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門題」上海產業園區 從“怎麼建”到“怎麼管”

在上海的產業園區裡, 如今有這樣一種呼聲:園區管理者說, “我看中了很好的大專案, 產值高、稅收高, 但是園區已經飽和, 沒有給它落地的空間”;企業經營者說, “我準備擴大上產, 但是上海園區的地價太貴, 用不起, 只能向外省市轉移”。

究其原因, 既有產業梯度轉移的內在規律, 也有城市發展面臨的資源制約的瓶頸。 如何提升產業園區能級, 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已成上海產業園區管理者當下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近日進行的市政協年末視察活動中, 在市政協副主席張恩迪的帶領下, 部分市政協委員實地考察了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臨港松江科技城,

以瞭解上海產業園區在過去幾年裡的轉型升級情況。

供給側改革的“新橋模式”

如果開車從G60高速公路進入上海, 過了收費站後, 第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誌性建築, 就是佇立在高速公路邊的拉斐爾雲廊。

這條被譽為“世界最長的城市產業長廊”, 位於臨港松江科技城內, 也是松江打造G60科創走廊的標誌之一。

能夠成為G60科創走廊的龍頭, 臨港松江科技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新橋模式”。 初期, 臨港漕河涇開發區和新橋鎮資產公司共同出資,

合作開發位於新橋鎮的837畝土地。 此後, 九亭鎮也以同樣方式與漕河涇開發區合作。 兩鎮拿出共計2700畝土地, 組成臨港松江科技城前身——漕河涇開發區松江新興產業園的主體架構。

不同於以往的政府主導, 也不同于產業園區“唱獨角戲”, 科技城實現了國有資產與鎮級集體資產的“捆綁”。 這種模式讓產業園區與當地政府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為此, 新橋鎮關閉了一大批傳統製造業企業, 如金屬加工類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物流倉庫等, 共回購300多畝存量土地, 接下來將優先供給科技城裡需要擴容的優質企業。

在產業上, 科技城不負眾望, 打造以新能源和電子資訊為骨幹的產業集群。 從2012年開始, 科技城又探索打開產業門類、提高產業門檻。

3D列印、工業物聯網、VR、AR、智慧硬體、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成為科技城重點引入目標。

同時, 吸引社會資本, 引入黑馬路演中心、中美中心、阿裡巴巴創新中心, 以及緯氪等創業孵化資源, 不斷培育創新創業企業。 2016年, 在全市104產業區塊的開發區綜合評價中, 園區發展速度指數蟬聯第一。

開展四大重點工作

“新橋模式”給上海產業園區發展帶來了諸多啟示。 過去幾年, 上海產業園區重點開展了四大重點工作:一是產業創新升級, 從產業集聚轉向產業集群;二是強化主體培育功能, 從政策窪地轉向服務高地;三是優化資源配置, 從招商引資轉向招商選資;四是探索多種合作模式, 從土地招商轉向品牌招商。 2016年, 上海開發區工業生產先抑後揚,

全年實現增長, 7個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超過千億元規模。

下一步, 上海有關產業園區的工作重心將從“怎麼建”轉到“怎麼管”上來。 首先, 加強產業規劃引導, 優化產業空間佈局, 對承接國家戰略功能、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期鎖定並提升能級, 建立工業用地增減掛鉤統籌對接機制。

其次,集中優勢辦大事,聚焦資源保重點。抓住園區開發主體培育工程和產業卓越提升計畫,做強園區、做優產業,市級層面重點圍繞產業園區品質提升、增強節約、存量盤活、統籌發展進行考核。

再次,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園區平臺主導及“企企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存量資源二次開發模式,在符合專案准入條件的基礎上,鼓勵多種方式盤活存量廠房土地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水準。

最後,發揮國家級和市級開發區的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鼓勵各區、各類開發區、各企業集團之間聯動發展,通過品牌合作、管理合作、股權合作等方式,探索合作共建、產業共育和利益共用的新模式。

建立工業用地增減掛鉤統籌對接機制。

其次,集中優勢辦大事,聚焦資源保重點。抓住園區開發主體培育工程和產業卓越提升計畫,做強園區、做優產業,市級層面重點圍繞產業園區品質提升、增強節約、存量盤活、統籌發展進行考核。

再次,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園區平臺主導及“企企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存量資源二次開發模式,在符合專案准入條件的基礎上,鼓勵多種方式盤活存量廠房土地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水準。

最後,發揮國家級和市級開發區的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鼓勵各區、各類開發區、各企業集團之間聯動發展,通過品牌合作、管理合作、股權合作等方式,探索合作共建、產業共育和利益共用的新模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