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還洞庭一湖清水 讓湘江碧波蕩漾

党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後, 湖南代表團滿載著收穫的喜悅回到長沙,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第一時間部署十九大精神學習傳達後, 來不及稍事休整, 就風塵僕僕地趕往常德、益陽, 乘船深入洞庭湖區, 就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進行一線調研和督促落實, 莊嚴承諾要“還洞庭一湖清水”, 並於第二天召開省市縣鄉村五級幹部電視電話會議, 動員、部署、落實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工作。 如此馬不停蹄、雷厲風行, 可以想見以流域治理為代表的生態環境保護在他心中的分量。 這, 其實也是杜家毫書記推動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湖南落地的一個生動寫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理念發軔于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時, 但同在長江之南的湖南, 其實一直也在自覺踐行這一綠色發展的真諦。 2013年9月, 杜家毫任職湖南省省長不久, 在湘江流域保護和整治會議上就明確提出, “既要金山銀山, 又要綠水青山;若毀綠水青山, 寧棄金山銀山”, 堅持“新賬不能再欠、老賬努力去還”的工作原則, 確定實施“一號重點工程”, 制定了三個“三年行動計畫”, 以及實行“一票否決”和“一支筆審批”的具體政策保障。

自此以後, 以湘江流域保護、洞庭湖生態治理為代表的一江一湖生態保衛戰戰鼓擂得更響。

一年接著一年幹, 一件接著一件幹, 湖南廣大幹部群眾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一定有我的情懷, 扎實推進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發展結構、轉換發展動力的新發展理念在湖南落地生根。 從湖南決策層, 到流域各級政府, 真抓實幹、苦幹巧幹, 換來了今天的洞庭波湧連天浪, 換來了湘江華麗轉身東方萊茵河。 喝上乾淨的水, 呼吸新鮮的空氣, 吃上安全的食品, 這些曾經遠去的存在又回到了百姓的身邊。

不經滄桑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不經歷這一過程的人, 很難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 也很難感受付出後的收穫。 湘江流域的治理, 洞庭湖的整治, 實際上就是一種人們轉變發展觀念, 用新時代發展要求來重塑發展方式的艱難過程。

常言道: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洞庭湖作為湖南百姓的母親湖, 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湖畔居民, 更被譽為“長江之腎”, 是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屏障。 毋庸諱言, 過往粗放、短視的發展模式, 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生態環境日益脆弱的“後遺症”。 還洞庭一湖清水, 不光要將圍網養殖、違規排放等現存問題一一解決。 與此同時, 找到一條平衡百姓的生活所需和保護好湖水生態的新路子,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這才是關鍵所在, 這也才能持久。

湘江是湖南人賴以生存的母親河, 更是湖湘文化千年傳承的脈動所在。 湘江流域的治理和保護, 事關湖南未來發展, 事關人民幸福。 重金屬污染、無序采砂、農業面源污染等,

也曾經讓湖南出現面對江水喊渴的尷尬。 淘汰落後產能, 關停污染企業, 湖南以雷霆之勢發起了湘江保衛戰, 讓湘江重新煥發了活力。

“西南雲氣來衡岳, 日夜江聲下洞庭”, 鐫刻著瀟湘八景的湘江迤邐北上, 也流淌著一個個現代大禹治水的故事。 去年6月24日, 杜家毫在湖南日報刊發署名文章《讓一江清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 在這篇文章中, 既反映了湖南省委省政府自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堅持底線思維, 精准發力、久久為功, 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和措施, 也展現了湖南幹部群眾一個一個難題破解, 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 努力實現一江清水的目標的努力和付出。

這篇文章刊發不久,

杜家毫接棒擔任湖南省委書記, 在第十一次湖南省黨代會上, 明確提出以“創新引領, 開放崛起”的戰略, 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 2016年的最後一天, 他在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2016年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 “這項工作絕非一日之功, 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只能抓緊、不能放鬆。 要一棒接著一棒幹, 一以貫之、一抓到底、久久為功。 ”

十九大報告指出, “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杜家毫書記的“江”“湖”情懷, 寄託著三湘兒女未來的生活福祉, 更是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實踐, 是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湖南幹部群眾的接續奮鬥,長島人歌動地詩的壯美畫面終將重現我們面前,一江碧水匯洞庭的寫意場景也會成為現實。

文/彭石頭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湖南幹部群眾的接續奮鬥,長島人歌動地詩的壯美畫面終將重現我們面前,一江碧水匯洞庭的寫意場景也會成為現實。

文/彭石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