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今日立冬,接下來的日子裡,學一些泡腳的姿勢

諸病從寒起, 寒從足下生

春天泡腳, 升陽固脫;

夏天泡腳, 除濕去暑;

秋天泡腳, 肺腑潤育;

冬天泡腳, 藏精溫腎;

熱水泡腳, 如吃補藥;

中藥泡腳, 勝吃補藥。

今日就是立冬了, 天氣越來越冷, 也越來越難熬。

雙腳是非常容易感知寒冷的, 氣血稍弱的女孩, 腿腳不靈便的老人, 甚至是絕大多數亞健康的人, 在冬天總會覺得雙腳冰涼, 這是為什麼呢?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 中醫認為寒氣濕氣容易從足底湧泉穴進入, 通過循經走足底的脾, 腎, 肝經進入人的體內, 西醫認為, 腳離心臟最遠, 血液供應慢而少, 抵禦寒冷的能力較差, 一旦足部著了涼, 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 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症狀。

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入秋後, 寒氣升, 泡腳驅寒, 消百病。 為了避免“寒從腳下生”, 冬季養生, 建議堅持足浴的習慣。

泡腳可以溫通經絡, 祛寒濕, 升清陽, 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增加足部的營養供給, 保持皮膚柔軟, 消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

特別是中藥足浴, 利用熱水促進藥物滲透進人體的作用, 即可保證藥物能通過腳部透達周身經絡, 又不會出現口服藥物過量導致不良反應的情況。 可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中藥配方,

放入熱水中, 浸泡雙腳。

中藥薰蒸浸泡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將其應用於足療中, 能借助熱水擴張足部的毛細血管, 使中藥的有效成份充分地通過毛血管迴圈至全身經絡, 再循經絡運行到五臟六腑從而達到內病外治, 上病下治的作用。

秋季泡腳要加三樣寶

1、生薑祛寒

生薑在中醫上屬於辛溫解表藥, 有祛寒解表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生薑能夠刺激毛細血管, 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薑泡腳。

需要注意的是, 用生薑泡腳並不是將生薑放入熱水中泡一會兒, 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薑半塊)。 將其拍扁, 放入鍋中加入小 半鍋水, 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煮好後, 將全部姜水倒出, 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2、艾草溫肺

據《本草綱目》記載, 艾草是性溫、味苦、無毒的一味藥。 它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也常用於針灸, 故又被稱為“醫草”。 用艾草泡腳還能夠改善肺功能, 對於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處。 艾草泡腳的方法和生薑泡腳的方法相近, 一般取30—50克(一小把)幹艾草煮水泡腳。

3、桂皮消腫

桂皮,又稱肉桂、官桂或香桂,它與花椒都是家庭中常用的香料,二者都有溫腎陽的作用。用其泡腳,對於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如果出現了腎源性水腫,可以用花椒和桂皮各15克(一小撮或一小塊)煮後泡腳,煮法同煮生薑的方法。連續用此法泡腳能夠起到一定的消腫作用。

3、桂皮消腫

桂皮,又稱肉桂、官桂或香桂,它與花椒都是家庭中常用的香料,二者都有溫腎陽的作用。用其泡腳,對於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如果出現了腎源性水腫,可以用花椒和桂皮各15克(一小撮或一小塊)煮後泡腳,煮法同煮生薑的方法。連續用此法泡腳能夠起到一定的消腫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