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網路曝光”視頻謠言紛傳 原是暗藏利益

往期闢謠

近日, 網上流傳著“塑膠粉絲”、“塑膠紫菜”等視頻。 視頻中, 有人指稱某些品牌的粉絲、紫菜是塑膠做成的。 這些視頻“傳言”是真是假?視頻內容傳播的背後, 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動機和目的呢?來看一組記者調查。

一起看看央視新聞怎麼說?

網路視頻帶有企業的包裝, 視頻裡說這是黑塑膠袋之類的話。

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張樹成:

目前為止我們不敢確認, 因為從版面上看就是我們產品的預包裝。 但是, 他拿的產品是開封的, 而且是開了一半兒的, 我們不敢確認是不是我們的產品。

這家粉絲企業的負責人表示, 雖然不能確定視頻中的“燃燒物”是不是自家的產品, 但是, 從視頻內容來看, 燃燒物應該就是粉絲, 而不是塑膠。

粉絲的主要成分就是澱粉, 它燃燒的時候產生的現象也是視頻中所描述的現象, 會產生黑色的焦炭, 這是非常正常的。 視頻中用燃燒的方法來判斷裡面有塑膠, 是非常偽科學的。

我們走訪的相關企業大多沒有辦法自證清白, 也沒什麼辦法阻止這些網路視頻迅速廣泛地傳播。

在街頭的隨機採訪中, 許多市民告訴記者, 他們都從朋友圈收到過諸如“塑膠紫菜”、“塑膠粉絲”等視頻內容。 剛開始不信, 但是, 傳播的內容多了, 就有點真假難辨。 因此, 這些食品也就不敢買了。

全面排查 市場未發現“塑膠”食品

這些視頻“傳言”究竟是真是假呢?在市場上有沒有這些所謂塑膠做的食物呢?

在福建省羅源縣, 收到相關輿情後, 當地食品監管部門, 立即對相關企業做了全面的排查。

羅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科員 鄭向陽:

我們對紫菜的生產企業進行了一個監督抽檢,

權威的檢測最終確認沒有含有塑化劑等物質。

而在山東招遠, “塑膠粉絲”的視頻傳開後, 當地食品監管部門, 也立即對相關企業做了全方位的檢查。

招遠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王奎先:

我們對企業生產的所有粉絲進行全方位的, 從原材料購進、生產工藝, 到出廠檢驗, 到追溯體系進行全面檢查, 沒發現任何問題。

事實上, “塑膠粉絲”、“塑膠紫菜”的視頻傳言發酵後, 多個地方的食品監管部門都進行了專項的檢查, 也沒有發現這些視頻中所說的“粉絲摻塑膠”、“紫菜塑膠造”的食物。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負責人也表示, 對於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 要依法查處;同時, 對於編造、散佈虛假食品安全資訊的,

也要嚴厲打擊。

專業機構做實驗 辨別視頻內容真偽

全面排查後, 市場未發現“塑膠”食品, 這恐怕是最讓消費者放心的消息了。 不過, 記者還是找到了專業機構, 來驗證真正的粉絲和紫菜, 與視頻裡的食物有什麼不一樣?

記者在北京一家超市, 選購了手機視頻中所說的品牌粉絲和紫菜,

然後, 找到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相關領域的專家, 並按照視頻中的方式重新做了實驗。

國家糧油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李再貴:

所有的食物都能燃燒, 澱粉在150、160度的高溫下就會膨化, 所以你就聽見啪啦啪啦的聲音。 粉絲或其它的食物, 燃燒的殘留物, 用手一捏就是灰。 而塑膠燃燒的時候滴下去的是油, 冷卻的時候會變得很硬。

專家介紹, 網路視頻中的燃燒物, 無論從燃燒過程還是燃燒的殘留物來看, 本身就是粉絲。 視頻中這名女子稱看到了螢光粉。 專家指出, 螢光粉一般只有在黑暗環境下肉眼才能看到, 而視頻中的粉絲燃燒發光, 並不是螢光粉的特徵。

在水產深加工實驗室,記者把紫菜和黑色塑膠放進水杯中,烘乾的紫菜浸泡後不久就變得柔軟並且慢慢地下沉,而黑色塑膠始終浮在水面上,表面附著的水珠也無法滲透。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行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羅永康:

紫菜是一種海洋的植物,它吸水以後有很好的透光性,也有一定的彈性,這個就是紫菜的特性。從視頻實驗證明中,也反映出來了這個不是塑膠。

雖然視頻中的人反復告訴觀眾,這些食品都是塑膠做的。但通過專業實驗的驗證,兩段網路視頻中的物質在燃燒和水中的變化,其實正是粉絲和紫菜原本就應該呈現的理化屬性。

網路曝光食物造假 幕後暗藏利益

那麼,為什麼網上會散佈那些視頻,背後是否另有隱情呢?

事實上,這些視頻傳開後不久,許多商家就接到了要求“賠償”的電話。

電話錄音:你賣的是假貨,你馬上給我賠償,我不追究你。

銷售商:我給你講,你可以給我們福建那邊技術監督局等打電話都可以,因為這不是我們生產的東西。

電話錄音:我不管是誰生產的,是你賣的!所以我要找你,你解決不解決?我就問你一句!

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接到多個匿名電話,要求賠償。甚至,還有人開價30萬元,表示不再拍攝這樣的視頻。

而在山東招遠,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現網上的這條視頻後,就立即報了警。

張樹成:

視頻是針對企業的,我覺得他是惡意的,因為作為正常的消費者不會這樣去做。所以,不管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也好,不法經銷商也好,這些都還需要公安機關給我們一個真相。

在這兩條視頻拍攝中,都刻意回避了被拍攝人臉部,而拍攝內容都明確指向了具體的企業或品牌。警方根據報警人反映的相關線索,已經展開立案偵查。

招遠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大隊長 王永民:

經過初步調查,結合視頻中涉及的內容,以及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我們認為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涉嫌損壞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現在我們已經立案偵查。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張志安:

這可能是出於競爭對手的一種打壓,或者是損害商譽的情況下,去刻意地製造一些謠言,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找到謠言的源頭,從而能夠從司法調查中確認他是否承擔相關的司法責任 。

謠言傳播廣 相關行業難倖免

在這場騙局中,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施煒:

影響非常大!很多的商鋪,包括我們銷售的一些管道,直接就把我們的產品下架了。現在整個產地,所有紫菜的價格都很不穩定,也是因為這次的事情,導致我們的價格又下跌了快十塊錢左右。

而在山東招遠,因為“塑膠粉絲”的傳播,不僅僅是粉絲企業遭殃,整個“龍口粉絲”的地域品牌,也遭遇了消費危機。

張樹成:

我個人看到過四個版本,不同地區的不同口音,然後不同的燃燒方式和不同的品牌,但是唯一一點相同的都是燃燒的我們龍口粉絲這個地域品牌。

網路傳聞難辨真偽 亟需權威闢謠

在這場“塑膠粉絲”、“塑膠紫菜”網路謠言中,消費者被騙、企業被害,其中,網路的無限制傳播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

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塑膠紫菜”、“塑膠粉絲”的網路視頻利用這兩種食物和塑膠之間外觀上的相似性,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混淆和聯想。同時,“塑膠紫菜”、“塑膠粉絲”之所以發展成多個版本,以訛傳訛,與這些視頻在朋友圈傳播等因素都有關係。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張志安:

用視頻傳播謠言,要比圖文傳播謠言更具有欺騙性。另外,通過朋友圈轉發,轉的時候還加上親切的提醒,你會更加容易相信這個視頻。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也是這種相關謠言反復傳播的原因,它利用了人們這樣一種心理機制。

張志安表示,謠言都有一些共同點:

一、謠言“有圖有真相”,通過視頻來蒙蔽你嚇唬你;

二、謠言的標題主題很驚悚,不遵從就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後果;

三、謠言都沒有準確的來源,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都無法驗證。

俗話講,謠言傳一千遍就可能變成了真理。同一個謠言反復傳播,在信賴度高的朋友圈傳播,相信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並不是螢光粉的特徵。

在水產深加工實驗室,記者把紫菜和黑色塑膠放進水杯中,烘乾的紫菜浸泡後不久就變得柔軟並且慢慢地下沉,而黑色塑膠始終浮在水面上,表面附著的水珠也無法滲透。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行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羅永康:

紫菜是一種海洋的植物,它吸水以後有很好的透光性,也有一定的彈性,這個就是紫菜的特性。從視頻實驗證明中,也反映出來了這個不是塑膠。

雖然視頻中的人反復告訴觀眾,這些食品都是塑膠做的。但通過專業實驗的驗證,兩段網路視頻中的物質在燃燒和水中的變化,其實正是粉絲和紫菜原本就應該呈現的理化屬性。

網路曝光食物造假 幕後暗藏利益

那麼,為什麼網上會散佈那些視頻,背後是否另有隱情呢?

事實上,這些視頻傳開後不久,許多商家就接到了要求“賠償”的電話。

電話錄音:你賣的是假貨,你馬上給我賠償,我不追究你。

銷售商:我給你講,你可以給我們福建那邊技術監督局等打電話都可以,因為這不是我們生產的東西。

電話錄音:我不管是誰生產的,是你賣的!所以我要找你,你解決不解決?我就問你一句!

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接到多個匿名電話,要求賠償。甚至,還有人開價30萬元,表示不再拍攝這樣的視頻。

而在山東招遠,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現網上的這條視頻後,就立即報了警。

張樹成:

視頻是針對企業的,我覺得他是惡意的,因為作為正常的消費者不會這樣去做。所以,不管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也好,不法經銷商也好,這些都還需要公安機關給我們一個真相。

在這兩條視頻拍攝中,都刻意回避了被拍攝人臉部,而拍攝內容都明確指向了具體的企業或品牌。警方根據報警人反映的相關線索,已經展開立案偵查。

招遠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大隊長 王永民:

經過初步調查,結合視頻中涉及的內容,以及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我們認為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涉嫌損壞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現在我們已經立案偵查。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張志安:

這可能是出於競爭對手的一種打壓,或者是損害商譽的情況下,去刻意地製造一些謠言,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找到謠言的源頭,從而能夠從司法調查中確認他是否承擔相關的司法責任 。

謠言傳播廣 相關行業難倖免

在這場騙局中,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施煒:

影響非常大!很多的商鋪,包括我們銷售的一些管道,直接就把我們的產品下架了。現在整個產地,所有紫菜的價格都很不穩定,也是因為這次的事情,導致我們的價格又下跌了快十塊錢左右。

而在山東招遠,因為“塑膠粉絲”的傳播,不僅僅是粉絲企業遭殃,整個“龍口粉絲”的地域品牌,也遭遇了消費危機。

張樹成:

我個人看到過四個版本,不同地區的不同口音,然後不同的燃燒方式和不同的品牌,但是唯一一點相同的都是燃燒的我們龍口粉絲這個地域品牌。

網路傳聞難辨真偽 亟需權威闢謠

在這場“塑膠粉絲”、“塑膠紫菜”網路謠言中,消費者被騙、企業被害,其中,網路的無限制傳播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

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塑膠紫菜”、“塑膠粉絲”的網路視頻利用這兩種食物和塑膠之間外觀上的相似性,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混淆和聯想。同時,“塑膠紫菜”、“塑膠粉絲”之所以發展成多個版本,以訛傳訛,與這些視頻在朋友圈傳播等因素都有關係。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張志安:

用視頻傳播謠言,要比圖文傳播謠言更具有欺騙性。另外,通過朋友圈轉發,轉的時候還加上親切的提醒,你會更加容易相信這個視頻。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也是這種相關謠言反復傳播的原因,它利用了人們這樣一種心理機制。

張志安表示,謠言都有一些共同點:

一、謠言“有圖有真相”,通過視頻來蒙蔽你嚇唬你;

二、謠言的標題主題很驚悚,不遵從就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後果;

三、謠言都沒有準確的來源,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都無法驗證。

俗話講,謠言傳一千遍就可能變成了真理。同一個謠言反復傳播,在信賴度高的朋友圈傳播,相信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