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

為什麼有些人總嚷嚷著逃離城市, 有些人卻可以安然自得?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就在於:“思維定勢”。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擺脫體制化的過程, 這個“體制化”不僅僅是我們身處的那個“單位”, 更是我們內心裡面無數的“監獄”, 無數的“思維定勢”。

前些年《哈佛商業評論》提出過一個概念, 叫做“職場囚徒”。

說的是一部分人既無法在職場中提升自己, 又不願承擔跳槽風險的情況。

原因也是因為“思維定勢”。

那麼, 要怎麼更新這種思維, 做到不逃避, 迎面突破現狀呢?

1.“希望感”

1991年, 著名心理學家查理斯·斯奈德(Charles Snyder)提出了他的希望感理論(Hope Theory)。

他認為希望感包括“意志(agency)和策略(pathways)”這兩個成分, 一個有希望感的人不光要有意志去實現自己希望的目標, 更要有一些實現自己目標的策略和方法。

希望感理論(Hope Theory)認為, 希望感並不是一種心靈雞湯或者是讓大家愉快的一種感覺, 而是一種動態的認知動機系統(Dynamic cognitive motivational system)。

由此可見, 希望感首先是我們的認知, 然後才會有我們要的情緒反應。

與希望感有關的認知主要是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s)。 希望感能夠讓我們去不斷地進步並得到提升;而那些具有學習目標的人, 更可能去形成一種長期的、穩定的行動策略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並且隨時觀察自己的進步, 從而不偏離行動的方向。

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 學習目標與我們的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2. “動力定型”

動力定型, 簡單來說就是“習慣的力量”。

依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幾個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 我們不難發現, 其實, 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而這種優勢的形成, 靠的絕不是三分鐘熱度, 而是多年如一日的堅持, 堅持久了, 努力則將失去就會變成吃飯喝水這般稀鬆平常。

巴甫洛夫認為, 動力定型是人的習慣的生理基礎, 恰恰是源於各種習慣的養成, 人才會不用花費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動維持下去。

比如, 你不需要去想, 早上起床從穿衣到洗臉等一系列活動就可以順利進行, 並且你從來不會感覺到累。

利用這種規律, 你大可以把很多事情變成自己的習慣, 在你不知道往哪裡走的時候,

你完全可以將一些事情固定下來成為習慣, 比如早起、比如讀書、比如寫作, 等等。 這些習慣說不定就會在日後給你帶來積極的改變。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 “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 ”

沖不沖地破, 就看你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