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見清心白馬湖

●做好水文章, 走出綠色路

如今的白馬湖, 一湖碧波如鏡, 兩岸風光旖旎, 可在多年前, 由於圍網養殖、漁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污水匯入等原因, 白馬湖水域面積銳減至42平方公里, 水質惡化自淨能力下降, 船難行人難住, 成了周圍居民口中的“白馬大溝”。

2010年, 淮安市委市政府啟動白馬湖生態修復工程, 一場轟轟烈烈的“興水之戰”正式打響。 2013年, 白馬湖成為國家15個重點保護湖泊之一, 邁入國家級生態名湖行列。 2015年, 又躋身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 經過7年時間的不懈努力, 白馬湖成為湖泊生態修復的“江蘇樣板”。

退圩還湖、清水入湖、清淤淨湖、生態養湖, “四湖”工程讓“葦綠荷紅、水清魚肥”的魅力白馬湖逐步呈現。 如今的白馬湖, 處處能感受到生態的“匠心”:沿湖水生植物綿延47.4公里, 涵養林選擇淺根系植物以防止破壞水土, 生態排水溝“立竿見影”……目前湖區水質總體穩定在III類水標準, 核心區達到Ⅱ類, 白馬湖生態安全穩步提升, 水體自淨能力不斷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 “保護優先, 適度開發”是白馬湖保護開發的主基調, 為此, 淮安先後編制完善環境保護、生態景觀、旅遊交通、環湖高效農業等專項規劃, 前後經歷13輪修改, 最終確立了生態治理和保護開發的主題。 目前, 在白馬湖32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內沒有一個工業企業, 岸邊看不到聚集的房屋,

有的只是成片的涵養林和寬闊的環湖路。 未來, 將繼續以“生態休閒”為基本定位, 形成以文化創意、養生養老、度假休閒、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產業佈局, 支撐和帶動白馬湖區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打好生態牌, 構建新格局

到過白馬湖的人, 都會為這裡的天然生態美而悅目, 為她的鐘靈毓秀而動情。 水質清澈、鷺鳥翩飛, 良好的生態已成為白馬湖最閃亮的名片。 作為規劃建設中的國家重要湖泊生態涵養地和長三角休閒度假目的地, 白馬湖旅遊度假區緊緊圍繞“生態保護、生態涵養、生態旅遊”的基本功能, 通過構建包括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農業公園、水上中央公園、水利風景區、旅遊度假區的“四園兩區”格局, 將旅遊資源開發真正融入生態環境的建設中,

打造出生態旅遊新標杆, 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好路子。

2016年5月, 亞洲最大的複合型彩色森林公園——面積12000畝的白馬湖森林公園正式開園迎客, 藍莓園、紅葉穀一期、菊花園等景點相繼對外開放, 成功舉辦“楓華正茂、莓好未來”與“菊頌白馬”等公益活動, 白馬湖生態旅遊度假區正以“生態自然”為核心特質, 將“一見清心”作為旅遊發展品牌形象定位, 不斷完善旅遊基礎配套, 豐富旅遊產品開發。 如今, 白馬湖菊花展已成為淮安旅遊重要的名片之一, 景區累計接待遊客量已突破100萬人次。

依託生態優勢, 白馬湖未來的產業規劃路徑也逐漸清晰。 以清秀彩林、生態涵養、濱水養生、生態農業、水上娛樂為主要體驗功能的休閒、保護、度假、體驗、娛樂片區是未來白馬湖生態旅遊度假區的核心引爆點和產業發展區。

片區內既有以觀花品果、彩林觀色為主打的生態景觀項目, 也有以生態保護、生態涵養為宗旨的環境保護專案;既有以鄉村度假、美食餐飲為主題的李莊漁耕驛站, 也有以高效農業、田園體驗為內容的田園綜合體。 邁入新的發展時期, 隨著房車營地、卡丁車基地、水上垂釣基地、中草藥養生產業園、四季採摘園等一批社會化項目的開工建設, 白馬湖將逐步實現“納湖入城”總體部署, 以湖區的融合式發展, 全力打造淮安新的生態旅遊經濟增長極, 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實現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雙贏。

■記者 管豔 通訊員 陳忠竹 張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