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臉以後,我過得越來越好了

中國人講究的就是人要臉, 樹要皮

做人做到沒臉沒皮, 大部分人不答應

但事實上

很多時候確實需要點不要臉的精神

著名作家馮唐說如果能做到三點,

可以免於得癌症: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這並不是一個醫學問題, 而是一個人的生活狀態。

前面兩點其實並不難, 基本可以交給時間。 有了閱歷和經驗, 長了見識和本事, 自然而然能夠做到坦然自若, 氣定神閑。

『 但要做到不要臉, 卻很難 』

有時, 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

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 想辭職, 我該怎樣過上想過的日子?

我不知道做什麼, 就是不喜歡現在的工作

我不知道該怎樣努力, 但我又不喜歡當下

我覺得在這裡, 大多數人有一個錯誤的概念, 就是辭了職, 就有可能過上你喜歡的日子;不辭職, 你可能永遠過不上你喜歡的日子。

但你要知道, 取決你過上自己想要生活的, 不是你的職業,

而是你的能力。

1

不要臉, 會讓別人更自在

大學入學的第一天, 宿舍四個人出去吃火鍋。 本以為以為吃著火鍋, 唱著歌, 以後就是兄弟了。 剛坐定, 一個東北的同學就端起酒杯:“來, 哥兒幾個, 走一個!”

“來來, 以茶代酒, 走一個。 ”我和另外一個同學來自南方, 從小是聽話的乖孩子,

從不曾喝過酒。

“大老爺們兒, 喝什麼茶?”東北的同學很鄙視。

“真的不能喝酒。 ”我們辯解。

“第一次見面, 給哥個面子。 來白的。 ”

“這不是面子問題……”

沒等我們把一句話說完, 東北同學拂袖而去:“這飯不吃了!”留下我們面面相覷。

在日後的相處中, 我們才明白。 在他的價值認同中, 同他一桌吃飯如果不喝酒, 就是不給他臉面。 而他一直以為生死事小, 臉面事大。 臉都不要了, 還活著幹嘛?其實, 有時候如果能不要臉點, 不僅能夠顯得自己比較大氣, 也能讓別人感覺更加自在。

2

損人不利己的要臉, 還是不要的好

自己死愛面子的人, 也時刻注意給別人面子。 然而, 留給別人面子, 別人會感激;但如果是強塞給別人, 別人卻未必樂享其成。

還是這位東北同學。 一次過生日請大家吃飯。 菜吃了, 酒喝了, 牛吹了, 如果就此作罷, 剛好盡興。 正在大家要曲終人散的時候。 這哥們兒卻高喊老闆娘:“再上兩個菜, 來兩瓶酒。 ”

一群酒足飯飽的人只好繼續坐下來, 把吹過的牛再吹一遍, 把喝膩的酒再喝兩瓶。

有人不勝酒力, 在苦勸之下摔了杯子, 憤而離席。 大家不歡而散。

第二天, 他自己也因為飲酒過度胃出血而住進了醫院。 在醫院照顧他的時候, 奉勸他以後少幹這種事。 他卻振振有詞:“別人來參加我的生日宴, 那是給我面子。 那我能不給人家面子?”

“你是給人面子, 還是為難人啊?”

“面子我得給人家, 要不要那是別人的事情。 ”

孔子說:“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臉面也是如此。 一廂情願強加給別人, 對別人來說卻未必不是負擔。

如果有些臉要了, 損人但不利己, 那還是不要了的好。

3

不要臉,會讓你更加自信

出生在偏遠的農村,上大學的時候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坐上火車。大學畢業後近10年的時間,在各大城市之間奔波,交通工具也依然是火車。

聽慣了“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的吆喝之聲。終於有機會坐飛機。竭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假裝老司機。值機、托運行李、過安檢、登機……每一個環節,都認真觀察別人怎麼做。一定要確定自己完全掌握了每一個細節,才付諸行動。

一切很順利,很成功。直到空姐來提供飲料。不好意思說什麼都不要,那顯得很土。那要一杯咖啡吧,比礦泉水顯得有檔次。但是問題來了,這杯咖啡多少錢?

問嗎?太丟人了。機智如我,很瀟灑地掏出了100元的大鈔。心中暗自得意:讓空姐找零總可以吧。

空氣凝固的一瞬間,最尷尬。

後來有一次請一個客戶到一個很高端的西餐廳吃飯。

西餐的菜名本來難懂,有些餐廳為了追求藝術,菜名就更是費解。客戶點餐的時候,每一道她不理解而又感興趣的菜,都詳細而直接地想服務員諮詢:這道菜是啥?怎麼做的?什麼口味……

服務員耐心解答,最終她也點到了自己喜愛的菜品。我在一旁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坐飛機的經歷。挖空心思假裝,最後一秒破功,不僅臉面沒有了,底子都掉了個乾淨。

大大方方承認自己不懂,會死嗎?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要臉一點,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就能輕輕鬆松做自己。

這時候不僅不會丟了臉面,反而會閃耀著自信的智慧光芒。

4

朋友之間的不要臉,讓彼此更多一份坦誠與親密

一個朋友加入了去日本搶購馬桶蓋的大軍,淘回一個價值近萬元的全智慧馬桶蓋。自己拿著說明書,對照翻譯軟體研究了一星期,才大概搞明白這個高科技產品的用法。

有一天,另外一個朋友來家做客,如廁。

解決完問題之後傻了眼:面對這個沒有中文標籤的高科技玩意兒,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善後工作。開口問吧,自己連沖馬桶都不會,是不是太丟人了?還是自己摸索鼓搗吧。一個馬桶能高級到哪兒去呢?找到一個貌似沖水的按鈕,來回按了幾次。水是出來了,但是沖不走。

反反復複幾次,水漫金山,污穢滿屋。

這個結果不算太壞,更像是個笑話,但也頗為尷尬。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幸運,所有的事情都會以喜劇謝幕。

兩個好友之間借車。

借車的人因為好面子而不願意多問,被借的人因為照顧朋友面子而不敢多說。結果因為操作不當,造成車子嚴重受損,兩個人的友情也由此畫上句號。

所有人都喜歡和坦誠的人交往,而儘量規避虛偽的人。真正的好朋友之間時常會開口戲謔“不要臉”,那不是責駡,而是愛的表達。

5

工作中的不要臉,領導更喜歡,團隊更和諧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佈置任務,明明有很多地方不甚瞭解,卻總會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因為總擔心有些問題問了就顯得自己太無知。後來自己帶了團隊,最痛恨的就是這種死要面子,不懂裝懂的人。

團隊接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項目,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在分配工作的時候,讓新來的同事負責相對比較簡單的市場板塊,一再強調有困難先提出來,有問題隨時問。他表現出一幅完全領會的樣子。

中途幾次詢問情況,他都說:“領導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離向客戶彙報還有兩天,大家交上各自的成果。新同事做的市場調研,完全不OK。詢問原因,他則找了一籮筐的理由:“這個我不太清楚”“這個我以前沒做過”“這個我以為……”

罵死他都已經於事無補,再厲害的人也回天乏術。整個團隊兩周的努力,所有的期望,都因為一個新同事的死要面子而化為泡影。

團隊領導並不介意有人問幼稚的問題,要麼予以幫助和指導,要麼調整工作部署,這都是領導的職責。也不會看不起剛開始什麼都不懂的人,領導真正看重的是工作的結果。

拼著不要臉,一開始就把不懂的問題都問了,領導心裡有數,該解決的解決,該調整的調整,該補救的補救。

這樣的人,更有利於提高團隊工作效率,領導更喜歡。

6

不要臉是一種生活狀態,需要的是勇氣

如果說太看重面子是缺乏這種勇氣的外在原因,那麼現實中自己和期望中自己之間存在的差距,就是內在原因。

做過諮詢的人都深有體會,面對客戶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裝得像個業內專家一樣去高談闊論,好像客戶的一切問題都在一手掌握之中。

其實很多時候自己內心並沒有數,好的情況是紙上談兵,不好的情況是東扯西拉,把客戶繞暈了算。

這並不僅僅是工作業務的需要,更大的原因是做諮詢的人從內心深處熱切希望自己是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夠輕而易舉解決客戶問題的專家。

只是事實和期望之間總是存在差距。

就像武大郎挑著賣炊餅的擔子走在大街上,逢人一定要說“我兄弟是景陽岡上打死老虎的武松”一樣,不切實際的吹噓,不僅能夠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能給自己一些安慰。

生活總是會給我們一些和實際相差甚遠的虛幻,很多時候期望的並不一定是自己真正的想要的。

認真去思考:那真是自己想要的嗎?

如果不是,不妨不要臉一點,既看到自己的優點,也直面自己的缺點,做真正的自己,自在而底氣十足。

7

脫去偽裝,做一個不要臉的人吧

不要臉一點,卸下虛偽的包袱,會顯得大氣而灑脫

不要臉一點,少給別人無謂的負擔,讓別人多一份輕鬆和自在

不要臉一點,就不用裝得那麼累,多一份自信與從容

不要臉一點,朋友之間就會少一些誤會,多一份體諒和親密

不要臉一點,工作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溝通成本,多一些高效

不要臉一點……

『 不要臉 』

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屬於有勇氣敢於直面生活和自己的人

3

不要臉,會讓你更加自信

出生在偏遠的農村,上大學的時候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坐上火車。大學畢業後近10年的時間,在各大城市之間奔波,交通工具也依然是火車。

聽慣了“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的吆喝之聲。終於有機會坐飛機。竭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假裝老司機。值機、托運行李、過安檢、登機……每一個環節,都認真觀察別人怎麼做。一定要確定自己完全掌握了每一個細節,才付諸行動。

一切很順利,很成功。直到空姐來提供飲料。不好意思說什麼都不要,那顯得很土。那要一杯咖啡吧,比礦泉水顯得有檔次。但是問題來了,這杯咖啡多少錢?

問嗎?太丟人了。機智如我,很瀟灑地掏出了100元的大鈔。心中暗自得意:讓空姐找零總可以吧。

空氣凝固的一瞬間,最尷尬。

後來有一次請一個客戶到一個很高端的西餐廳吃飯。

西餐的菜名本來難懂,有些餐廳為了追求藝術,菜名就更是費解。客戶點餐的時候,每一道她不理解而又感興趣的菜,都詳細而直接地想服務員諮詢:這道菜是啥?怎麼做的?什麼口味……

服務員耐心解答,最終她也點到了自己喜愛的菜品。我在一旁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坐飛機的經歷。挖空心思假裝,最後一秒破功,不僅臉面沒有了,底子都掉了個乾淨。

大大方方承認自己不懂,會死嗎?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要臉一點,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就能輕輕鬆松做自己。

這時候不僅不會丟了臉面,反而會閃耀著自信的智慧光芒。

4

朋友之間的不要臉,讓彼此更多一份坦誠與親密

一個朋友加入了去日本搶購馬桶蓋的大軍,淘回一個價值近萬元的全智慧馬桶蓋。自己拿著說明書,對照翻譯軟體研究了一星期,才大概搞明白這個高科技產品的用法。

有一天,另外一個朋友來家做客,如廁。

解決完問題之後傻了眼:面對這個沒有中文標籤的高科技玩意兒,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善後工作。開口問吧,自己連沖馬桶都不會,是不是太丟人了?還是自己摸索鼓搗吧。一個馬桶能高級到哪兒去呢?找到一個貌似沖水的按鈕,來回按了幾次。水是出來了,但是沖不走。

反反復複幾次,水漫金山,污穢滿屋。

這個結果不算太壞,更像是個笑話,但也頗為尷尬。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幸運,所有的事情都會以喜劇謝幕。

兩個好友之間借車。

借車的人因為好面子而不願意多問,被借的人因為照顧朋友面子而不敢多說。結果因為操作不當,造成車子嚴重受損,兩個人的友情也由此畫上句號。

所有人都喜歡和坦誠的人交往,而儘量規避虛偽的人。真正的好朋友之間時常會開口戲謔“不要臉”,那不是責駡,而是愛的表達。

5

工作中的不要臉,領導更喜歡,團隊更和諧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佈置任務,明明有很多地方不甚瞭解,卻總會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因為總擔心有些問題問了就顯得自己太無知。後來自己帶了團隊,最痛恨的就是這種死要面子,不懂裝懂的人。

團隊接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項目,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在分配工作的時候,讓新來的同事負責相對比較簡單的市場板塊,一再強調有困難先提出來,有問題隨時問。他表現出一幅完全領會的樣子。

中途幾次詢問情況,他都說:“領導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離向客戶彙報還有兩天,大家交上各自的成果。新同事做的市場調研,完全不OK。詢問原因,他則找了一籮筐的理由:“這個我不太清楚”“這個我以前沒做過”“這個我以為……”

罵死他都已經於事無補,再厲害的人也回天乏術。整個團隊兩周的努力,所有的期望,都因為一個新同事的死要面子而化為泡影。

團隊領導並不介意有人問幼稚的問題,要麼予以幫助和指導,要麼調整工作部署,這都是領導的職責。也不會看不起剛開始什麼都不懂的人,領導真正看重的是工作的結果。

拼著不要臉,一開始就把不懂的問題都問了,領導心裡有數,該解決的解決,該調整的調整,該補救的補救。

這樣的人,更有利於提高團隊工作效率,領導更喜歡。

6

不要臉是一種生活狀態,需要的是勇氣

如果說太看重面子是缺乏這種勇氣的外在原因,那麼現實中自己和期望中自己之間存在的差距,就是內在原因。

做過諮詢的人都深有體會,面對客戶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裝得像個業內專家一樣去高談闊論,好像客戶的一切問題都在一手掌握之中。

其實很多時候自己內心並沒有數,好的情況是紙上談兵,不好的情況是東扯西拉,把客戶繞暈了算。

這並不僅僅是工作業務的需要,更大的原因是做諮詢的人從內心深處熱切希望自己是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夠輕而易舉解決客戶問題的專家。

只是事實和期望之間總是存在差距。

就像武大郎挑著賣炊餅的擔子走在大街上,逢人一定要說“我兄弟是景陽岡上打死老虎的武松”一樣,不切實際的吹噓,不僅能夠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能給自己一些安慰。

生活總是會給我們一些和實際相差甚遠的虛幻,很多時候期望的並不一定是自己真正的想要的。

認真去思考:那真是自己想要的嗎?

如果不是,不妨不要臉一點,既看到自己的優點,也直面自己的缺點,做真正的自己,自在而底氣十足。

7

脫去偽裝,做一個不要臉的人吧

不要臉一點,卸下虛偽的包袱,會顯得大氣而灑脫

不要臉一點,少給別人無謂的負擔,讓別人多一份輕鬆和自在

不要臉一點,就不用裝得那麼累,多一份自信與從容

不要臉一點,朋友之間就會少一些誤會,多一份體諒和親密

不要臉一點,工作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溝通成本,多一些高效

不要臉一點……

『 不要臉 』

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屬於有勇氣敢於直面生活和自己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