生者, 不是永遠年輕的, 不是萬事萬物的創造者, 不是男人, 不是女人, 不是黃門, 不是大自在, 不是我所, 也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這其中的大部分名詞, 是外道專用名詞, 即他們所指的“我”, 佛陀在此對所有外道的“我”都進行了一一否定。

瑜伽會說“梵我一體”, 雖然現在的瑜伽已經弱化了宗教成分, 但其中的梵, 就是指大自在。

佛教也有“大自在”的說法, 此說不是指造物主大自在。 佛陀講法時, 有很多梵天。 梵天不是一個人, 自古以來有很多梵天。

佛陀初轉法輪也有梵天的緣起, 他們是菩薩的化身, 所以出現在佛教的儀軌中。 佛教認為, 梵天只是福報比較大一點的天人而已, 不是造物主。

我所, 是指感官或身外之物。 既然我不存在, 我所也不存在。

除了這些以外, 也不是其餘的任何東西。

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

以此類推, 水、火、風、空、識, 也不是自我, 不是眾生, 不是有生命者, 不是誕生者, 不是永遠年輕的, 不是萬事萬物的創造者, 不是男人, 不是女人, 不是黃門, 不是大自在, 不是我所, 也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哪怕用成千上萬的名詞來描述自我, 都不存在、都不是。

以上講了自我是不存在的,意識有判斷、理解客觀事物的功能。其中有時候正確有時候錯誤。自我將身體內內外外的各種事物誤認為一體,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中觀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其中,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就是世俗諦,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定的權威。比如,我們看到一張靜止的長方形的桌子,這就是世俗諦。

但如果用顯微鏡去看,卻完全大相徑庭,首先沒有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其次,組成桌子的所有成分都在運動,這就是勝義諦。

同一張桌子因不同觀察者而得出的不同結論,就是二諦。其中哪個更接近於真實呢?當然是勝義諦。

相對地承認世俗諦,暫時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活著,因為有保留的必要,在錯誤的感官中,這都是存在的。但最真實的,是勝義諦。

因為暫時有我、有眾生,所以要成佛,要度化眾生、利益眾生。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真理。

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要用顯微鏡,生活中就不用顯微鏡一樣。

如果除了享受生活以外,什麼都不考慮,對萬事萬物的真相不感興趣,那就不需要學習勝義諦中觀空性,現實生活只需要普通感官的結論即可。

人天佛教以及積累福報的時候,只需要幸福快樂地生活,不需要談有我無我,只需斷惡行善即可。

如果對真理感興趣,那就必須用上中觀空性的顯微鏡。追求真理的時候,眼睛幫不上忙。

下面進一步詳細宣講十二緣起:

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

其中沒有“想”的所有詞,都要加“想”。

什麼是無明呢?

一想,無明盲目地對身體,產生了一個的想法,其實如果分析,就可以分為很多個體。

【一合想】,認為所有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就是我,這就是一合想。其實組合以後,也沒有產生什麼新的東西,所有成分,都各不相干,只是一種堆積和聚集而已。

比如說,一輛汽車的零件都是不一樣的零件,當把車拆下來以後,變成不同的零件。組合以後,就認為是一輛車,對上千個零件,就產生了一個觀念——汽車,這就是一合想。

【常想】,認為一個人從嬰兒到衰老,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所以會說“當他年輕時”、“當他衰老時”等等,除了衰老等變化以外,一個人本身是不變的,就是張三李四等等,這就是常想。

其實並非如此,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世上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

古印度有一種外道,即使從邏輯上根本找不到,卻不願承認,故而認為自我是不可思議的。

無論內在的精神,思想情緒、三觀等等一直在變化。還是外在的身體,也分分秒秒在改變。所以,這種恒常的想法,是無明。變化無常的物質與精神上,不存在一個不變的自我。

【堅牢想】,認為一切都是穩定的。一棟樓,每一天、每一年都是如此,因為我們沒有看到變化無常的真相。布朗運動早就證明,世上沒有恆常穩固。哪怕植物的花粉,都在朝著一個方向運動。磚頭、石頭、煤炭等等都是一樣。

世上沒有靜止堅固的桌子,所謂的穩定,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而已。錯覺讓我們產生了堅牢想,這就是無明。

【不壞想】,外道認為,自我最終也不會壞掉,而會前往天堂,這就是不壞想。這也是錯誤的,根本沒有自我,怎麼有不壞?

【安樂想】,認為輪回是幸福快樂的,看不到苦苦,明顯的痛苦。變苦,幸福快樂消失變化後的痛苦。沒有之前的幸福,就沒有後面的痛苦,幸福快樂時,常人看不到痛苦的結局,以表面現象將其判定為幸福。

以此類推,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年輕者、作者、我、我所想等各種想法、觀念,以及各種愚蠢無知的想法,都是無明。

聰明不是智慧

佛教所講的無明,與世俗的聰明並不矛盾。生活中的聰明,就是無明。聰明只是現實生活的層面,無明是更深層次的概念。比如,有些人很聰明,但這個聰明卻建立在無明的基礎之上。無明基礎之上的所有觀念,都是無明。

比如說,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所有東西,在顯微鏡看來,都是錯誤的,都是移動著的分子原子。同樣,聰明與無明也不矛盾。

更嚴重的無明,是認為善惡因果、前世後世不存在。

無明,十二緣起的火車頭

無明,是十二緣起的開頭。因為有了無明的火車頭,十幾節緣起的車廂,也就隨之而起、隨之而動。如果無明不存在,後面的十二緣起也無從生起。想解脫,必須找到一個對無明殺傷力很強的東西,消滅無明、破壞後面的十二緣起,讓十二緣起的列車停下來。這個極具殺傷力的東西,就是智慧。

智慧,智慧才能讓我們解脫。

與一想、一合想、常想等等對立的,就是智慧。當無明的勢力比較強的時候,不會產生對立的智慧等等。當通過聞思修,開始有了與無明對立的智慧,而且實力越來越強大時,所有的無明、胡思亂想都可以消滅。想解脫,必須找到智慧。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說:“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智慧才能讓我們解脫。除了慈悲與智慧,沒有大乘佛教,學習佛教,就要學習慈悲與智慧。

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而去寺院燒香拜佛,都不是佛教。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十二緣起的源頭。有了智慧,輪回從源頭上就解決了。

智慧,來自于聞思修行

但智慧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有產生智慧的因素。聞思修與福德資糧,都是產生智慧的因緣,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證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前提條件,是出離心、菩提心,為了出離心,要修四外加行。要有菩提心及其他解脫因緣,就需要修內五加行。在此基礎上聞思修,就能證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就能斷除一想、一合想等無明,從而獲得解脫。我們花費的所有功夫,都是為了消滅無明,獲得超凡脫俗的智慧。

世間的聰明才智,還停留在無明的狀態中,還沒有突破無明的範疇,即使看似很了不起,仍然是無明。科學技術等等,雖然給人類帶來各種便利,但仍然屬於無明。

完全超越無明的,只有無我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讓我們解脫。

以上講了自我是不存在的,意識有判斷、理解客觀事物的功能。其中有時候正確有時候錯誤。自我將身體內內外外的各種事物誤認為一體,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中觀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其中,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就是世俗諦,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定的權威。比如,我們看到一張靜止的長方形的桌子,這就是世俗諦。

但如果用顯微鏡去看,卻完全大相徑庭,首先沒有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其次,組成桌子的所有成分都在運動,這就是勝義諦。

同一張桌子因不同觀察者而得出的不同結論,就是二諦。其中哪個更接近於真實呢?當然是勝義諦。

相對地承認世俗諦,暫時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活著,因為有保留的必要,在錯誤的感官中,這都是存在的。但最真實的,是勝義諦。

因為暫時有我、有眾生,所以要成佛,要度化眾生、利益眾生。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真理。

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要用顯微鏡,生活中就不用顯微鏡一樣。

如果除了享受生活以外,什麼都不考慮,對萬事萬物的真相不感興趣,那就不需要學習勝義諦中觀空性,現實生活只需要普通感官的結論即可。

人天佛教以及積累福報的時候,只需要幸福快樂地生活,不需要談有我無我,只需斷惡行善即可。

如果對真理感興趣,那就必須用上中觀空性的顯微鏡。追求真理的時候,眼睛幫不上忙。

下面進一步詳細宣講十二緣起:

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

其中沒有“想”的所有詞,都要加“想”。

什麼是無明呢?

一想,無明盲目地對身體,產生了一個的想法,其實如果分析,就可以分為很多個體。

【一合想】,認為所有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就是我,這就是一合想。其實組合以後,也沒有產生什麼新的東西,所有成分,都各不相干,只是一種堆積和聚集而已。

比如說,一輛汽車的零件都是不一樣的零件,當把車拆下來以後,變成不同的零件。組合以後,就認為是一輛車,對上千個零件,就產生了一個觀念——汽車,這就是一合想。

【常想】,認為一個人從嬰兒到衰老,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所以會說“當他年輕時”、“當他衰老時”等等,除了衰老等變化以外,一個人本身是不變的,就是張三李四等等,這就是常想。

其實並非如此,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世上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

古印度有一種外道,即使從邏輯上根本找不到,卻不願承認,故而認為自我是不可思議的。

無論內在的精神,思想情緒、三觀等等一直在變化。還是外在的身體,也分分秒秒在改變。所以,這種恒常的想法,是無明。變化無常的物質與精神上,不存在一個不變的自我。

【堅牢想】,認為一切都是穩定的。一棟樓,每一天、每一年都是如此,因為我們沒有看到變化無常的真相。布朗運動早就證明,世上沒有恆常穩固。哪怕植物的花粉,都在朝著一個方向運動。磚頭、石頭、煤炭等等都是一樣。

世上沒有靜止堅固的桌子,所謂的穩定,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而已。錯覺讓我們產生了堅牢想,這就是無明。

【不壞想】,外道認為,自我最終也不會壞掉,而會前往天堂,這就是不壞想。這也是錯誤的,根本沒有自我,怎麼有不壞?

【安樂想】,認為輪回是幸福快樂的,看不到苦苦,明顯的痛苦。變苦,幸福快樂消失變化後的痛苦。沒有之前的幸福,就沒有後面的痛苦,幸福快樂時,常人看不到痛苦的結局,以表面現象將其判定為幸福。

以此類推,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年輕者、作者、我、我所想等各種想法、觀念,以及各種愚蠢無知的想法,都是無明。

聰明不是智慧

佛教所講的無明,與世俗的聰明並不矛盾。生活中的聰明,就是無明。聰明只是現實生活的層面,無明是更深層次的概念。比如,有些人很聰明,但這個聰明卻建立在無明的基礎之上。無明基礎之上的所有觀念,都是無明。

比如說,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所有東西,在顯微鏡看來,都是錯誤的,都是移動著的分子原子。同樣,聰明與無明也不矛盾。

更嚴重的無明,是認為善惡因果、前世後世不存在。

無明,十二緣起的火車頭

無明,是十二緣起的開頭。因為有了無明的火車頭,十幾節緣起的車廂,也就隨之而起、隨之而動。如果無明不存在,後面的十二緣起也無從生起。想解脫,必須找到一個對無明殺傷力很強的東西,消滅無明、破壞後面的十二緣起,讓十二緣起的列車停下來。這個極具殺傷力的東西,就是智慧。

智慧,智慧才能讓我們解脫。

與一想、一合想、常想等等對立的,就是智慧。當無明的勢力比較強的時候,不會產生對立的智慧等等。當通過聞思修,開始有了與無明對立的智慧,而且實力越來越強大時,所有的無明、胡思亂想都可以消滅。想解脫,必須找到智慧。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說:“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智慧才能讓我們解脫。除了慈悲與智慧,沒有大乘佛教,學習佛教,就要學習慈悲與智慧。

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而去寺院燒香拜佛,都不是佛教。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十二緣起的源頭。有了智慧,輪回從源頭上就解決了。

智慧,來自于聞思修行

但智慧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有產生智慧的因素。聞思修與福德資糧,都是產生智慧的因緣,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證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前提條件,是出離心、菩提心,為了出離心,要修四外加行。要有菩提心及其他解脫因緣,就需要修內五加行。在此基礎上聞思修,就能證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就能斷除一想、一合想等無明,從而獲得解脫。我們花費的所有功夫,都是為了消滅無明,獲得超凡脫俗的智慧。

世間的聰明才智,還停留在無明的狀態中,還沒有突破無明的範疇,即使看似很了不起,仍然是無明。科學技術等等,雖然給人類帶來各種便利,但仍然屬於無明。

完全超越無明的,只有無我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讓我們解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