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幸福不過是圍在父母身邊包餃子

(今天早上才發現昨天是立冬, 北方立冬也要吃餃子。 正好今天比較忙, 省得晚上不及發, 早上先發了, 還能算配合立冬哈。 )

人的飲食習慣十幾歲前就形成了,

以後無論走到哪兒, 在哪裡住再久, 也改不了這個習慣。

小編就是個土蛋, 雖然四海五洲也去了不少地方, 但喜歡饅頭不喜歡洋麵包, 喜歡大餅不喜歡洋披薩, 喜歡茶水不喜歡洋咖啡, 喜歡醬豆腐不喜歡洋乳酪, 喜歡陳醋不喜歡洋紅酒。

當然, 最喜歡的還是餃子。

單從吃餃子這點看, 自己是正宗北方人。 北方風俗, 從“初一餃子初二面”, 到催生餃子、頭伏餃子、立冬餃子、臘月二十三小年餃子, 直到除夕晚上餃子, 一年中喜慶節日, 大事小情, 好似沒有更好的慶祝方式, 吃一頓餃子便是對五臟廟的最高犒勞了。

難得的是, 自己從小從來沒膩過吃餃子。 到外地工作後, 每次回家, 媽不用問, 一定給包一頓餃子。

當年的老百姓, 平日裡連白麵也難得吃上幾次, 更別說肉了。 餃子連白麵帶菜肉的, 自然是平民百姓的佳餚了。

馬三立的相聲有一段吃餃子的, 少馬爺馬志明小時候過年鬧著吃餃子, 馬三立被逼得沒法子了, 就說, “咱包, 缸裡不是有面麼!”他老伴接了句, “有面, 棒子麵!”真是想笑也笑不出了。

小時候家裡倒不至於都是棒子麵, 但真正純白麵也少, 那時我們叫“富強粉”。 經常吃的面叫“標準粉”, 也叫“八五粉”。 聽說是因為面裡只有百分之八十五是白麵, 其它是什麼則始終沒搞清楚。

因此, 那會兒包餃子都用“標準粉”, 捨不得用“富強粉”。 只有過年或極重要的節日, 才能吃到真正的白麵餃子。 現在想起餃子盛在盤子裡水靈靈、白生生的樣子,

嘴裡的唾沫還能馬上湧出。

那時肉也憑票供應。 每人每月只有幾斤。 每次去買肉都要從一張肉票上撕下個幾兩。 要是這比郵票還小的肉票不幸在路上丟了, 得了, 至少一個禮拜別吃肉了。 到了臘月, 這點肉就要攢著年底吃了。 從臘月初一盼到二十三過小年。 什麼“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自己倒不感興趣, 最想著二十三和三十晚上的餃子。

平時的餃子大都是瓜菜餡。 夏天韭菜餡居多, 因為韭菜便宜, 當然西葫蘆倭瓜什麼的也有。

進了冬天, 當家菜就是大白菜了。 幾百斤大白菜至少吃三、四個月。 剛立冬時, 吃著剛下來的白菜還水靈清香, 到年底的白菜就象垂暮的老人臉, 爬滿了皺紋。 即使煮出來, 咬在嘴裡也乾巴巴的。

但全用韭菜作餡又太貴, 只好在白菜為主的餡里加上一把韭菜。 就是這一把韭菜, 那獨特的香味卻是記憶中無法替代的美味。 再加上菜和肉的比例也不似平時極大地傾向前者, 這頓餃子真是做夢夢見都要笑醒了。

直到今天, 所謂的好東西也吃過不少了, 卻總找不到那個感覺。 總覺得還是那時的過年餃子香。 儘管那時的餡裡放香油都是數著滴, 如今卻是聞到香油味多了嫌膩。

我家的慣例, 三十的餃子要吃兩頓。 中午吃一頓葷的, 午夜十二點要吃素餡的。 所謂素餡, 不能有一點葷腥在內, 所以肉絕對不能有。 不過, 即使無肉, 那素餡又是另一種味道, 絲毫不遜於有肉的餃子, 甚至更香。

早早的, 媽就把所需配料準備齊全。

白菜、胡蘿蔔、香菜、紅白粉皮、香乾、麵筋、腐竹、木耳、香菇, 加上雞蛋, 每樣都要切得粉碎, 用麻醬、醬豆腐汁和香油拌在一起。 看上去就紅白黃綠黑五色雜陳, 聞起來勾人饞蟲。 因為沒有肉, 吃生的並沒關係, 所以每次和了餡, 我都生著嘗一口。 那是別樣的清香, 沁人心脾。

記得太座第一次去家裡過年, 曾問起自己素餃子是什麼餡的。 我順口答道, “白菜的”。 等素餃子端上桌一嘗, 太座嗔怪道, “你居然騙我是白菜餡的。 ”不禁蕪爾。

據老人們講, 新舊年相交的子時吃素餃子, 是為了下一年素素淨淨, 無病無災。 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吃。 大概自己既愛吃, 又聽話, 所以這麼多年來, 素餃子自己吃得最多。

那時要求真是很少, 只求平安過一年就算福報了, 也不求升官發財之類的。可不象笑話裡說的,兩人互相拜年。一個道:“您日進鬥金!”那位就不樂意了,“別限數兒!”嫌先前那人說的少了。

現在長大了,離家了,再想想,即使是當年,餃子也未必比得上年夜飯的雞鴨魚肉更令人垂涎。之所以令人不忘,一半原因還在包的過程。

其實包一頓餃子,實在是麻煩。從洗菜、切菜、剁肉、和麵、拌餡這些準備工作到擀皮、包、下鍋煮,全家齊上陣也要忙上半天。但大家都樂此不疲,並沒人說因此便省了這頓餃子吧。至少自己是盼著這個時刻的。看著一個個餃子皮從手下飛出、一個個元寶似的餃子被擺好,一股暖暖的感覺便在胸中彌漫開來。咬開第一個出鍋的熱餃子,香氣就伴著幸福鑽進心裡。

也許再過幾百年,洋人也領會不到為什麼中國人會喜歡這麼麻煩的一種食品。只因我們已經在這上面附加了太多的感情。

時代不同了。過年的食品也越發豐富起來,但這傳承了不知多少年的餃子卻仍是最愛。吃上一口,閉上眼,便如回家了一般。

人生的幸福,原來就是這麼簡單,不過是圍在父母身邊包餃子而已。

也不求升官發財之類的。可不象笑話裡說的,兩人互相拜年。一個道:“您日進鬥金!”那位就不樂意了,“別限數兒!”嫌先前那人說的少了。

現在長大了,離家了,再想想,即使是當年,餃子也未必比得上年夜飯的雞鴨魚肉更令人垂涎。之所以令人不忘,一半原因還在包的過程。

其實包一頓餃子,實在是麻煩。從洗菜、切菜、剁肉、和麵、拌餡這些準備工作到擀皮、包、下鍋煮,全家齊上陣也要忙上半天。但大家都樂此不疲,並沒人說因此便省了這頓餃子吧。至少自己是盼著這個時刻的。看著一個個餃子皮從手下飛出、一個個元寶似的餃子被擺好,一股暖暖的感覺便在胸中彌漫開來。咬開第一個出鍋的熱餃子,香氣就伴著幸福鑽進心裡。

也許再過幾百年,洋人也領會不到為什麼中國人會喜歡這麼麻煩的一種食品。只因我們已經在這上面附加了太多的感情。

時代不同了。過年的食品也越發豐富起來,但這傳承了不知多少年的餃子卻仍是最愛。吃上一口,閉上眼,便如回家了一般。

人生的幸福,原來就是這麼簡單,不過是圍在父母身邊包餃子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