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一年風風雨雨 黨代表朱玉國帶著村民走出一條脫貧路

未來網在十九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這些話, 句句說到了朱玉國的心坎兒裡, 因為十一年來他也帶著曾記畔村的村民風風雨雨走出了一條脫貧路。

十九大黨代表朱玉國。 圖片來自網路。

朱玉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的黨支部書記。 十一年前, 曾記畔村還是全國500個貧困村之一, 作為黨支部書記的朱玉國抓住機遇, 推動創新, 帶領村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現在, 他又多了個身份, 十九大黨代表。

“十九大期間, 我五次進入人民大會堂, 感到非常榮幸!”朱玉國的話裡難掩激動, “聽完報告走出人民大會堂, 我感覺手有點脹, 一看, 原來是聽報告時鼓掌鼓的。 ”

朱玉國告訴記者, 他從北京回去以後,

就沒怎麼閑著。 先是組織村民傳達十九大精神, 然後去縣裡作關於十九大精神的報告, 沒等喘口氣, 又跑去銀川參加會議, 進行十九大精神的宣講。

“老朱自從北京回來, 就沒有在家裡待上一天, 天天大清早就出門, 晚上十點多才回來。 ”對朱玉國的奔波忙碌, 妻子總是忍不住“抱怨”幾句。

近期, 朱玉國已經安排了40場宣講會。 為了準確傳達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每天晚上都要根據次日的不同聽眾備好課, 經常忙到十一二點才睡覺。 “我作為一個農民, 能被選為基層黨代表, 參加十九大, 感到非常榮幸, 也非常高興!這說明我們黨重視基層, 心跟基層老百姓在一起。 我是党的代表, 就要把黨的聲音帶到群眾中去, 帶領群眾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提到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幾項要求。 朱玉國也已經有所行動。

“我們跟中銀投談了一個光伏項目, 通過在低產貧困戶家中安裝光伏設備, 每年給予5000元的固定收入和1200度的用電量。 一方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 一方面也有利於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 ”朱玉國告訴記者, 曾記畔村是鄉里第一個開展屋頂光伏專案的村子, 已有80多戶安裝了設備。 現在的曾記畔村, 不僅生活富裕了, 環境越來越好。

老百姓口袋裡有了錢, 在物質上得到富裕後, 也在精神上有了更多追求。 朱玉國就帶領村民排練皮影戲, 自編自演秧歌和舞蹈, 讓村民定期進行表演交流。

“最近我們主要在抓鄉村文明建設, 宣傳‘厚養薄葬’觀念, 摒棄不好的風俗習慣, 促進鄉風文明。 ”

在教育、醫療、養老都具備一定基礎後, 朱玉國也開始對離開村子的大學生有所期待。 “現在, 村裡發展的不錯, 我們準備開展一些項目, 比如養殖、種植合作社, 同時提供特殊的優惠政策, 歡迎有文化、有能力的大學生回來發展建設。 ”

可在之前, 朱玉國是不指望那些走出去的大學生能回來的。 “也就這兩年才有點苗頭, 以前, 村裡太窮, 大學生考出去的就不回來了。 ”想到村子摘掉貧困帽子以前的狀況, 朱玉國也忍不住感慨。

在摘掉貧困帽子之前, “吃水沒有源, 走路很艱難, 三年兩頭旱, 口袋沒有錢”就是那時候曾記畔村的真實寫照。 全村728戶2058個人,

都被壓在貧困的大山之下。

2006年10月, 曾記畔村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村級互助資金試點村,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朱玉國覺得, 曾記畔村脫貧致富的機會來了。 “那你說, 我想讓老百姓脫貧致富, 搞建設, 拿什麼搞?不能拿嘴去搞。 所以我就抓住金融這個點, 好好利用金融對我們脫貧致富的支撐作用和助推作用, 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 ”

村民對互助資金不瞭解不明白, 朱玉國就多次召集村委會向村民介紹說明, 聽取各方意見, 商量如何用好互助資金;部分貧困戶發展能力弱、信用差, 不願意聯保, 朱玉國又號召黨員“頂上來”, 建立“支部+農戶、黨員一幫一”幫扶機制, 形成了黨員帶群眾、先富帶後富的生動格局。 就這樣, 曾記畔村一些村民依靠一兩千元的互助資金借款起步, 滾動發展,通過養殖、種植,挖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幫助村民跨越貧困線以後,朱玉國仍不滿足,他又帶領村民搞起了“信用建設+產業基礎+金融支撐”三位一體的“鹽池模式”,還引進保險體系為村民的養殖、種植產業保駕護航。十年間,互助資金從最初的20萬,擴大到800萬,撬動銀行貸款也達到5400多萬元,這個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空殼村”,依託互助資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0倍。

“幾年來,國家給我們村的投入超過了一個億,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五通八有全覆蓋。尤其這五年,都趕上了過去六十年的變化!”朱玉國的話裡,滿是興奮與感激。

現在的曾記畔村,有了金融支撐、保險支撐和政策支撐,村民物質和精神都得到富足,真正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對村子的發展,朱玉國也底氣十足:“我們有信心到2020年與大家一起進入小康!”

滾動發展,通過養殖、種植,挖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幫助村民跨越貧困線以後,朱玉國仍不滿足,他又帶領村民搞起了“信用建設+產業基礎+金融支撐”三位一體的“鹽池模式”,還引進保險體系為村民的養殖、種植產業保駕護航。十年間,互助資金從最初的20萬,擴大到800萬,撬動銀行貸款也達到5400多萬元,這個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空殼村”,依託互助資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0倍。

“幾年來,國家給我們村的投入超過了一個億,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五通八有全覆蓋。尤其這五年,都趕上了過去六十年的變化!”朱玉國的話裡,滿是興奮與感激。

現在的曾記畔村,有了金融支撐、保險支撐和政策支撐,村民物質和精神都得到富足,真正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對村子的發展,朱玉國也底氣十足:“我們有信心到2020年與大家一起進入小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