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家長都希望能夠跟孩子很好地溝通,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受阻, 很多時候問題都是在家長身上,

來自家長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 甚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和孩子很好地溝通呢?達人教育網小編給各位家長整理了一些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供大家借鑒。

技巧一:一天中批評不超過兩次

孩子在第一次挨批評時, 一般不會感到厭煩, 多少都會感到愧疚和反省, 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在家長第二次批評孩子是, 孩子就會感到厭煩, 不過厭煩程度較小, 但如果第三次、第四次, 厭煩心理就會成倍數增加, 甚至會變為反抗心理。 所以, 一天中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 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情還是針對不同的事情。 如果家長覺得一定要再次對孩子進行批評,

那麼, 可以選擇換個角度, 換個說法。 這樣, 孩子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就會隨之減少。

技巧二: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 不能東拉西扯, 把以前的事情翻出來繼續說。 喜歡嘮叨的父母通常會把對於孩子各個方面的不滿一一發洩出來。 這就犯了溝通的禁忌,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多、過高, 孩子就會認為, 錯的事情不可能全改, 改一兩個依舊會被全部批評, 索性就無所謂了。 所以,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是, 應該直接面對當下存在的問題, 就事論事, 用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技巧三:用表揚代替批評

家長希望孩子在一天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對不可能的, 如果在孩子努力改正的過程中,

家長不改掉“孩子做錯我就說”的批評風格, 只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最終乾脆放棄改正。 所以, 對於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 表揚更加有效。 家長要適當寬容地對待孩子, 只要發現孩子比以前進步一點點, 都要給予鼓勵, 鼓勵不拘形式, 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或者一句話語等。

技巧四:讓孩子體驗做錯事的後果

父母應該學會適時放手, 讓孩子自己體驗錯誤的後果。 應該由孩子承擔的, 家長儘量不要過多參與, 有時候, 孩子做錯事受到相應的懲罰, 就會因為懲罰而糾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需要自己成長, 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很難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 家長在提醒效果的時候, 可以學會放手, 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

上方是小編整理的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希望給廣大家長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更多精彩資訊, 可以關注達人教育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