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環保部解讀北京藍天白雲發重污染預警:提前管控利於污染削峰

11月3日晚間, 環保部發佈11月4-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過程預測解讀。

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結果顯示, 11月4-8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將出現一次中到重度污染過程, 其中京津冀中南部的部分城市有可能達到嚴重污染。

今天上午, 北京市在藍天白雲中發佈了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 天津市和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部分城市也陸續發佈橙色預警。

今年3月下旬以來,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散亂汙”企業整治、燃煤鍋爐治理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下, 北京市長達200多天沒有出現重污染過程,

這是2012年開展大氣PM2.5監測以來前所未有的。 而針對這次重污染過程, 為什麼上述城市要提前發佈預警、將採取哪些措施?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專家對此進行了預測解讀。

專家介紹, 根據預測預報和歷史資料分析, 這次京津冀區域的重污染過程主要是在持續偏南風和大氣擴散條件轉差的情況下, 污染物排放逐步積累、傳輸和二次轉化所導致。 從氣象條件上看, 4-8日期間京津冀區域將有持續的偏南風, 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線城市傳輸, 期間大範圍的逆溫也將加速污染累積, 同時NOx、SO2等氣態污染物發生化學轉化, 生成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顆粒物,

推高局地PM2.5濃度。 從污染物排放上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工業、柴油車排放量還很大, 並且隨著氣溫的下降, 京津冀區域部分城市已陸續啟動冬季採暖, 在農村地區也出現了自採暖現象, 造成區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根據過去幾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經驗, 提前採取應急管控措施, 在污染累積之前就把排放強度降下去, 從而達到“污染削峰”的效果, 是重污染應急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多家科研單位的空氣品質類比分析都表明, 提前1-2天採取應急減排措施, 能夠更好的降低PM2.5峰值濃度。

例如, 針對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過程, 管理部門基於提前3天對污染過程發生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的精確預測,

北京市在12月15日的藍天白雲下提前32小時向社會發佈通告, 於16日20時起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15-25%左右, 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重污染的不利影響。

因此, 針對11月4-8日的重污染過程, 各地一早發佈預警資訊, 提前啟動應急減排措施, 就是為了及早防控PM2.5污染, 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今年7月初, 環保部就啟動了“2+26”城市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

通過4個月的努力, 各地的應急預案有了很大進步, 一是對涉氣企業應急管控的覆蓋度大幅增加, 由修訂前的不到1萬家增加到現在的近5萬家;二是規範了應急減排比例, 新修訂的預案是在全社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礎上, 規定了各級別的減排比例,

大幅提高了減排要求和實際效果;三是嚴格落實企業“一廠一策”的減排要求, 修訂後的預案措施明顯提升了可操作性, 便於督查人員核查核算, 使得減排措施真正能夠落到實處。 此外, 今年8月底發佈實施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攻堅行動方案》, 也為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1月4-8日各地啟動橙色預警期間, 強制性減排措施將包括鋼鐵、水泥、鑄造、傢俱、礦山開採等行業的停限產, 國Ⅲ及以下的機動車限行, 重點企業錯峰運輸, 施工和交通揚塵管控等。 同時, 環保部派駐“2+26”城市的強化督查組400餘人將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發佈、啟動和落實情況, 重點就採暖鍋爐啟爐和運行過程達標排放、企業重型貨車錯峰運輸、“一廠一策”的工業企業停限產等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對秋冬季攻堅方案要求開展錯峰生產的城市, 重點檢查錯峰生產企業準備與落實情況。 “2+26”城市專家團隊也將針對各個城市的重污染過程開展來源成因和措施效果分析工作, 為當地的重污染天氣應對提供技術支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