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80億資本注入,能否救線上教育一命?

歷經五年探索, 一度陷入資本寒冬的線上教育似乎開始有了行業回暖的跡象, 一時間關於線上教育能否風口再起的討論甚囂塵上。

更為關鍵的是, 共用經濟的投資熱潮已然陷入尾聲, 市場上同樣需要新的風口來刺激互聯網經濟的生長。

只不過單靠融資記錄的突破, 恐怕並不能證明線上教育有成為下一個風口的趨勢, 尤其是行業痼疾之下, 新一輪的資本青睞可能也意味著新的風險。

巨額融資背後的理性回歸

歷經五年探索, 一度陷入資本寒冬的線上教育似乎開始有了行業回暖的跡象, 一時間關於線上教育能否風口再起的討論甚囂塵上。

資料顯示, 截止10月16日, 2017年度線上教育領域公開的融資次數超過150筆, 累計融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 其中K12領域融資公司有38家, 融資金額接近41億元。 但是與2014年投資風口不同的是, 從近一年的融資狀況可以發現,

其實市場上早已不是當初的那種投資熱潮, 這就說明理性回歸可能意味著線上教育很難重新站在風口之上。

儘管線上教育也被視為風口之一, 但高昂的行銷、師資成本等也使得大多數入局者舉步維艱, 整個線上教育行業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困頓。

歸根結底, 線上教育當前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獲客成本比較高, 這背後的原因都在於線上教育平臺盈利模式尚未明晰。 整體來講, 內容付費、會員收費、平臺傭金和廣告等方式, 看似都有可行性, 但是應用到教育這一複雜領域就顯得異常不適, 以內容付費為例, 不管是內容本身還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大量現實問題。

因此, 線上教育想要殺出重圍, 憑藉技術創新遠遠不夠,

尋找盈利模式至關重要。 截至目前, 線上教育領域近200家投資機構入局, 在業界看來, 對盈利以及上市的訴求, 也將加快線上教育的洗牌。

在市場探索階段中, 各類平臺非但沒有一套成功盈利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 反而盲目跟風, 造成了平臺日益同質化的傾向。 這種情形之下, 依賴融資就成了平臺存活的最重要希望, 而新晉參與者或小平臺恐怕在吸引融資方面沒有任何優勢。 由此可見, 投資理性回歸對整個行業來講, 並不全是好事。

五年探索未果, 成功的商業模式路在何方?

據央視財經此前報導, 市場機構對400家主要線上教育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 400家企業當中70%的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 僅有10%的公司能夠持平,

而能夠盈利的僅僅占了5%, 甚至有15%的企業瀕臨倒閉。

一般情況下, 為了儘快突破虧損困境, 線上平臺都會將付費內容的戰線拉得過長, 相應地內容管理和使用者體驗方面就會有所欠缺, 而且從這些平臺的具體表現看, 出現了兩種比較極端的反差。 一方面, 從教育機構轉型的線上教育企業, 一般都會照搬複製線下的課程, 雖然表面上打通了線上管道, 但其缺乏互聯網運營經驗。 而另一方面, 互聯網企業則盲目集結很多品質參差不齊的課程資源, 利用互聯網為線上使用者學習服務。

這兩種情況都直接導致課程優質內容缺乏、運營管理不足, 使本來就缺少忠誠度的用戶喪失興趣。 而從盈利角度看, 內容付費的實現也極大受限於模式缺陷,

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平臺為了低成本提升獲客量, 基本上一開始都打著免費的旗號爭奪流量, 而免費內容大範圍推行之後, 用戶付費習慣就很難培養, 到最後平臺只能靠著融資燒錢、彌補高額成本。

僅僅是內容付費, 線上教育就已經是百般受困, 更深度觸及國內教育痼疾的教學問題, 基本上所要跨越的不只是獲客成本, 而是觀念、教學方法、人力成本等一切挑戰傳統教學的多重障礙, 這對任何平臺都是終極的市場考驗。

靠技術突圍可能依舊困難重重

在傳統認知中, 十年育樹, 百年育人, 教育說到底是一個更考驗長期回報的領域, 即使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的形式, 但本質上這點決定了線上平臺的商業價值, 還未能像普通快消品一樣獲得較快的收益回饋。可目前線上教育市場則恰恰相反,主要靠資本驅動的商業運轉,不得不受制於投資人的回報期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令平臺對商業模式的探索更加困難。

培訓巨頭們紛紛將人工智慧、機器人、資料、以及V R / A R等技術的相關企業拉入自己的陣營。如,好未來和新東方共同注資嘿哈科技,新東方投資樂博樂博機器人,將體感教育應用於幼稚教育;昂立教育引進海致網路的商業智慧平臺,為教學安排提供更為科學的資料。

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技術突圍可能只是一種幻想。以去年紅極一時的線上直播教育為例,據悉,到2016年涉及到直播的公司,累積融資金額占線上培訓行業融資總額的84%,總金額約20.5億美金,相對應的錄播型只占16%,可見當時行業對直播給予了多大的厚望。

可是直播元年已經過去,再看看現在的直播教育基本上已不如當初的勢頭。這不僅僅是因為直播行業本身的“熄火”,還在於“教育+直播”模式,不但不可能一下子將線上教育盈利難的問題解決,而且很有可能受居高不下的直播成本所累,為線上平臺的虧損增添更重的負擔。

直播風口已過,VR/AR或者是AI技術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尤其是前者,風風火火的元年最後只換來一地雞毛,這說明新技術遠不到成熟落地的時間。也就是說,線上平臺所謂的虛擬課堂或智慧教育,沒有強硬的技術實力支撐就等同於空話。

實際上,線上教育平臺的前景應該不止于作為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存在,更遙遠一些,若是能通過線上管道突破現有教學思維、方式的桎梏,那其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將會成倍增長,當然前提是先解決好盈利問題。

還未能像普通快消品一樣獲得較快的收益回饋。可目前線上教育市場則恰恰相反,主要靠資本驅動的商業運轉,不得不受制於投資人的回報期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令平臺對商業模式的探索更加困難。

培訓巨頭們紛紛將人工智慧、機器人、資料、以及V R / A R等技術的相關企業拉入自己的陣營。如,好未來和新東方共同注資嘿哈科技,新東方投資樂博樂博機器人,將體感教育應用於幼稚教育;昂立教育引進海致網路的商業智慧平臺,為教學安排提供更為科學的資料。

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技術突圍可能只是一種幻想。以去年紅極一時的線上直播教育為例,據悉,到2016年涉及到直播的公司,累積融資金額占線上培訓行業融資總額的84%,總金額約20.5億美金,相對應的錄播型只占16%,可見當時行業對直播給予了多大的厚望。

可是直播元年已經過去,再看看現在的直播教育基本上已不如當初的勢頭。這不僅僅是因為直播行業本身的“熄火”,還在於“教育+直播”模式,不但不可能一下子將線上教育盈利難的問題解決,而且很有可能受居高不下的直播成本所累,為線上平臺的虧損增添更重的負擔。

直播風口已過,VR/AR或者是AI技術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尤其是前者,風風火火的元年最後只換來一地雞毛,這說明新技術遠不到成熟落地的時間。也就是說,線上平臺所謂的虛擬課堂或智慧教育,沒有強硬的技術實力支撐就等同於空話。

實際上,線上教育平臺的前景應該不止于作為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存在,更遙遠一些,若是能通過線上管道突破現有教學思維、方式的桎梏,那其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將會成倍增長,當然前提是先解決好盈利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