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倔強的埃米爾:二戰德國128毫米試驗型自行火炮簡史

鍋爐房老王 崎峻軍史週刊

在論及二戰時期德軍裝備的威力最大的坦克殲擊車時, 很多軍迷朋友都馬上會想到由“虎王”重型坦克底盤改裝的“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該車裝備了55倍徑Pak 44型128毫米反坦克炮, 極具殺傷力。 實際上, 在“獵虎”問世兩年前, 德軍最強坦克殺手的桂冠曾短暫地戴在另一種戰車的頭上, 它安裝了一門由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61倍徑128毫米火炮, 底盤來自亨舍爾公司流產的VK3001(H)中型坦克專案, 並在東線戰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這種自行火炮之所以鮮為人知, 因為它僅是一種試驗車型, 總共僅製造了2輛。 關於它的命名在德國官方檔中有多種說法, 但更便於記憶的是它的昵稱“倔強的埃米爾”。

■ 二戰末期在西線作戰的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它並不是德軍唯一裝備128毫米重炮的戰車。

研發背景

在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 德國陸軍針對周邊國家大規模興建邊境永備防禦工事的情況, 熱心于開發大口徑自行火炮, 以便在未來的攻堅作戰中伴隨步兵實施機動火力支援, 以直瞄射擊壓制碉堡火力點, 充當突破築壘地域的“敲門釘”和“攻城錘”。 重型自行火炮開發計畫的初期成果是搭載105毫米K18型加農炮的IV號裝甲自行火炮,

也就是後來的“大麥克斯”(Dicker Max)。 但是, 該型火炮的威力並不能讓軍方感到滿足, 德國陸軍於1939年要求軍工部門研發威力更強的自行火炮。 經過一番比較研究後, 負責組織軍用車輛研發的陸軍武器局六處決定將這份研發合同分為兩部分, 分別由萊茵金屬-博西格公司(Rheinmetall—Borsig)和亨舍爾公司(Henschel)承擔, 前者負責火炮及上層結構的設計, 後者負責提供底盤。

源自高炮

為了獲取軍方期待的破壞力, 萊茵金屬公司決定以同期研發的128毫米高射炮, 即後來的12.8釐米Flak 40型重型高射炮為原型, 設計新型自行火炮的主炮。 有資料顯示, 這種火炮在德軍內部被稱為K40型128毫米加農炮。

■ 萊茵金屬公司設計的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 這款高炮是128毫米自行火炮的設計原型之一。

車載型128毫米火炮的身管倍徑同樣為61倍徑, 火炮全重為7.835噸, 其炮架、駐退機及複進機都進行了重新設計, 以適應搭載在機動底盤上的要求, 其最突出的特徵就是三個駐退/複進作用筒並排佈置在炮身上方,

採用水準楔式炮閂, 並在炮口加裝了制退器, 以減少後座距離, 在炮身後部還安裝了防盾。 該炮配用兩種彈藥, 一種是彈丸重26公斤的榴彈, 一種是彈丸重26.35公斤的穿甲彈, 均採用分裝式彈藥, 而其原型Flak 40型128毫米高射炮則採用定裝式彈藥, 這可能是考慮到在狹窄的戰鬥室內, 定裝式彈藥長度較大, 不便於搬運和裝填, 分裝式彈藥會導致射擊速度下降, 不過該型自行火炮的定位是對固定的碉堡工事進行定點清除, 所以對射速要求不高。

■ 1942年初完成的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存檔照片,從這幅照片可以看出其火炮身管非常長。

■ 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戰鬥室內部照片,上圖是從火炮後部上方拍攝的,注意炮身上方並排佈置的三根駐退/複進作用筒;下圖是從火炮下方向前拍攝,可見炮身下方的仰俯齒輪及炮手、車長座席,在火炮兩側是發射藥筒儲存箱。

該炮在發射穿甲彈時的炮口初速達到880米/秒,對傾角30度的均質鋼裝甲板射擊時,在1000米距離上的裝甲厚度為150毫米,在2000米距離上仍可達到120毫米。後來的Pak 44型128毫米反坦克炮在發射相同彈藥時的性能資料要略遜於K40型加農炮,其初速為860米/秒,在1000米及2000米的穿甲厚度分別為143毫米及117毫米。可以說,在K40型加農炮研發時,世界上沒有一種坦克裝甲車輛能夠抵禦其致命一擊,即便是在二戰後期,其威力也足以擊毀絕大部分裝甲車輛。該炮配用的Sfl.ZF型瞄準具帶有兩種尺規,分別用於發射榴彈和穿甲彈,尺規刻度範圍為100米到3000米。

虎之前身

與萊茵金屬公司的情況類似,亨舍爾公司在底盤設計上也借用了同期開發的專案,而沒有另起爐灶。1938年9月,亨舍爾公司受軍方委託開始了VK3001(H)專案,設計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以替換IV號坦克。VK3001(H)坦克採用交錯式負重輪,全重33噸;計畫採用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可以安裝24倍徑75毫米炮、40倍徑75毫米炮或28倍徑105毫米炮等多種火炮,以承擔不同的作戰任務;車體正面裝甲為50毫米,側面為30毫米。VK3001(H)項目進展十分拖遝,直到1941年3月才製造出第一輛底盤,可是該專案于同年5月被取消,亨舍爾公司總共只完成了4輛底盤,其中2輛就被選擇作為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底盤。值得一提的是,VK3001(H)專案也是“虎”式坦克的技術源頭之一。

■ VK3001(H)中型坦克的完成想像圖,該車採用交錯式負重輪,圖中配備了一門24倍徑75毫米炮。

■ 亨舍爾公司在1942年完成的一輛VK3001(H)底盤,該公司總共製造了4輛同型底盤,其中2輛被用於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底盤。

由於萊茵金屬公司的128毫米加農炮無論在尺寸上,還是重量上都要遠遠超過VK3001(H)坦克原計劃安裝的武器,所以其底盤在搭載該型火炮時必須進行修改,將底盤後半部延長,並增加一對負重輪,使每側的負重輪數量由7組增加到8組,與之相應,每側履帶板的數量由75塊增加到85塊,履帶長度增加了1.3米,在行走機構上部每側設有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VK3001(H)底盤採用膠緣鋼制負重輪和幹銷錳鋼履帶,由於負重輪軸之間的間距沒有改變,所以在車體延長後,最後一對負重輪和誘導輪之間出現較大的空隙,這成為128毫米自行火炮底盤的顯著特徵。亨舍爾公司的高級工程師科寧普坎普(Kniepkamp)擔心這一空隙的存在容易導致履帶脫落。引擎採用邁馬赫HL116型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的改進型,冷卻系統和傳動裝置都進行了修改,最後兩組負重輪的懸掛扭杆進行了加強,以防止火炮射擊後車體震動過於劇烈,妨礙炮手觀測炮擊效果。

■ 這幅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存檔照片展示了該車行走裝置的特點,其最後一對負重輪與誘導輪之間距離較大。

輕甲重炮

128毫米自行火炮的戰鬥全重達到36.5噸,車體含火炮在內的總長度為9.7米,寬度為3.15米,高度為2.75米,引擎輸出功率為310馬力,油箱容積為450升,最大公路時速為25公里/小時,最大公路行程為170公里,越野行程為80公里;變速器為ZF SSG77型,有6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該型自行火炮的裝甲防護較為薄弱,車體正面為50毫米,側面為20毫米,後面為15毫米,戰斗室正面為50毫米,側面及後面為15毫米,火炮防盾為50毫米。由於戰斗室位於動力艙上方,必須將火炮拆卸才能進行引擎維護及修理。

■ 德軍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四視線圖。

■ 這兩幅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存檔照片展示了該車戰斗室的特點,其頂部大部敞開,周圍由8塊裝甲板構成,注意戰鬥尾部供車組成員出入的艙門。

128毫米自行火炮戰斗室佔據了車體後半部,由正面、側面及後面共8塊裝甲板構成,除了火炮耳軸上方有一小塊裝甲板遮蔽外,戰斗室頂部是敞開的,在戰斗室後部設有一扇艙門,供車組成員出入。128毫米火炮安裝在戰斗室前部中央,其旋轉角度為左5度,右7度,仰俯角度為-15~+10度。在戰斗室後部兩側為彈藥架,可以攜帶15發128毫米炮彈。車上還攜帶了1挺M34型7.9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此外還為車組成員配備了2支MP 40型9毫米衝鋒槍作為自衛武器,備彈384發。

■ 128毫米自行火炮戰斗室後部的內景照片,注意側壁上的炮彈儲存架。

■ 國外某模型廠家生產的128毫米自行火炮模型細節升級套裝的上色效果圖,完美地再現了戰斗室兩側彈藥存儲箱/架的細節,發射藥筒和彈丸分開存放,每個儲存箱/架上都注明了數字序號,注意發射藥筒儲存箱的開啟方式。這個套裝還包括儲存在戰鬥後壁上的自衛武器及個人裝備,包括2支MP40衝鋒槍,4個三聯彈匣包、6枚長柄手榴彈和水壺等。

■ 這幅照片可能拍攝于128毫米自行火炮進行測試時,顯示了火炮的俯角很低,有利於在實戰中利用地形斜面隱蔽開火。

車組成員為5人,包括車長、炮手、駕駛員、無線電員和裝填手,駕駛員座席在車體前部左側,配有一個突出的小型裝甲塔;無線電員座席在車體前部右側,負責操縱一部FuG 5型電臺,同樣配有一個小型裝甲塔;車長、炮手和裝填手位於戰鬥室內,分別位於火炮的右側、左側和後方。比較奇怪的是,該車僅配備了一名裝填手,而火炮口徑更小的“大麥克斯”卻配備了2名裝填手。

128毫米自行火炮的研發進度非常遲緩,陸軍武器局直到1940年4月25日才確定了該型火炮的技術設計,並計畫在1940年12月完成2輛原型車。如果測試良好,德國陸軍將訂購100輛。可是,該車的實際交付時間大大遲於預期,實際上亨舍爾公司直到1941年3月才拿出第一輛VK3001(H)底盤。1941年6月的一份報告稱將在8、9月間完成2輛原型車,可是萊茵金屬公司一直拖到1942年初才完成車輛總裝並交付軍方。

在研發過程中,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名稱也幾經變更。在初期的檔中稱該炮為61倍徑12.8釐米自行火炮(12.8cm Selbsfahrlafette L61);在1941年7月30日陸軍武器局的文件中又稱之為“重型混凝土破壞炮”(Schwere Betonknacker),倒是非常直接形象,也很切合該炮的設計目的;在1942年1月14日武器局第四處的檔中又稱之為12.8釐米K40型裝甲自行火炮(Pz sfl für 12.8cm K40),還有一些檔中稱該車為VK3001(H)12.8釐米自行火炮(12.8 cm Selbstfahrlafette auf VK30.01(H))。

逞威東線

當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原型車交付德國陸軍時,無論法德邊境上的馬奇諾防線,還是蘇聯舊國境線上的防禦築壘,都已經被遠遠拋在德軍戰線的後方,它們已經失去了扮演“碉堡毀滅者”的機會,於是與“大麥克斯”的命運相同,德軍決定將128毫米自行火炮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用於遠距離狙殺敵軍坦克。

■ 上面三幅照片均拍攝於1942年春季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剛剛裝備第521裝甲殲擊營時,戰斗室頂部用防水帆布封閉,部隊官兵好奇地觀察這種新型戰車。注意第二幅照片中火炮制退器被卸掉,露出炮口處的螺紋。在列裝部隊後,該車獲得了“倔強的埃米爾”的綽號。

1942年5月15日,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被派往東部前線,配備於第521裝甲殲擊營。這個營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曾裝備了2輛105毫米自行火炮,即“大麥克斯”用於實戰測試,其中1輛損毀,剩下的1輛就與新來的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合編為一個獨立反坦克排,就單車戰鬥力而言,該排是當時德國陸軍最強的反坦克單位。除了這3輛大口徑自行火炮外,第521營還裝備了I號坦克殲擊車和一個連的牽引式88毫米高射炮。該營官兵稱128毫米自行火炮為“倔強的埃米爾”(Sturer Emil),這個稱呼作為該型火炮更為普遍的名字一直流傳至今,至於其來源則不得而知,估計不是因為操縱困難,就是出於故障頻發。此外,官兵們還為2輛“埃米爾”各自取了名字,分別叫“麥克斯”(Max)和“莫里茨”(Moritz),源自19世紀德國著名漫畫家威廉·佈施(Wilhelm Busch)的代表作《麥克斯和莫里茨》(Max and Moritz)。

■ 1942年夏季“埃米爾”在東部前線作戰期間進行機械維護。

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裡,2輛“埃米爾”隨第521裝甲殲擊營征戰在南俄平原上,憑藉當時威力最強的反坦克火炮屢獲戰果,表現出非凡的戰鬥力。該營坦克殲擊車連的庫爾特·希爾德布蘭德特中尉(Kurt Hildebrandt)在戰地報告中描述了該連大口徑自行火炮的出色表現:

“連續數日都在撤退的敵人轉入防禦,……終於有機會用手裡的3輛大口徑自行火炮顯擺一下了——1輛100毫米口徑的(為了區別與其他105毫米口徑火炮,德軍將105毫米自行火炮稱為100毫米自行火炮——作者注)和2輛128毫米口徑的。這一天‘麥克斯’的引擎出了問題,不能參戰,但我們還有“莫里茨”和“灰熊”(即105毫米自行火炮),除了它們之外,I號坦克殲擊車那‘威力巨大’的47毫米炮可以用於攻擊輕裝甲目標和步兵。

■ 在東線戰場作戰的I號坦克殲擊車,第521裝甲殲擊營也裝備了這種戰車,但該車的47毫米炮僅能由於攻擊輕裝甲目標和步兵。

“黎明時分,我們開上了一道山脊,清晨的霧氣漸漸消散,我們可以更好地辨別方向。這段平緩的谷地對面沒有任何東西在移動,也聽不到一點兒槍炮聲。但是等一下!對面那些凸起是什麼?是土堆還是碉堡呢?我們現在還看不清楚,因為朝陽的光芒實在是太刺眼了。一位車長突然指著一個‘土堆’喊道:‘那是一輛坦克!’用望遠鏡看去,的確能看出那是坦克炮塔的側影。不一會兒,其他‘土堆’也被證實是坦克炮塔,大約有30個炮塔分佈在那個高地的斜坡上。俄國坦克沖著我們開炮了,但是距離太遠了,他們什麼都打不到。

“‘莫里茨’和‘灰熊’的乘員們異常激動,可以用‘戰爭狂人’來形容他們,但我們必須呆在原地,因為衝鋒並不是自行火炮該幹的事情,還是留給坦克和突擊炮吧。差不多3個小時後,一輛俄軍坦克高速沖向我們前面的谷地,還沒等‘莫里茨’開到合適的開火位置,那輛坦克已經沖進穀底。想要攻擊它我們就必須開到斜坡上,這樣就會暴露。從引擎轟鳴和履帶的聲音判斷,這輛坦克正沿著與山脊棱線平行的路線行駛。連長看了一下地形,判斷俄軍坦克如果保持方向不變,它遲早會暴露自己,而‘莫里茨’佔據了一個有利位置。

■ 一輛隱蔽在灌木叢中的“埃米爾”。

“突然,俄軍坦克的引擎咆哮起來,俄軍坦克手想開到一個視野更開闊的地點,以鎖定我們的位置。它終於現身了,是一輛T-34,它慢速行駛,邊走邊向我們的方向連續開炮。‘莫里茨’對準這輛T-34開了第一炮,曳光彈的軌跡顯示炮彈落在目標前方僅2米處。俄國人非常淡定,甚至沒有加速。第二發炮彈已經上膛,等待裝彈的時間好似有一輩子那麼漫長。當第二發炮彈出膛時,T-34的側影幾乎從谷地邊緣消失了,我們一時間無法判斷是否命中。當坦克僅剩炮塔露出谷地邊緣時,我們心中準備迎接另一次打空的失望,此時坦克的艙蓋打開了,一個俄國坦克手從裡面爬出來,一頭栽到地上,隨後炮塔裡竄出一團火焰,伴以濃煙,整輛坦克都燃燒起來,直接命中!

“我們沒時間慶祝勝利,幾乎與此同時第二輛俄軍坦克沖向谷地,將炮口指向我們,它開得不快,只用機槍開火,那是一輛KV-1。不久,這輛坦克停下來,用主炮打了兩三發炮彈,接著繼續往前開,再停下,再開炮,此時它距離我們大約1500米。‘莫里茨’轉移到另一個地點停下——這就是自行火炮相比牽引式火炮的優勢,它可以隨時轉移陣地。那輛KV-1已經被套進了瞄準具鏡頭,它的炮口也對準了‘莫里茨’。俄國人搶先開炮,連續打了好幾炮,但在他們能夠命中我們之前,‘莫里茨’的炮彈就已經終結了目標。兩個伊萬從KV-1裡跳出來,逃向對面的山坡。‘莫里茨’退回到開火位置後方的斜坡上,這樣俄國人就看不到它了。

■ 一個“埃米爾”的車組成員在他們的座車上拍攝了一張全家福,駕駛員從裝甲塔頂部艙口探出頭,另外4名成員站在戰鬥室內,注意炮管上的擊殺環。

“不久,另一輛T-34快速開進谷地,開到那輛癱瘓的KV-1旁邊,車組成員從裡面跳出來,在兩輛坦克之間忙活起來,直到兩輛坦克都開始緩緩移動時,我們才意識到俄國人想把受損的KV-1拖回去,但沒開出多遠就拋錨了,伊萬們又忙活起來。連長命令‘莫里茨’重新進入開火位置,使用高爆彈伺候這些俄國人,第一炮打遠了,第二炮又打近了,第三炮正中T-34的屁股,幾秒鐘後就冒出火焰和濃煙,我們在1500米距離上用高爆彈消滅了一輛T-34!

“幾個小時後,俄國人再次派出一輛T-34繼續努力拖走KV-1,結果也被‘莫里茨’打著了。三個鐵傢伙歪歪斜斜地聚在一起,我們猜想燃燒的T-34會不會把KV-1也引燃了呢?顯然對面的俄國指揮官也有這種擔憂,他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派出了第三輛T-34前來拖曳KV-1!俄國坦克手跳下車,像前兩撥人一樣將鋼索套在KV-1車體上。

“自從‘莫里茨’開回先前的開火位置後,就一直受到谷地對面射來的炮火的攻擊,起碼有10輛俄軍坦克在向我們開火,但距離太遠了,所有炮彈都偏離目標甚遠。當然,有1輛俄軍坦克有可能給‘莫里茨’構成威脅,就是那輛正在拖曳KV-1的T-34,但是‘莫里茨’僅用1發炮彈就把它變成一朵燦爛的火焰之花。

■ 1942年秋季,第521營的一輛“埃米爾”在南俄草原上的留影,右上角的小圖展示了該車炮管上的戰果標誌,它已經在戰鬥中擊毀了數十輛蘇軍坦克。

“現在‘莫里茨’該撤退了,它不可能在俄軍面前轉向調頭,那樣會暴露脆弱的側面,它只能用倒擋慢慢退回去,我們都希望它能挪動得快一點,因為俄國人的炮彈隨時都可能擊中它。只需再後退10米就可以進入安全位置時,一枚炮彈落在‘莫里茨’前方,激起一團煙塵,5米…3米…,馬上就要安全了!此時,有一枚炮彈呼嘯而至,打在履帶上被彈開了,沒有造成什麼損傷。

“在這次交戰中,敵人損失了5輛坦克,他們有些承受不起了,對面沉寂下來,僅有1輛坦克從山脊上駛過,但根本不敢再靠近谷地。”

■ 上兩圖為“埃米爾”的車組成員在戰鬥間歇進行休息,注意炮管上的擊殺環。

這份戰地報告充分展示了“埃米爾”的優勢,它的128毫米火炮可以在1000米以上的遠距離上準確擊中蘇軍坦克,並且足以擊毀像KV-1這樣的重型坦克。就在這次戰鬥兩天后,第521裝甲殲擊營面對蘇軍的另一次進攻時,“莫里茨”和“灰熊”聯手創造了在5分鐘內擊毀14輛蘇軍坦克的佳績。在三天的戰鬥中,德軍總共擊毀了49輛蘇軍坦克,其中第521營包辦了其中的29輛,大部分來自3輛大口徑自行火炮的遠端狙殺。

■ 上兩圖為1943年1月被德軍遺棄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埃米爾”和I號坦克殲擊車,它們都屬於第521裝甲殲擊營。

在1942年餘下的時間裡,2輛“埃米爾”隨第521營繼續向東進軍,抵達斯大林格勒城下,最後作為第6集團軍的一部分陷入了蘇軍的包圍。在1942年11月2日和11月12日的第521營兵力報告中,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仍處於可以作戰的狀態,當時該營還有3輛I號坦克殲擊車和7輛不明型號的76.2毫米自行火炮。在12月2日的報告中,還有1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可用,另有3輛I號坦克殲擊車和3輛76.2毫米自行火炮可以作戰。根據德軍的記錄,2輛“埃米爾”全部在1943年1月毀於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其中1輛被蘇軍繳獲,當時它的炮管上塗繪了22個擊殺環。這輛“埃米爾”後來被蘇軍作為戰利品運回後方,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是唯一存世的128毫米自行火炮。

■ 一輛“埃米爾”被蘇軍繳獲後作為戰利品運回後方,與其他繳獲德軍車輛一起公開向民眾展示。

■ 這幅照片可能攝於1944年冬季,被繳獲的“埃米爾”停在一片雪地裡,它旁邊是一輛“灰熊”突擊炮。

■ 今日保存在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內的“埃米爾”,旁邊是一輛“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

關於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的作戰經歷還有另一種說法,它們被各自分配到第521裝甲殲擊營和第2裝甲師第38裝甲殲擊營,前者於1943年1月損失於斯大林格勒前線,後被蘇軍繳獲,後者則在1944年中期毀于蘇軍空襲。

■ 上三圖是戰爭網游《戰爭雷霆》中“埃米爾”自行火炮的電腦效果圖,在細節表現上非常到位。

■ 上兩圖是模型愛好者製作的“埃米爾”128毫米自行火炮的模型。

瞭解更多二戰德國軍事技術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有序乘車:圖解二戰德國公路車輛鐵路運輸分級制度及標識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桶中乾坤:二戰德軍20升軍用油桶圖鑒

開到荼靡:圖解二戰德軍Sd.Kfz.123“山貓”偵察坦克(上)

開到荼靡:圖解二戰德軍Sd.Kfz.123“山貓”偵察坦克(下)

“崎峻軍史週刊”

■ 1942年初完成的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存檔照片,從這幅照片可以看出其火炮身管非常長。

■ 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戰鬥室內部照片,上圖是從火炮後部上方拍攝的,注意炮身上方並排佈置的三根駐退/複進作用筒;下圖是從火炮下方向前拍攝,可見炮身下方的仰俯齒輪及炮手、車長座席,在火炮兩側是發射藥筒儲存箱。

該炮在發射穿甲彈時的炮口初速達到880米/秒,對傾角30度的均質鋼裝甲板射擊時,在1000米距離上的裝甲厚度為150毫米,在2000米距離上仍可達到120毫米。後來的Pak 44型128毫米反坦克炮在發射相同彈藥時的性能資料要略遜於K40型加農炮,其初速為860米/秒,在1000米及2000米的穿甲厚度分別為143毫米及117毫米。可以說,在K40型加農炮研發時,世界上沒有一種坦克裝甲車輛能夠抵禦其致命一擊,即便是在二戰後期,其威力也足以擊毀絕大部分裝甲車輛。該炮配用的Sfl.ZF型瞄準具帶有兩種尺規,分別用於發射榴彈和穿甲彈,尺規刻度範圍為100米到3000米。

虎之前身

與萊茵金屬公司的情況類似,亨舍爾公司在底盤設計上也借用了同期開發的專案,而沒有另起爐灶。1938年9月,亨舍爾公司受軍方委託開始了VK3001(H)專案,設計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以替換IV號坦克。VK3001(H)坦克採用交錯式負重輪,全重33噸;計畫採用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可以安裝24倍徑75毫米炮、40倍徑75毫米炮或28倍徑105毫米炮等多種火炮,以承擔不同的作戰任務;車體正面裝甲為50毫米,側面為30毫米。VK3001(H)項目進展十分拖遝,直到1941年3月才製造出第一輛底盤,可是該專案于同年5月被取消,亨舍爾公司總共只完成了4輛底盤,其中2輛就被選擇作為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底盤。值得一提的是,VK3001(H)專案也是“虎”式坦克的技術源頭之一。

■ VK3001(H)中型坦克的完成想像圖,該車採用交錯式負重輪,圖中配備了一門24倍徑75毫米炮。

■ 亨舍爾公司在1942年完成的一輛VK3001(H)底盤,該公司總共製造了4輛同型底盤,其中2輛被用於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底盤。

由於萊茵金屬公司的128毫米加農炮無論在尺寸上,還是重量上都要遠遠超過VK3001(H)坦克原計劃安裝的武器,所以其底盤在搭載該型火炮時必須進行修改,將底盤後半部延長,並增加一對負重輪,使每側的負重輪數量由7組增加到8組,與之相應,每側履帶板的數量由75塊增加到85塊,履帶長度增加了1.3米,在行走機構上部每側設有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VK3001(H)底盤採用膠緣鋼制負重輪和幹銷錳鋼履帶,由於負重輪軸之間的間距沒有改變,所以在車體延長後,最後一對負重輪和誘導輪之間出現較大的空隙,這成為128毫米自行火炮底盤的顯著特徵。亨舍爾公司的高級工程師科寧普坎普(Kniepkamp)擔心這一空隙的存在容易導致履帶脫落。引擎採用邁馬赫HL116型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的改進型,冷卻系統和傳動裝置都進行了修改,最後兩組負重輪的懸掛扭杆進行了加強,以防止火炮射擊後車體震動過於劇烈,妨礙炮手觀測炮擊效果。

■ 這幅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存檔照片展示了該車行走裝置的特點,其最後一對負重輪與誘導輪之間距離較大。

輕甲重炮

128毫米自行火炮的戰鬥全重達到36.5噸,車體含火炮在內的總長度為9.7米,寬度為3.15米,高度為2.75米,引擎輸出功率為310馬力,油箱容積為450升,最大公路時速為25公里/小時,最大公路行程為170公里,越野行程為80公里;變速器為ZF SSG77型,有6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該型自行火炮的裝甲防護較為薄弱,車體正面為50毫米,側面為20毫米,後面為15毫米,戰斗室正面為50毫米,側面及後面為15毫米,火炮防盾為50毫米。由於戰斗室位於動力艙上方,必須將火炮拆卸才能進行引擎維護及修理。

■ 德軍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四視線圖。

■ 這兩幅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存檔照片展示了該車戰斗室的特點,其頂部大部敞開,周圍由8塊裝甲板構成,注意戰鬥尾部供車組成員出入的艙門。

128毫米自行火炮戰斗室佔據了車體後半部,由正面、側面及後面共8塊裝甲板構成,除了火炮耳軸上方有一小塊裝甲板遮蔽外,戰斗室頂部是敞開的,在戰斗室後部設有一扇艙門,供車組成員出入。128毫米火炮安裝在戰斗室前部中央,其旋轉角度為左5度,右7度,仰俯角度為-15~+10度。在戰斗室後部兩側為彈藥架,可以攜帶15發128毫米炮彈。車上還攜帶了1挺M34型7.9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此外還為車組成員配備了2支MP 40型9毫米衝鋒槍作為自衛武器,備彈384發。

■ 128毫米自行火炮戰斗室後部的內景照片,注意側壁上的炮彈儲存架。

■ 國外某模型廠家生產的128毫米自行火炮模型細節升級套裝的上色效果圖,完美地再現了戰斗室兩側彈藥存儲箱/架的細節,發射藥筒和彈丸分開存放,每個儲存箱/架上都注明了數字序號,注意發射藥筒儲存箱的開啟方式。這個套裝還包括儲存在戰鬥後壁上的自衛武器及個人裝備,包括2支MP40衝鋒槍,4個三聯彈匣包、6枚長柄手榴彈和水壺等。

■ 這幅照片可能拍攝于128毫米自行火炮進行測試時,顯示了火炮的俯角很低,有利於在實戰中利用地形斜面隱蔽開火。

車組成員為5人,包括車長、炮手、駕駛員、無線電員和裝填手,駕駛員座席在車體前部左側,配有一個突出的小型裝甲塔;無線電員座席在車體前部右側,負責操縱一部FuG 5型電臺,同樣配有一個小型裝甲塔;車長、炮手和裝填手位於戰鬥室內,分別位於火炮的右側、左側和後方。比較奇怪的是,該車僅配備了一名裝填手,而火炮口徑更小的“大麥克斯”卻配備了2名裝填手。

128毫米自行火炮的研發進度非常遲緩,陸軍武器局直到1940年4月25日才確定了該型火炮的技術設計,並計畫在1940年12月完成2輛原型車。如果測試良好,德國陸軍將訂購100輛。可是,該車的實際交付時間大大遲於預期,實際上亨舍爾公司直到1941年3月才拿出第一輛VK3001(H)底盤。1941年6月的一份報告稱將在8、9月間完成2輛原型車,可是萊茵金屬公司一直拖到1942年初才完成車輛總裝並交付軍方。

在研發過程中,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名稱也幾經變更。在初期的檔中稱該炮為61倍徑12.8釐米自行火炮(12.8cm Selbsfahrlafette L61);在1941年7月30日陸軍武器局的文件中又稱之為“重型混凝土破壞炮”(Schwere Betonknacker),倒是非常直接形象,也很切合該炮的設計目的;在1942年1月14日武器局第四處的檔中又稱之為12.8釐米K40型裝甲自行火炮(Pz sfl für 12.8cm K40),還有一些檔中稱該車為VK3001(H)12.8釐米自行火炮(12.8 cm Selbstfahrlafette auf VK30.01(H))。

逞威東線

當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的原型車交付德國陸軍時,無論法德邊境上的馬奇諾防線,還是蘇聯舊國境線上的防禦築壘,都已經被遠遠拋在德軍戰線的後方,它們已經失去了扮演“碉堡毀滅者”的機會,於是與“大麥克斯”的命運相同,德軍決定將128毫米自行火炮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用於遠距離狙殺敵軍坦克。

■ 上面三幅照片均拍攝於1942年春季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剛剛裝備第521裝甲殲擊營時,戰斗室頂部用防水帆布封閉,部隊官兵好奇地觀察這種新型戰車。注意第二幅照片中火炮制退器被卸掉,露出炮口處的螺紋。在列裝部隊後,該車獲得了“倔強的埃米爾”的綽號。

1942年5月15日,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原型車被派往東部前線,配備於第521裝甲殲擊營。這個營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曾裝備了2輛105毫米自行火炮,即“大麥克斯”用於實戰測試,其中1輛損毀,剩下的1輛就與新來的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合編為一個獨立反坦克排,就單車戰鬥力而言,該排是當時德國陸軍最強的反坦克單位。除了這3輛大口徑自行火炮外,第521營還裝備了I號坦克殲擊車和一個連的牽引式88毫米高射炮。該營官兵稱128毫米自行火炮為“倔強的埃米爾”(Sturer Emil),這個稱呼作為該型火炮更為普遍的名字一直流傳至今,至於其來源則不得而知,估計不是因為操縱困難,就是出於故障頻發。此外,官兵們還為2輛“埃米爾”各自取了名字,分別叫“麥克斯”(Max)和“莫里茨”(Moritz),源自19世紀德國著名漫畫家威廉·佈施(Wilhelm Busch)的代表作《麥克斯和莫里茨》(Max and Moritz)。

■ 1942年夏季“埃米爾”在東部前線作戰期間進行機械維護。

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裡,2輛“埃米爾”隨第521裝甲殲擊營征戰在南俄平原上,憑藉當時威力最強的反坦克火炮屢獲戰果,表現出非凡的戰鬥力。該營坦克殲擊車連的庫爾特·希爾德布蘭德特中尉(Kurt Hildebrandt)在戰地報告中描述了該連大口徑自行火炮的出色表現:

“連續數日都在撤退的敵人轉入防禦,……終於有機會用手裡的3輛大口徑自行火炮顯擺一下了——1輛100毫米口徑的(為了區別與其他105毫米口徑火炮,德軍將105毫米自行火炮稱為100毫米自行火炮——作者注)和2輛128毫米口徑的。這一天‘麥克斯’的引擎出了問題,不能參戰,但我們還有“莫里茨”和“灰熊”(即105毫米自行火炮),除了它們之外,I號坦克殲擊車那‘威力巨大’的47毫米炮可以用於攻擊輕裝甲目標和步兵。

■ 在東線戰場作戰的I號坦克殲擊車,第521裝甲殲擊營也裝備了這種戰車,但該車的47毫米炮僅能由於攻擊輕裝甲目標和步兵。

“黎明時分,我們開上了一道山脊,清晨的霧氣漸漸消散,我們可以更好地辨別方向。這段平緩的谷地對面沒有任何東西在移動,也聽不到一點兒槍炮聲。但是等一下!對面那些凸起是什麼?是土堆還是碉堡呢?我們現在還看不清楚,因為朝陽的光芒實在是太刺眼了。一位車長突然指著一個‘土堆’喊道:‘那是一輛坦克!’用望遠鏡看去,的確能看出那是坦克炮塔的側影。不一會兒,其他‘土堆’也被證實是坦克炮塔,大約有30個炮塔分佈在那個高地的斜坡上。俄國坦克沖著我們開炮了,但是距離太遠了,他們什麼都打不到。

“‘莫里茨’和‘灰熊’的乘員們異常激動,可以用‘戰爭狂人’來形容他們,但我們必須呆在原地,因為衝鋒並不是自行火炮該幹的事情,還是留給坦克和突擊炮吧。差不多3個小時後,一輛俄軍坦克高速沖向我們前面的谷地,還沒等‘莫里茨’開到合適的開火位置,那輛坦克已經沖進穀底。想要攻擊它我們就必須開到斜坡上,這樣就會暴露。從引擎轟鳴和履帶的聲音判斷,這輛坦克正沿著與山脊棱線平行的路線行駛。連長看了一下地形,判斷俄軍坦克如果保持方向不變,它遲早會暴露自己,而‘莫里茨’佔據了一個有利位置。

■ 一輛隱蔽在灌木叢中的“埃米爾”。

“突然,俄軍坦克的引擎咆哮起來,俄軍坦克手想開到一個視野更開闊的地點,以鎖定我們的位置。它終於現身了,是一輛T-34,它慢速行駛,邊走邊向我們的方向連續開炮。‘莫里茨’對準這輛T-34開了第一炮,曳光彈的軌跡顯示炮彈落在目標前方僅2米處。俄國人非常淡定,甚至沒有加速。第二發炮彈已經上膛,等待裝彈的時間好似有一輩子那麼漫長。當第二發炮彈出膛時,T-34的側影幾乎從谷地邊緣消失了,我們一時間無法判斷是否命中。當坦克僅剩炮塔露出谷地邊緣時,我們心中準備迎接另一次打空的失望,此時坦克的艙蓋打開了,一個俄國坦克手從裡面爬出來,一頭栽到地上,隨後炮塔裡竄出一團火焰,伴以濃煙,整輛坦克都燃燒起來,直接命中!

“我們沒時間慶祝勝利,幾乎與此同時第二輛俄軍坦克沖向谷地,將炮口指向我們,它開得不快,只用機槍開火,那是一輛KV-1。不久,這輛坦克停下來,用主炮打了兩三發炮彈,接著繼續往前開,再停下,再開炮,此時它距離我們大約1500米。‘莫里茨’轉移到另一個地點停下——這就是自行火炮相比牽引式火炮的優勢,它可以隨時轉移陣地。那輛KV-1已經被套進了瞄準具鏡頭,它的炮口也對準了‘莫里茨’。俄國人搶先開炮,連續打了好幾炮,但在他們能夠命中我們之前,‘莫里茨’的炮彈就已經終結了目標。兩個伊萬從KV-1裡跳出來,逃向對面的山坡。‘莫里茨’退回到開火位置後方的斜坡上,這樣俄國人就看不到它了。

■ 一個“埃米爾”的車組成員在他們的座車上拍攝了一張全家福,駕駛員從裝甲塔頂部艙口探出頭,另外4名成員站在戰鬥室內,注意炮管上的擊殺環。

“不久,另一輛T-34快速開進谷地,開到那輛癱瘓的KV-1旁邊,車組成員從裡面跳出來,在兩輛坦克之間忙活起來,直到兩輛坦克都開始緩緩移動時,我們才意識到俄國人想把受損的KV-1拖回去,但沒開出多遠就拋錨了,伊萬們又忙活起來。連長命令‘莫里茨’重新進入開火位置,使用高爆彈伺候這些俄國人,第一炮打遠了,第二炮又打近了,第三炮正中T-34的屁股,幾秒鐘後就冒出火焰和濃煙,我們在1500米距離上用高爆彈消滅了一輛T-34!

“幾個小時後,俄國人再次派出一輛T-34繼續努力拖走KV-1,結果也被‘莫里茨’打著了。三個鐵傢伙歪歪斜斜地聚在一起,我們猜想燃燒的T-34會不會把KV-1也引燃了呢?顯然對面的俄國指揮官也有這種擔憂,他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派出了第三輛T-34前來拖曳KV-1!俄國坦克手跳下車,像前兩撥人一樣將鋼索套在KV-1車體上。

“自從‘莫里茨’開回先前的開火位置後,就一直受到谷地對面射來的炮火的攻擊,起碼有10輛俄軍坦克在向我們開火,但距離太遠了,所有炮彈都偏離目標甚遠。當然,有1輛俄軍坦克有可能給‘莫里茨’構成威脅,就是那輛正在拖曳KV-1的T-34,但是‘莫里茨’僅用1發炮彈就把它變成一朵燦爛的火焰之花。

■ 1942年秋季,第521營的一輛“埃米爾”在南俄草原上的留影,右上角的小圖展示了該車炮管上的戰果標誌,它已經在戰鬥中擊毀了數十輛蘇軍坦克。

“現在‘莫里茨’該撤退了,它不可能在俄軍面前轉向調頭,那樣會暴露脆弱的側面,它只能用倒擋慢慢退回去,我們都希望它能挪動得快一點,因為俄國人的炮彈隨時都可能擊中它。只需再後退10米就可以進入安全位置時,一枚炮彈落在‘莫里茨’前方,激起一團煙塵,5米…3米…,馬上就要安全了!此時,有一枚炮彈呼嘯而至,打在履帶上被彈開了,沒有造成什麼損傷。

“在這次交戰中,敵人損失了5輛坦克,他們有些承受不起了,對面沉寂下來,僅有1輛坦克從山脊上駛過,但根本不敢再靠近谷地。”

■ 上兩圖為“埃米爾”的車組成員在戰鬥間歇進行休息,注意炮管上的擊殺環。

這份戰地報告充分展示了“埃米爾”的優勢,它的128毫米火炮可以在1000米以上的遠距離上準確擊中蘇軍坦克,並且足以擊毀像KV-1這樣的重型坦克。就在這次戰鬥兩天后,第521裝甲殲擊營面對蘇軍的另一次進攻時,“莫里茨”和“灰熊”聯手創造了在5分鐘內擊毀14輛蘇軍坦克的佳績。在三天的戰鬥中,德軍總共擊毀了49輛蘇軍坦克,其中第521營包辦了其中的29輛,大部分來自3輛大口徑自行火炮的遠端狙殺。

■ 上兩圖為1943年1月被德軍遺棄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埃米爾”和I號坦克殲擊車,它們都屬於第521裝甲殲擊營。

在1942年餘下的時間裡,2輛“埃米爾”隨第521營繼續向東進軍,抵達斯大林格勒城下,最後作為第6集團軍的一部分陷入了蘇軍的包圍。在1942年11月2日和11月12日的第521營兵力報告中,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仍處於可以作戰的狀態,當時該營還有3輛I號坦克殲擊車和7輛不明型號的76.2毫米自行火炮。在12月2日的報告中,還有1輛128毫米自行火炮可用,另有3輛I號坦克殲擊車和3輛76.2毫米自行火炮可以作戰。根據德軍的記錄,2輛“埃米爾”全部在1943年1月毀於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其中1輛被蘇軍繳獲,當時它的炮管上塗繪了22個擊殺環。這輛“埃米爾”後來被蘇軍作為戰利品運回後方,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是唯一存世的128毫米自行火炮。

■ 一輛“埃米爾”被蘇軍繳獲後作為戰利品運回後方,與其他繳獲德軍車輛一起公開向民眾展示。

■ 這幅照片可能攝於1944年冬季,被繳獲的“埃米爾”停在一片雪地裡,它旁邊是一輛“灰熊”突擊炮。

■ 今日保存在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內的“埃米爾”,旁邊是一輛“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

關於2輛128毫米自行火炮的作戰經歷還有另一種說法,它們被各自分配到第521裝甲殲擊營和第2裝甲師第38裝甲殲擊營,前者於1943年1月損失於斯大林格勒前線,後被蘇軍繳獲,後者則在1944年中期毀于蘇軍空襲。

■ 上三圖是戰爭網游《戰爭雷霆》中“埃米爾”自行火炮的電腦效果圖,在細節表現上非常到位。

■ 上兩圖是模型愛好者製作的“埃米爾”128毫米自行火炮的模型。

瞭解更多二戰德國軍事技術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有序乘車:圖解二戰德國公路車輛鐵路運輸分級制度及標識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桶中乾坤:二戰德軍20升軍用油桶圖鑒

開到荼靡:圖解二戰德軍Sd.Kfz.123“山貓”偵察坦克(上)

開到荼靡:圖解二戰德軍Sd.Kfz.123“山貓”偵察坦克(下)

“崎峻軍史週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