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傳統項目能變通才有出路

“南京工藝有三寶, 雲錦剪紙仿古雕”, 然而, 由於國家規定今年12月31日前將全面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製品活動, 仿古牙雕即將“無米下鍋”。 媒體近日報導了這一令人糾結的情況。

傳統項目“不合時宜”, 有的是與現行法律衝突, 有的是與當代文明、價值觀念不符, 有的乾脆就失去了“照舊”的現實條件, 結果, 一些項目只能進博物館, 另一些則面臨“想存活就必須改變”的局面。 不過, 不是所有項目都願意接受改變, 關於這一點, 特別有代表性的理由是, “追求藝術的完美”。

大多數傳統專案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

對材料和流程很講究, 傳承人往往視恪守規範為追求完美的必要條件。 這樣做有一定道理, 某些專案確實需要採用特定的材料和流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比如象牙之於仿古牙雕, 比如普通翠鳥的腋下絨毛之於點翠。 但是, 事分輕重緩急, 當一項傳統項目逐漸式微, 處於市場萎縮、後繼乏力的境況時, 想辦法保證它的延續才是最重要的;為達到提高存活率和影響力的目的, 一切舊的規範都可以改變, 都應當考慮變通。 報導提到, 很多牙雕藝人已經開始尋找象牙的替代材料, 如木材、牛骨等, 這就是變通。

事實上, 所有如今看來“約定俗成”的規範, 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都經過了多次順應時勢的改變;任何傳統項目或藝術形式能夠綿延至今,

必然經過多次變通。 拿戲曲藝術來說, 京劇早期都是男演員, 女性不准登臺, 直到清末民初才有女性的“坤班”演出;種種被後人奉為經典的派系, 也都是不同地方戲曲藝術各自創新、互相借鑒融合的結果。 藝術源自人的智慧, 紮根于現實, 為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服務;現實條件和人的需求在變, 因此藝術也一直在變。 假如無視現實條件和人的需求, 只顧著恪守傳統規範, 豈不是本末倒置?

正如傳承血脈, 後裔之于祖先, 不僅有DNA的承繼, 更一定有自己的新特徵, 用以適應新環境、開拓新空間。 部門傳統專案面臨傳承困境, 是因為舊規範已經不適應新環境, 唯有著力尋找合適的變通方案, 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傳統項目才有望走出困境, 走出一條新路。

文/吳雲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