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驀然回首,已是立冬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 分享內容到朋友。

點擊上方綠標, 可收聽主播 張森 朗讀音訊

“落葉黃, 寒風狂, 立冬時節又登場;花帶露, 月如霜, 一天更比一天涼。 ”立冬, 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 表示開始進入冬季。 “立, 建始也;冬, 終也, 萬物收藏也”, 立冬過後, 天明顯黑得更早, 防寒保暖也顯得更加重要。

“北風潛入悄無聲, 未品濃秋已立冬。 ”今天立冬了, 你準備好了嗎?

立冬三候

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 冰寒于水, 所以是水與凍的結合, 冬寒水結, 是為伏陰。 孟冬始冰, 仲冬冰壯, 季冬冰盛。

地始凍:立冬後五日“地始凍”, 冰壯曰“凍”, 地凍為凝結, “藹藹野浮陽, 暉暉水披凍”。

雉入大水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與“雀入大水為蛤”對應, 蜃是大蛤, 古人認為, 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以上節選自《微讀節氣》(朱偉著)

立冬習俗

迎冬

古時此日, 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 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賀冬

亦稱“拜冬”, 民間有祭祖、飲宴、蔔歲等習俗, 大家也會更換新衣慶賀往來。

冬泳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 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 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 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

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 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 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 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 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 因此, 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 祈求福祉。

立冬三候

北方:吃餃子

北方有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源於“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兩邊翹翹,中間圓鼓鼓的餃子,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立冬時節,人們吃餃子、餛飩,也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之意。

臺灣:“羊肉爐”、“薑母鴨”

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人們喜歡吃些雞鴨魚肉,以增強體制抵禦寒冬。在我國臺灣,立冬日,街上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人滿為患。大多家庭還會燉香油雞、四物雞來增加能量。‘’

南京:吃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吃起了生蔥。

福建潮汕:吃甘蔗

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冬天養生,以“養藏”為主

立冬”節氣過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開始適當進補。

起居: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專家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情志: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洪敏說,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藥補:膏方進補未必適宜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近年來,膏方進補非常流行。膏方是把藥材煲成湯藥後加入蜂蜜等材料調味,並製成膏狀,因為口感好,服用方便,越來越受到歡迎。洪敏提醒,膏方一般來說比較滋膩,易生濕,而南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讓人非常容易惹濕,因此,膏方進補在南方並非人人適宜,建議在選擇膏方進補前,一定要諮詢過醫生,辨明體質後再做決定。

運動:戶外運動要謹慎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如今,晨跑、瑜伽等諸多頗為時尚的運動項目早已成為白領人群“健康功能表”中的“主菜”。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宋經中教授強調,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煉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樹葉黃了,就要掉了

冬天來了,覺得涼了

市北君提醒大家

注意保暖

及時添衣

然後,

等冬天的第一場雪吧~

(綜合搜狐健康、百度百科、人民日報微信等)

北方有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源於“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兩邊翹翹,中間圓鼓鼓的餃子,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立冬時節,人們吃餃子、餛飩,也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之意。

臺灣:“羊肉爐”、“薑母鴨”

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人們喜歡吃些雞鴨魚肉,以增強體制抵禦寒冬。在我國臺灣,立冬日,街上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人滿為患。大多家庭還會燉香油雞、四物雞來增加能量。‘’

南京:吃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吃起了生蔥。

福建潮汕:吃甘蔗

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冬天養生,以“養藏”為主

立冬”節氣過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開始適當進補。

起居: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專家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情志: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洪敏說,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藥補:膏方進補未必適宜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近年來,膏方進補非常流行。膏方是把藥材煲成湯藥後加入蜂蜜等材料調味,並製成膏狀,因為口感好,服用方便,越來越受到歡迎。洪敏提醒,膏方一般來說比較滋膩,易生濕,而南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讓人非常容易惹濕,因此,膏方進補在南方並非人人適宜,建議在選擇膏方進補前,一定要諮詢過醫生,辨明體質後再做決定。

運動:戶外運動要謹慎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如今,晨跑、瑜伽等諸多頗為時尚的運動項目早已成為白領人群“健康功能表”中的“主菜”。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宋經中教授強調,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煉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樹葉黃了,就要掉了

冬天來了,覺得涼了

市北君提醒大家

注意保暖

及時添衣

然後,

等冬天的第一場雪吧~

(綜合搜狐健康、百度百科、人民日報微信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