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華西醫生“下沉”社區,成華42萬人擁有“健康管家”

目前, 成華區常住人口已達118萬, 人口結構及發病特點主要表現為“三多”:即老齡人口較多, 孕產婦及兒童較多, 慢病患者較多。

由於受歷史因素影響, 成華區優質醫療資源相對匱乏。 為促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加快聚集, 近年來該區在啟動成都譽美醫院、成都市新華人民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等駐區醫療機構升級改造的同時, 還先後引進了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龍潭醫院、百匯醫院等一批大型綜合醫院, 還有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新生堂婦兒專科醫院、新視界眼科醫院等一批特色專科醫院,

填補了區內無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空白, 縮小了品牌專科醫院匱乏的差距。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滿足群眾多元化健康服務

今年8月, 川港醫療合作論壇在成華區舉行,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政司司長、新風天域集團現任董事長梁錦松宣佈, 增加10億元戰略投資,

屆時顧連康復醫院將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國際康復專科醫院。 經過幾年建設, 目前在成華區東客站周邊已陸續吸引了醫療服務、健康養老、母嬰保健、醫療美容等眾多服務機構入駐, 標誌著全省首個國際醫療健康產業集群正式“啟航”, 隨著規模達28萬平方米的一站式國際醫療健康中心陸續投入運營, 預計最終可同時容納近萬人就診, 已滿足市民多元化的就醫需求。

全區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家, 逐步建立起管理規範、運作高效的管理體系,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轉漸入良性軌道。 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有效增強, 建立居民健康檔案92.67萬份, 建成5A級預防接種門診6家, 家庭醫生團隊累計簽約42.7萬人, 在全國首創以“健康驛站”為平臺的全科醫生“零距離”服務模式。

成功創建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 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榮獲成都首屆“最佳衛生服務中心”稱號。

區屬公立醫院改革成效初顯。 區第六人民醫院試點探索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獲市政府肯定, 順利完成了區屬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試點工作。 2014年起, 區級公立醫院全面實施取消藥品加成, 2016年起, 城市公立醫院全面實施取消藥品加成, 截至目前, 累計為患者減少藥品支出1338.7萬元。

構建醫療服務聯盟

華西醫生“下沉”社區

2016年9月, 成華區按照“N+1+n”醫聯體模式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正式簽訂了《“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合作框架協定》, 真正做到了將華西醫院的醫生請到了家門口, 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 現已開通網路聯合門診、網上預約掛號、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選派專家駐點、培訓、帶教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 有效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技能。

“華西-成華醫聯體的建立, 讓華西的醫生真正地走進了社區, 走進了居民, 融入社區的工作。 ”華西全科醫生代華這樣告訴記者。 她主要在三個衛生服務中心駐點, 不僅會定期到中心巡診, 平時還會為中心醫生做專科培訓和病案指導。

“直接受益、解憂解難, 我很幸運擁有幸福的晚年……”87歲的鄔仲英婆婆專門為代華手寫了一封感謝信, 一張A4紙上密密麻麻全是感動。2016年第一次到跳蹬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代華醫生從頭到腳地給她進行了健康指導,耐心詳細的解釋。從此幾乎每週她都會來報到,有時諮詢病痛,有時聊聊身體狀況,及用藥情況等。鄔婆婆真正把代華當成了自己的朋友,這才是“華西-成華醫療聯盟”合作的真正意義。

2017年7月21日,華西醫院-青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路視頻門診室裡,常年受支氣管哮喘困擾的范阿姨正在中心內科醫師的協助下,通過語音、視頻與華西醫院歐雪梅教授交流病情,制訂了新的用藥方案、後續檢查和治療計畫。“一直想去大醫院看病,但是掛號難排隊難,打消了我的念頭,現在好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網路視頻讓華西專家看病,方便又省時,真好!”范阿姨高興地說。

成華區搭建起“華西-成華”醫療專網,實現了醫聯體內簽約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檢驗報告等資訊共用和業務協同,網路門診、區域心電等遠端診療專案已經逐一上線運行,在基層醫療機構即能完成華西醫院自助掛號、繳費和列印檢驗報告等功能的自助服務終端也正式開通。自聯盟建立以來,醫聯體內遠端診療達6941人次,其中:網路門診1590人次,遠端心電5351人次。年內,區域影像集中閱片、檢驗檢查互通等業務協同也將開通,將大大縮短群眾就醫等待時間、減少就醫往返成本。

作為一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劉玉潔說出了自己的感觸,自華西駐點醫生袁波到聖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查房及帶教以來,她學到不少知識,以前基層醫院很難學習的病例、先進診療技術都從袁波那裡獲知,很大程度提高了她對一些醫療知識的新認識。

逾42萬人簽約家庭醫生

“健康管家”貼身更貼心

2014年以來,成華區加快建設健康城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一套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型城市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新模式。推行以“健康驛站”為平臺的家庭醫生院落“零距離”服務模式。讓社區居民不出院門即可享受到便捷、優質、可及的家庭醫生服務。

在青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恰巧看到這樣一幕,下午4點,買菜回家的“粉絲”林益芳路過社區醫院,找“家庭醫生”楊曉靜“聊天”。林阿姨今年71歲,患高血壓、糖尿病有10餘年了,最初因看病開藥,結識了楊曉靜,在之後的接觸中,楊醫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像家人一般感動著林阿姨。開的藥快吃完了,提醒她來醫院複診;每半年的體檢時間快到了,也會提醒她;時間久了,藥是不是該調一下了?最近血壓、血糖監測結果如何?這些都是楊曉靜記掛著的。她的家庭醫生團隊現在共管理重點人群2000餘人。

“最初家庭醫生走進院落並不順利,幸好有林阿姨他們這些粉絲的支持和幫助,我們的工作才得以開展。”楊曉靜說,以往患者要生病了才會想到要去找醫生,對於醫生主動上門的,會比較排斥。而“家庭醫生”正是要改變這些,從被動等待患者走進醫院,變為主動出擊把患者“管起來”。

為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認可度,成華區創新打造了“粉絲”團隊慢病管理模式,以社區為一級網路建立了由慢病患者、社區網格員、熱心居民等組成的“粉絲”團隊,從中遴選出一批骨幹,由華西專家集中開展健康素養、合理膳食以及慢病防控方面的專題培訓,再由骨幹“粉絲”通過同伴教育,以社區為二級網路、樓棟為三級網路,以點帶面逐步擴展“粉絲”團隊覆蓋面。“粉絲”團隊與家庭醫生團隊互結對子,協助開展簽約服務宣傳、義診活動、慢病自我管理等工作,在家庭醫生團隊及群眾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橋樑”,讓群眾更加認可、信任家庭醫生。

隨著聯盟合作的持續深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日臻優化,成華區基層醫療機構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一是基層診療及轉診量顯著增長。聯盟建立1年以來,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量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3.7%;上轉人次增長了1倍,下轉人次增長了1.3倍。二是家庭醫生簽約率顯著增加。截至目前,家庭醫生累積簽約42.7萬人,簽約率達44.2%,較聯盟建立前提高了16.7個百分點。三是慢性病管理率顯著增長。在管高血壓患者增幅達24.3%,在管糖尿病患者增幅達7.9%,在管門診特殊疾病患者數增長25.3%。四是家庭醫生團隊市級考核成績優異。在成都市家庭醫生團隊2017年度績效考核中,成華區由2016年排名全市靠後躍居全市第三。五是群眾滿意度不斷攀升。在成都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測評中,成華區醫療衛生滿意度上升至前三名。

連日來,成華區衛計系統採取中心組學習會、黨支部會、黨小組會、“微黨課”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引導廣大黨員職工積極投身于“健康成華”建設,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健康保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部署。作為基層區縣,我們將立足區情實際與群眾需求,圍繞打造‘健康成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優質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成華區衛計局局長何豔紅表示。

一張A4紙上密密麻麻全是感動。2016年第一次到跳蹬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代華醫生從頭到腳地給她進行了健康指導,耐心詳細的解釋。從此幾乎每週她都會來報到,有時諮詢病痛,有時聊聊身體狀況,及用藥情況等。鄔婆婆真正把代華當成了自己的朋友,這才是“華西-成華醫療聯盟”合作的真正意義。

2017年7月21日,華西醫院-青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路視頻門診室裡,常年受支氣管哮喘困擾的范阿姨正在中心內科醫師的協助下,通過語音、視頻與華西醫院歐雪梅教授交流病情,制訂了新的用藥方案、後續檢查和治療計畫。“一直想去大醫院看病,但是掛號難排隊難,打消了我的念頭,現在好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網路視頻讓華西專家看病,方便又省時,真好!”范阿姨高興地說。

成華區搭建起“華西-成華”醫療專網,實現了醫聯體內簽約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檢驗報告等資訊共用和業務協同,網路門診、區域心電等遠端診療專案已經逐一上線運行,在基層醫療機構即能完成華西醫院自助掛號、繳費和列印檢驗報告等功能的自助服務終端也正式開通。自聯盟建立以來,醫聯體內遠端診療達6941人次,其中:網路門診1590人次,遠端心電5351人次。年內,區域影像集中閱片、檢驗檢查互通等業務協同也將開通,將大大縮短群眾就醫等待時間、減少就醫往返成本。

作為一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劉玉潔說出了自己的感觸,自華西駐點醫生袁波到聖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查房及帶教以來,她學到不少知識,以前基層醫院很難學習的病例、先進診療技術都從袁波那裡獲知,很大程度提高了她對一些醫療知識的新認識。

逾42萬人簽約家庭醫生

“健康管家”貼身更貼心

2014年以來,成華區加快建設健康城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一套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型城市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新模式。推行以“健康驛站”為平臺的家庭醫生院落“零距離”服務模式。讓社區居民不出院門即可享受到便捷、優質、可及的家庭醫生服務。

在青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恰巧看到這樣一幕,下午4點,買菜回家的“粉絲”林益芳路過社區醫院,找“家庭醫生”楊曉靜“聊天”。林阿姨今年71歲,患高血壓、糖尿病有10餘年了,最初因看病開藥,結識了楊曉靜,在之後的接觸中,楊醫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像家人一般感動著林阿姨。開的藥快吃完了,提醒她來醫院複診;每半年的體檢時間快到了,也會提醒她;時間久了,藥是不是該調一下了?最近血壓、血糖監測結果如何?這些都是楊曉靜記掛著的。她的家庭醫生團隊現在共管理重點人群2000餘人。

“最初家庭醫生走進院落並不順利,幸好有林阿姨他們這些粉絲的支持和幫助,我們的工作才得以開展。”楊曉靜說,以往患者要生病了才會想到要去找醫生,對於醫生主動上門的,會比較排斥。而“家庭醫生”正是要改變這些,從被動等待患者走進醫院,變為主動出擊把患者“管起來”。

為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認可度,成華區創新打造了“粉絲”團隊慢病管理模式,以社區為一級網路建立了由慢病患者、社區網格員、熱心居民等組成的“粉絲”團隊,從中遴選出一批骨幹,由華西專家集中開展健康素養、合理膳食以及慢病防控方面的專題培訓,再由骨幹“粉絲”通過同伴教育,以社區為二級網路、樓棟為三級網路,以點帶面逐步擴展“粉絲”團隊覆蓋面。“粉絲”團隊與家庭醫生團隊互結對子,協助開展簽約服務宣傳、義診活動、慢病自我管理等工作,在家庭醫生團隊及群眾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橋樑”,讓群眾更加認可、信任家庭醫生。

隨著聯盟合作的持續深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日臻優化,成華區基層醫療機構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一是基層診療及轉診量顯著增長。聯盟建立1年以來,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量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3.7%;上轉人次增長了1倍,下轉人次增長了1.3倍。二是家庭醫生簽約率顯著增加。截至目前,家庭醫生累積簽約42.7萬人,簽約率達44.2%,較聯盟建立前提高了16.7個百分點。三是慢性病管理率顯著增長。在管高血壓患者增幅達24.3%,在管糖尿病患者增幅達7.9%,在管門診特殊疾病患者數增長25.3%。四是家庭醫生團隊市級考核成績優異。在成都市家庭醫生團隊2017年度績效考核中,成華區由2016年排名全市靠後躍居全市第三。五是群眾滿意度不斷攀升。在成都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測評中,成華區醫療衛生滿意度上升至前三名。

連日來,成華區衛計系統採取中心組學習會、黨支部會、黨小組會、“微黨課”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引導廣大黨員職工積極投身于“健康成華”建設,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健康保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部署。作為基層區縣,我們將立足區情實際與群眾需求,圍繞打造‘健康成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優質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成華區衛計局局長何豔紅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