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靈長類是繼恐龍滅絕後 最早 敢在白天生活的哺乳動物

在66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時期, 哺乳動物的祖先並不像它們的後代那樣善於在日間出沒、捕食。 人們很難想像, 因為對恐龍的恐懼, 恐龍同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 生活“單調”得只剩下夜間世界, 全部晝伏夜出。 當時的日間統治者恐龍讓這些形體普遍嬌小的哺乳動物退避不及, 無奈只能選擇夜間活動。 哺乳動物的這段演化歷程被稱為“夜行瓶頸”。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生態與演化》線上發表了以色列和英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 證實了上述“夜行瓶頸”。 揭示哺乳動物的祖先均善於夜間活動,

而白堊紀-第三紀的種族大滅絕讓當時的統治者恐龍最終消失, 這些哺乳動物的祖先才轉變為日間活動。

他們是在分析全球幾乎所有現存哺乳動物的晝夜行為資料後得出的上述結論。 研究提到, 現存的許多哺乳動物都是日間活動, 而事實上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視覺更類似於夜行性爬行動物和鳥類的視覺。

除靈長類以外的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上都缺少中心凹, 中心凹能讓魚類、爬行類和鳥類具有很高的視覺敏銳度, 也是這些日間捕食者的重要特徵。 並非所有的恐龍都是晝行性的。 迅猛龍和一些翼龍具有明顯的夜行性特徵, 但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恐龍時代晝行性哺乳動物存在的證據。

此外, 人們在解剖學、形態學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 收集到越來越多支援“夜行瓶頸假說”的證據。 比如, 人們發現, 現存絕大多數哺乳動物, 無論是晝行性的, 還是夜行性的, 其眼睛的角膜直徑與眼球軸向長度的比值都很高, 這樣的眼睛在昏暗光線下的敏銳程度更勝一籌。

大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時種族大滅絕導致了所有非鳥恐龍、海洋和爬行動物、大多數其他脊椎動物、無椎動物和植物類群的消失。 中生代時期就此終結, 恐龍稱霸也隨之消失, 由此過渡到了由哺乳動物統治的新生代。

大約5200萬年前-3300萬年前,
猿猴靈長類作為最早的晝行性哺乳動物出現。 猿猴靈長類是唯一一種演化出對白天活動獲得良好適應的哺乳動物, 其視覺靈敏度和色彩感知力可以與一些鳥類和爬行動物相媲美。 這和它們的後代視力能適應日間活動這一點也是一致的, 它們有異於其他哺乳動物的三色視覺等優勢。

研究人員同時表示, 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補足哺乳動物的進化樹, 以給出晝行性動物首次出現的更確切時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