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所有都是父母眼裡的期盼

最近一個人出去吃飯, 在我鄰座坐著一對在我看起來很有意思的母子, 他們相談甚歡, 在他們的談話中得之, 兒子是一位藝考考生,

學影視表演專業, 今年十二月中旬就要參加藝術考試。

而母親是一位很普通的母親, 從事著很忙碌的工作, 從她那滿臉疲憊的表情就能看出這份工作給她帶來的多少辛勞, 可是在怎麼疲憊也遮擋不住她那慈母般的面容, 還有她那雙飽含深情的眼睛。

有時樣子仿佛變的呆呆的, 靜靜看著對面一直都在狼吞虎嚥的兒子, 兒子一邊吃著, 一邊說著, 說一些學校裡發生的事, 比如某個明星去他們學校講課, 講演。

又告訴母親自己最近在專業課上取的成績, 還說教自己表演課是一位老太太, 說老太太很厲害, 一顰一笑都是戲, 還參演今年挺火的一部網劇叫《白日追凶》, 說著, 兒子急忙拿出手機找出老太太演的一個片段。

這時手機發出一句, 你找的人不在這, 隨後則是一連串有些慎人的笑聲, 緊接著兒子馬上就給母親講, 媽你看就這一連串的笑聲在表演中是非常難的, 要掌握節奏, 不時的還要變換節奏, 母親聽了頻頻點頭, 就好像是一個乖巧的小學生, 安安靜靜地聽兒子講述著。

那神態好像聽懂兒子所說的, 又好像聽的不是太懂似的, 可能是為了贊許兒子講的頭頭是道, 才故意表現出的行為, 也許是對兒子的學業肯定, 我想是後者的情感一定大於前者的情感。

因為天底下有那個做母親的心裡不是對自己孩子藏著一萬個的肯定, 即使嘴上不說, 做為旁人也能感覺的到。

兒子仍是激揚慷慨的說著, 母親在一旁依舊靜靜的聽著兒子訴說著,

話語間能聽出兒子對那位教他的那位老太太很崇拜, 並且老太太對他很嚴格, 也很器重他, 還說一些他們學校每屆都有不少考入中戲, 北影, 上戲, 等等諸如此類。

他說自己要考中戲或是北影, 因為他喜歡北京, 而且還說學校出了不少的明星, 像孫紅雷這樣的一線大咖也是他們學校出來的, 說時我能看出兒子的眼睛透露著一股即將要成為明星的光芒, 最後兒子許諾道要成為那個明星, 那樣真的太帥了, 兒子現在滿腦子都被明星的光環籠罩著。

母親在一旁終於開口說話了, 有夢想, 有理想, 是好事, 但你得努力啊, 不要光說不做, 最後夢想是實現不了的, 兒子聽母親這麼一說, 顯然情緒沒有原先的那麼高漲了,

說了一句, 媽, 我知道, 兒子說的語氣很沉。

母親這時察覺到兒子的情緒, 又急忙說道, 媽知道你平時在學校的時候很努力, 很上進, 每次給老師打電話, 老師都說你表現的很好, 媽只是希望你再努力一點, 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媽相信你, 你在媽媽心裡一直都是最棒的, 你一直都是媽媽的驕傲。

聽到母親這麼說, 兒子的狀態又回到如初, 又滔滔不絕的對母親說著, 此時的母親依舊懷著企盼的眼睛看著正在訴說著的兒子, 我能看出母親充滿期盼的眼神中還夾雜著一絲的擔憂。

我想此時母親的內心是矛盾的, 她渴望兒子在她的面前暢想, 未來, 夢想, 遠大的抱負, 志向, , 因為這樣她會覺得兒子長大了, 有了自己理想,

有自己的追求, 這是她最想看到的, 這也是對她這些年辛苦養育兒子的最好的回報。

我猜她肯定是打心底裡高興, 更為兒子終於長大成人而高興, 但另一方面她又是擔憂的, 她怕兒子所暢想的這一切都落了空, 如真的是那樣, 她會想到兒子該為此會有多麼難過啊, 兒子的難過等同於她十倍的難過, 甚至百倍不止, 她不想讓兒子那麼的痛苦, 因為那是她最不想看到的。

每個做母親的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有痛苦, 要有也只能有快樂, 每個做母親都想把愛都給自己孩子, 把痛統統留給自己, 這就是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之處, 即使做兒子的再不好, 依舊是母親心中最寶貴的財富。

回去的路上, 我一直在想父母和子女之間到底藏了多少不顯而易見的情感, 外人是感受不到的,有時就連對方也不能輕易的察覺的到。

他們之間這些情感就像被一個彈簧牽著,你近點,我就遠點,你遠點,我就近點,情感始終保持在一個合理而舒適的地帶,外人看是合理的,而讓對方彼此感覺倍感舒適,暢快,這是一個好情感相處模式。

這也是雙方處理情感方式的一個很好考量,即考驗雙方的情商,包容度,忍耐力,必要時某一方還要做出某些情感上的犧牲,而對父母與子女而言,父母大多數時候成為被犧牲的一方,因為他們永遠都想給孩子多一點愛。

但有時做父母的也把愛放錯了地方,我還記得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和我講過,她和她父親的故事,小時候她的父親對她很嚴格,要求很高。

但小孩的天性就是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玩,要快樂,在孩子的世界裡只能容的下一種色彩,其餘都會視為敵人,然而父親這條帶有嚴重黑色出現在她只有單一色彩的世界裡,父親無疑首當其衝的成為她最大的敵人。

記憶中幾乎每一天都會被父親責備和訓斥,有時父親被氣的直拍桌子,同學那時根本感受不到父愛,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同學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時的想法有些可笑,有些滑稽,那時的自己可能犯的錯真的太多,太多了,同學有時開玩笑說道,覺得自己就像孫猴子一樣,生性頑劣。

她說十四歲那年,可能處於青春期的緣故,格外叛逆,父親不讓做的,她偏做,那一次硬生生給父親氣進了醫院,同學說的時候,依舊能感覺她很後悔。

她還記得大二那年寒假放假回家,父親去車站接她,由於東西很多,父親托著滿滿一車的東西,推著車子向前走,她緊跟著父親身後,她才猛然發現父親的背有些駝了,父親的腦袋上不知從那冒出幾根銀色的髮絲。

她才突然意識到父親漸漸地變老了,現在的父親不在責備她,跟她發脾氣了,更不會對她拍桌子了,也許是老了,拍不動了,但更重要是覺得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不再需要父親這個掌舵手,做父親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放手,剩下的只有默默的祈盼與祝福。

我們在小的時候,不懂得,不理解,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選擇與之對抗,當我們慢慢長大的時候,才慢慢明白父母的苦心,年少不知父母恩,年長才悔當初情,明白的太早不知回報,明白的太晚只剩下悔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應該像朝露與朝陽一樣,在同一時間出現,相逢,你溫潤著我,我溫暖著你。

---END---

文/魏添

外人是感受不到的,有時就連對方也不能輕易的察覺的到。

他們之間這些情感就像被一個彈簧牽著,你近點,我就遠點,你遠點,我就近點,情感始終保持在一個合理而舒適的地帶,外人看是合理的,而讓對方彼此感覺倍感舒適,暢快,這是一個好情感相處模式。

這也是雙方處理情感方式的一個很好考量,即考驗雙方的情商,包容度,忍耐力,必要時某一方還要做出某些情感上的犧牲,而對父母與子女而言,父母大多數時候成為被犧牲的一方,因為他們永遠都想給孩子多一點愛。

但有時做父母的也把愛放錯了地方,我還記得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和我講過,她和她父親的故事,小時候她的父親對她很嚴格,要求很高。

但小孩的天性就是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玩,要快樂,在孩子的世界裡只能容的下一種色彩,其餘都會視為敵人,然而父親這條帶有嚴重黑色出現在她只有單一色彩的世界裡,父親無疑首當其衝的成為她最大的敵人。

記憶中幾乎每一天都會被父親責備和訓斥,有時父親被氣的直拍桌子,同學那時根本感受不到父愛,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同學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時的想法有些可笑,有些滑稽,那時的自己可能犯的錯真的太多,太多了,同學有時開玩笑說道,覺得自己就像孫猴子一樣,生性頑劣。

她說十四歲那年,可能處於青春期的緣故,格外叛逆,父親不讓做的,她偏做,那一次硬生生給父親氣進了醫院,同學說的時候,依舊能感覺她很後悔。

她還記得大二那年寒假放假回家,父親去車站接她,由於東西很多,父親托著滿滿一車的東西,推著車子向前走,她緊跟著父親身後,她才猛然發現父親的背有些駝了,父親的腦袋上不知從那冒出幾根銀色的髮絲。

她才突然意識到父親漸漸地變老了,現在的父親不在責備她,跟她發脾氣了,更不會對她拍桌子了,也許是老了,拍不動了,但更重要是覺得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不再需要父親這個掌舵手,做父親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放手,剩下的只有默默的祈盼與祝福。

我們在小的時候,不懂得,不理解,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選擇與之對抗,當我們慢慢長大的時候,才慢慢明白父母的苦心,年少不知父母恩,年長才悔當初情,明白的太早不知回報,明白的太晚只剩下悔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應該像朝露與朝陽一樣,在同一時間出現,相逢,你溫潤著我,我溫暖著你。

---END---

文/魏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