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談資|中國抑鬱症調查:被忽視的疾病

心境障礙也稱情感障礙, 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 抑鬱症是心境障礙中的最常見的類型。 最新調查顯示, 中國心境障礙患者近1億人。

資料背後的中國抑鬱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衛生部一共進行過三次大樣本的精神障礙流行病調查, 最近的一次調查結果剛剛在今年4月發佈。 之前兩次調查得出的心境障礙患病率的資料都不過萬分之幾, 但這一次的調查結果卻是4.06%。

按照中國13.8億人口換算, 這個數字相當於5600萬人。 而且, 4.06%是12月患病率(即過去12個月有沒有得過抑鬱症),

如果按終身患病率(即有生以來有沒有得過抑鬱症), 則數字會變成7.37%, 相當於1億人。

一個人群中, 有4%~7%的人有抑鬱症, 意味著100個人裡面有五六個人有抑鬱障礙。 而且, 這次調查並沒有包括兒童和青少年。 雖然沒有資料統計, 但眾多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都表示, 過去五六年來, 兒童與青少年抑鬱症的上升趨勢是驚人的。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分析,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是:“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方式改變, 違反人類固有的生物節律飲食和睡眠, 導致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 最終造成情緒障礙的惡果。 ”

這次調查的發現, 再次驗證了中國抑鬱症“低就診率”的現實:心境障礙(包括抑鬱症)患者中,

因為自己的症狀而尋求諮詢的比例不足1/5, 而實際接受治療的比例僅1/10左右。

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 中國的抑鬱症患病率跟經濟水準沒有直接關係, 跟年齡、職業也沒有明確的關係, 唯一有關係的是性別和婚姻狀況。 其中, 婚姻狀況的因果關係並不清楚:是抑鬱症導致家庭關係不好, 還是離婚受刺激之後患上抑鬱症, 兩者之間互有關係, 但誰因誰果, 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資訊服務中心主任祝卓巨集教授表示, 過去中國人的抑鬱症發病率相對低, 跟中國人情社會、人際網路密切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 這個文化正在遭到破壞。 人際關係的變革、變動、動盪、不穩定,

是當下中國抑鬱症發病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例如, 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群體中的焦慮抑鬱的水準明顯高於其他孩子。

抑鬱症的三個核心症狀

很多中國人對抑鬱症最初的瞭解來自張國榮。 2003年4月1日, 這位受盡萬千寵愛的明星從一座大飯店的高樓上高墜死亡。 早在1987年, 張國榮就在自傳中寫道:“記得早幾年的我, 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敘舊, 他們都會問我為什麼不開心。 臉上總見不到歡顏。 我想自己可能患上憂鬱症, 至於病源則是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 對世界更加不滿。 ”

與癌症不同, 抑鬱症並沒有明確、可量化的病理診斷, 連最先進的核磁共振都不能作為診斷或者排除的依據。

祝卓宏教授介紹,

“事實上, 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精神疾病’, 真正符合‘疾病’的標準。 因為一種‘疾病’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定性、病理特徵, 但‘精神疾病’無法滿足其中任何一項,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說‘精神疾病’, 而說‘精神障礙’。 ”

即使最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 也只能依靠問診, 根據症狀的表像, 得到主觀性的判斷。 北京回龍觀醫院(注:北京市最大的公立三級甲等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的楊甫德院長, 如此解釋了抑鬱症的三個核心症狀:

第一是情緒低落, 完全處在悲傷中, 任何事情都帶不來快樂。 其次是興趣減退, 尤其是過去很感興趣的事情現在一點興趣也沒有。 再次是身體疲乏, 哪怕一天無所事事, 依然感到四肢疲軟無力。

第二是嚴重程度。

正常的心情低落和抑鬱症最大的區別, 就是看工作能力和社會功能有沒有受到損害。 一般來說, 抑鬱症中度以上, 病人的學習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會嚴重下降。 但一個人心情不好, 在能力損害上並不大。

第三是持續時間。 持續兩周的心情低落就是抑鬱症症狀。

但是,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些症狀, 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都是不一樣的。 有人有家族遺傳史, 有生物學基礎, 從小個性孤僻;還有一部分則是後天遭受了大的打擊, 突然變成這個樣子了;還有一部分, 家庭因素有一些, 又遭受了大的打擊, 是內因和外因共同影響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 精神科醫生與心理醫生對於抑鬱症發病機制的解釋, 有著很大的分歧。

楊甫德院長認為:“抑鬱症發病的根本因素還是生物學因素,比如,可能有遺傳因素、腦部結構的損壞,或者早年的病毒感染等等。”

而祝卓宏教授認為:“遺傳因素在抑鬱症發病機制中占的比重並不大。先天有先天的因素,但後天的塑造十分重要,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係更大。即使是大腦本身,也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一直在改變。”

“低就診率”的現實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專科三級甲等醫院)的抑鬱症治療中心從2006年成立,是中國第一家抑鬱症治療中心,這個中心成立3年後,門診和住院患者50%以上都是心境障礙。

2013年,安定醫院曾經做過一次北京地區的抑鬱症流行病學調查,調查顯示,就診率不到10%。北京安定醫院院長、抑鬱症治療中心主任王剛介紹:“抑鬱症患者在行為、神態上難以看出和常人的區別,抑鬱症患者也很少存在思維邏輯障礙,更多地表現為思維上聯想的速度問題,會遲鈍。但性格較為好強的患者在職場、公眾面前不願意把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暴露出來,所以也無法從表情判斷。”

抑鬱症在發病早期還經常表現出“自限性”的特點,會自行緩解,這是影響患者不去看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以為“忍忍就過去了”。但事實上,如果不及時就診,後期發病會越來越頻繁,程度越來越嚴重,每次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國外研究還表明,隨時間推移,後期外部原因對發病的影響會越來越弱。但如果一早發現就就醫,經過系統的持續的治療,後期大多不會再有反復發病的情況。

抑鬱症還有另外一個很可怕的特徵,讓人消極、悲觀,看不到希望。一些重度抑鬱症患者大都是被家人強迫送去就醫的,因為他們本身已經喪失了求生的欲望。

經濟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雖然目前抑鬱症的藥物大部分都在醫保範圍之內,但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當然,還有醫療資源的不可及—我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有2.7733萬人,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總計只有3萬多人。

但是,更重要的是,沒有人願意跟精神疾病扯上關係。中國人對精神障礙有一種強烈的病恥感。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精神障礙一共有157種,焦慮、抑鬱、睡眠障礙都是,精神分裂症只在其中占0.5%~1%,而且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都是差不多的,但我們卻會不自覺地在精神障礙與精神分裂症之間畫上等號。

即使在大城市,當我們談論抑鬱症的時候,人們仍然習慣於輕聲低語。一位曾經的抑鬱症患者告訴我,她跟新認識的男朋友一提起自己得過抑鬱症,立刻就被拉黑了。而越到中小城市、偏遠地區,對精神障礙的認識誤區就越嚴重。

(據《三聯生活週刊》 陳賽、范薇/文)

【附錄】有些“身體不適”,實則是“情緒問題”

1980年夏天,美國人類學家亞瑟·克萊曼曾經在湖南進行一項實證研究,發現當時在中國人中流行的“神經衰弱症”,87%是重度抑鬱症。在這項研究中,絕大多數患者主訴軀體化症狀,90%的患者抱怨頭痛,78%的患者失眠,73%頭暈,49%的病人包括各種痛苦,而將情緒低落作為主訴症狀的患者只占9%。

克萊曼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社會傳統上並不認為情緒問題是“疾病”,只有“身體”作為一個具體的、可供展示的客體,才是疾病發生的場所。

在中國,軀體症狀確實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根據這次最新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心境障礙的城鄉分佈是城市1.94%,鄉村2.27%,鄉村明顯高於城市。但在農村,誰會說自己得抑鬱症呢?尤其是女性,身上疼,但說不出哪裡疼,其實是在家裡長期受到歧視……

在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的出診病例發現,很多病人都有軀體不適的現象,比如失眠、頭痛、心悸以及消化系統疾病。不少人在綜合醫院看了很多年,才意識到是精神上的問題,才找到精神科。

王剛認為,這種現象更多的是出於對疾病的認知不足。“中國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認知上和其他國家差異較大。國人往往忽略抑鬱症的核心症狀,而是關注一些伴發症狀。”

而在祝卓宏看來,當中國人感到不適時,更容易從身體感受到情緒的痛苦,也更容易從身體上去找問題,這種現象部分還可以歸結為東方文化的含蓄性。比如中國人對於挫折、障礙的應對策略,向來崇尚一個“忍”字。我們的人際交流也很少會說“我心情不好”,而是說“我身體不舒服”,否則,別人就會覺得你很奇怪。

有著很大的分歧。

楊甫德院長認為:“抑鬱症發病的根本因素還是生物學因素,比如,可能有遺傳因素、腦部結構的損壞,或者早年的病毒感染等等。”

而祝卓宏教授認為:“遺傳因素在抑鬱症發病機制中占的比重並不大。先天有先天的因素,但後天的塑造十分重要,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係更大。即使是大腦本身,也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一直在改變。”

“低就診率”的現實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專科三級甲等醫院)的抑鬱症治療中心從2006年成立,是中國第一家抑鬱症治療中心,這個中心成立3年後,門診和住院患者50%以上都是心境障礙。

2013年,安定醫院曾經做過一次北京地區的抑鬱症流行病學調查,調查顯示,就診率不到10%。北京安定醫院院長、抑鬱症治療中心主任王剛介紹:“抑鬱症患者在行為、神態上難以看出和常人的區別,抑鬱症患者也很少存在思維邏輯障礙,更多地表現為思維上聯想的速度問題,會遲鈍。但性格較為好強的患者在職場、公眾面前不願意把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暴露出來,所以也無法從表情判斷。”

抑鬱症在發病早期還經常表現出“自限性”的特點,會自行緩解,這是影響患者不去看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以為“忍忍就過去了”。但事實上,如果不及時就診,後期發病會越來越頻繁,程度越來越嚴重,每次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國外研究還表明,隨時間推移,後期外部原因對發病的影響會越來越弱。但如果一早發現就就醫,經過系統的持續的治療,後期大多不會再有反復發病的情況。

抑鬱症還有另外一個很可怕的特徵,讓人消極、悲觀,看不到希望。一些重度抑鬱症患者大都是被家人強迫送去就醫的,因為他們本身已經喪失了求生的欲望。

經濟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雖然目前抑鬱症的藥物大部分都在醫保範圍之內,但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當然,還有醫療資源的不可及—我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有2.7733萬人,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總計只有3萬多人。

但是,更重要的是,沒有人願意跟精神疾病扯上關係。中國人對精神障礙有一種強烈的病恥感。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精神障礙一共有157種,焦慮、抑鬱、睡眠障礙都是,精神分裂症只在其中占0.5%~1%,而且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都是差不多的,但我們卻會不自覺地在精神障礙與精神分裂症之間畫上等號。

即使在大城市,當我們談論抑鬱症的時候,人們仍然習慣於輕聲低語。一位曾經的抑鬱症患者告訴我,她跟新認識的男朋友一提起自己得過抑鬱症,立刻就被拉黑了。而越到中小城市、偏遠地區,對精神障礙的認識誤區就越嚴重。

(據《三聯生活週刊》 陳賽、范薇/文)

【附錄】有些“身體不適”,實則是“情緒問題”

1980年夏天,美國人類學家亞瑟·克萊曼曾經在湖南進行一項實證研究,發現當時在中國人中流行的“神經衰弱症”,87%是重度抑鬱症。在這項研究中,絕大多數患者主訴軀體化症狀,90%的患者抱怨頭痛,78%的患者失眠,73%頭暈,49%的病人包括各種痛苦,而將情緒低落作為主訴症狀的患者只占9%。

克萊曼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社會傳統上並不認為情緒問題是“疾病”,只有“身體”作為一個具體的、可供展示的客體,才是疾病發生的場所。

在中國,軀體症狀確實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根據這次最新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心境障礙的城鄉分佈是城市1.94%,鄉村2.27%,鄉村明顯高於城市。但在農村,誰會說自己得抑鬱症呢?尤其是女性,身上疼,但說不出哪裡疼,其實是在家裡長期受到歧視……

在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的出診病例發現,很多病人都有軀體不適的現象,比如失眠、頭痛、心悸以及消化系統疾病。不少人在綜合醫院看了很多年,才意識到是精神上的問題,才找到精神科。

王剛認為,這種現象更多的是出於對疾病的認知不足。“中國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認知上和其他國家差異較大。國人往往忽略抑鬱症的核心症狀,而是關注一些伴發症狀。”

而在祝卓宏看來,當中國人感到不適時,更容易從身體感受到情緒的痛苦,也更容易從身體上去找問題,這種現象部分還可以歸結為東方文化的含蓄性。比如中國人對於挫折、障礙的應對策略,向來崇尚一個“忍”字。我們的人際交流也很少會說“我心情不好”,而是說“我身體不舒服”,否則,別人就會覺得你很奇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