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族建築又白又好看,造房過程又唱又跳有講究

在西藏, 不論宮殿、廟宇, 還是普通藏寨民居, 外體主流色調永不離白色。 其中, 尤以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沙拉寺、紮什倫布寺、甘丹寺、桑耶寺等宮殿、寺廟最為突出。

不僅如此, 細心的人會發現, 藏族建築白色牆體除了白色, 還會有赭紅色女兒牆和黑條窗戶, 古典、莊重瞬間凸顯。 其中, 赭紅色彰顯的是權貴特定建築的特殊待遇, 也就是說, 不是所有藏族建築都有赭紅色。 不過, 有的黃教寺院鍾愛黃色, 在藏傳佛教的世界裡, 黃色和紅色是其主色調。

其實, 藏族建築冬暖夏涼, 主要在於它的三大主要精粹:牛奶牆、阿嘎土、白瑪草(邊瑪牆)。 其中, 牛奶牆就是我們常見白色牆體, 它的建築材料主要有石灰、牛奶、白糖等成分, 素有牛奶牆美譽。

在西藏, 白色象徵著聖潔、乾淨, 且特別具有視覺美感。

牛奶牆原料

白牆好看, 卻是一道非常繁重的工序和勞動過程。

每個人都“全副武裝”, 以免自己也被白漿刷成了牛奶的顏色。 從打漿、不斷加入夯實的調料、把牛奶漿背上身, 然後提供給噴刷師傅。 現場是一幅井然有序, 傳遞勞動和快樂的畫面。

其實,刷牛奶牆是藏族建築最後一道工序,在此之前,是切白瑪草和打嘎土。

在青藏高原,白瑪草實際上是一種高原檉柳,因在高寒地區生長,素有堅硬和不腐化的效果。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家結合勞動智慧,把這種高原短柳去皮曬乾,用牛皮繩困紮成拳頭大小整齊壓在簷下,用木釘固定、層層夯實。此外,白瑪草一般會染上赭紅色,最終築成了藏族建築的白瑪草牆。

用高原短柳堆砌起來的白瑪牆,本身具備禦寒效果,而且可以減輕牆體重量,實為藏族傳統建築經典材料。不過,白瑪草製造工序複雜,所染的赭紅色又為當時社會的等級標誌,一般只有權貴和宮殿、廟宇使用。

除了白瑪牆,藏族建築最重要的還是打嘎土。

西藏的阿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藏族建築最明顯的精粹。在西藏一些大型的寺院、宮殿(如布達拉宮),每年都會有一次隆重的修繕,包括打阿嘎土、修白瑪草、刷牛奶牆。阿嘎土的過程是一個辛勤勞作而又非常快樂的過程,能歌善舞的藏族人邊修繕邊唱歌,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快樂,場面頗為壯觀。

敲打阿嘎土

集體敲打阿嘎土,在屋頂

鋪阿嘎土、碾壓

夯實屋頂,這是阿嘎土地面

寺廟屋頂打阿嘎土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寺廟的修繕不是任何時候都能修繕的,必須根據寺廟的主供佛屬性、寺廟的生辰等因素而決定修繕。此外,有些寺廟不能同時進行修繕。換句話說,修繕需要選擇良辰吉日。

圖文作者:格桑倫珠、卡農先生

其實,刷牛奶牆是藏族建築最後一道工序,在此之前,是切白瑪草和打嘎土。

在青藏高原,白瑪草實際上是一種高原檉柳,因在高寒地區生長,素有堅硬和不腐化的效果。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家結合勞動智慧,把這種高原短柳去皮曬乾,用牛皮繩困紮成拳頭大小整齊壓在簷下,用木釘固定、層層夯實。此外,白瑪草一般會染上赭紅色,最終築成了藏族建築的白瑪草牆。

用高原短柳堆砌起來的白瑪牆,本身具備禦寒效果,而且可以減輕牆體重量,實為藏族傳統建築經典材料。不過,白瑪草製造工序複雜,所染的赭紅色又為當時社會的等級標誌,一般只有權貴和宮殿、廟宇使用。

除了白瑪牆,藏族建築最重要的還是打嘎土。

西藏的阿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藏族建築最明顯的精粹。在西藏一些大型的寺院、宮殿(如布達拉宮),每年都會有一次隆重的修繕,包括打阿嘎土、修白瑪草、刷牛奶牆。阿嘎土的過程是一個辛勤勞作而又非常快樂的過程,能歌善舞的藏族人邊修繕邊唱歌,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快樂,場面頗為壯觀。

敲打阿嘎土

集體敲打阿嘎土,在屋頂

鋪阿嘎土、碾壓

夯實屋頂,這是阿嘎土地面

寺廟屋頂打阿嘎土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寺廟的修繕不是任何時候都能修繕的,必須根據寺廟的主供佛屬性、寺廟的生辰等因素而決定修繕。此外,有些寺廟不能同時進行修繕。換句話說,修繕需要選擇良辰吉日。

圖文作者:格桑倫珠、卡農先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