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雙十一”的問題,為什麼淘寶、京東一統天下?

“雙十一”、電商與交易費用華說

一年一度, “雙十一”又來了。 在這個以“購物”為主題的人造節日裡, 最為風光的, 自然是電商們。 不過,

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 同為電商, 其實也是苦樂不均, 幾家歡樂幾家愁。 “雙十一”的盛宴, 大抵是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全國性電商的盤中餐, 那些偏居一隅的地方性電商, 只有在一旁咽唾沫的份, 默默地“羡慕妒忌恨”。

手頭的一份報導, 來自於新華社。 報導說, 官方統計資料顯示, 2013年全年內蒙古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為710億元, 其中網路零售交易額僅為50億元。 但是, 內蒙古淘寶賣家僅2012年的網路零售交易額就高達160億元。 與這抽象的數字相比, 具象的典型案例顯然更為直觀。 “原產地直供網”2013年5月正式上線, 主事者試圖通過這個網站搭建起內蒙古自有電商平臺。 但由於流覽量和訂單數稀少, 最終不得不放棄;宜齊網購商城是內蒙古本土較大的電商平臺,

自2012年6月28日正式上線以來已投入了1000多萬元, 到現在還沒有實現收支平衡。

如上的一幕並非孤例。 與內蒙古一樣, 其他省區市地區性電商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湖南網上購物付出去和收進來的人民幣比值為9∶1, 甘肅省的比值達到了17∶1, 地方電商業呈現明顯的“逆差”格局。 山東、湖北等地區性電商亦是如此。

不言而喻, 相較于全國性電商的火爆生猛, 無論是在人氣還是交易金額上, 地方性電商可謂“慘澹經營”。 也不言而喻, 正是前者的生猛, 造成了後者的慘澹。 因為兩者的不同境遇, 是消費者“用腳投票”, 不對, 是用滑鼠投票的結果:消費者選擇了全國性電商而不是地方性電商。 換言之, 在爭奪消費者的競爭中,

全國性電商將地方性電商斬于馬下。 那麼, 是什麼造成了全國性電商的勝出?

這個問題, 其實是問, 為什麼全國性電商能夠吸引消費者?答案並不複雜。 顧名思義, 全國性電商做得是全國的生意, 因而其網路平臺上集聚著來自全國的商品;地方性電商專注本地市場, 其網路平臺上商品, 以地產商品為主。 從商品品類上, 前者比後者要多, 多的多。 此其一。 其二, 全國性電商平臺上的聚居著全國的賣家, 地方性電商平臺上則大抵是本地商家。 賣同樣商品的商家, 前者的數量比後者多, 多的多。 正是這兩個“多”, 讓全國性電商平臺俘獲了消費者的“芳心”。

第一個多, 即商品的品類多, 對消費者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無論是天南還是地北的物品,

消費者在同一個平臺即可 “一網打盡”, 而不必登錄一個個地方性電商平臺。 為什麼那麼多知名品牌的企業, 在開設自己的官方網店的同時, 依然要在這些全國性電商平臺上開設網店?原因就在於此:消費者沒有精力和興趣去一家家地打開它們的官方網店, 而在全國性電商平臺上, 可以一站式的予以解決。 從經濟學上說, 如此多商品的集聚在一個電商平臺上, 可以大幅地節省了消費者的尋找、搜索的費用。 很顯然, 在這方面, 全國性電商要遠勝於地方性電商。

第二個多, 即賣同樣物品的賣家多, 對消費者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更低的價格!因為賣者越多, 賣者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 在賣者這方面, 市場競爭的勝負準則是“價低者勝”,

同樣的物品, 價格越低越有競爭力。 作為的買者的消費者, 則可以從中受惠。 很顯然, 賣家之間的競爭, 全國性電商平臺遠比地方性電商平臺激烈。

這是說, 相比地方性電商, 全國性電商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商品品類, 更為合宜的價格, 消費者何去何從, 豈非一目了然!從本質上說, 電商平臺其實是一個物品、買家、賣家的集聚之地。 這三者相輔相成, 互為促進。 物品集聚在一起, 吸引了眾多的買家, 讓更多的賣家看到了商機, 加入其中, 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物品的供應, 於是乎吸引了更多的買家前來, 又讓更多的賣家聞風而動……如此形成所謂的“馬太效應”, 其結果, 就是若干家全國性電商平臺瓜分整個市場, 不會給地方性電商留有生存空間。

另起爐灶建設什麼地方性電商,想要和全國性電商平臺“錯位競爭”無疑是天真的。無他,想錯也錯不開,因為全國性電商平臺覆蓋了整個市場,而且無論是商品種類、價格、物流配送以及售後服務,均遠在地方性電商之上。君不見,這些全國性電商平臺如今已然紛紛下鄉,將觸角深入到了偏僻的農村!是的,對於想要推廣地方特色產品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明智之舉,不是重新搭建所謂地方性電商,而是在這些全國性電商平臺上,開設地方性特色的網店才是上策。

有趣的問題來了。在全國性電商的普覆之下,地方性電商沒有生存空間,但為什麼線上下的現實世界裡,龐大的商圈或者購物中心的輻射範圍內,依然有那麼多的中小商店可以生存,甚至活得頗為滋潤?物理局限的不同是一個原因。因為再大的商圈或者購物中心,其經營面積有限,因而可以陳設的物品有限,因而在輻射範圍內的中小商店可以拾遺補缺,錯位競爭。而借助於互聯網技術,電商平臺的“經營面積”近於無限,可容納的商品近於無限,全國性電商沒有給地方性留下足夠生存的市場空間。

放寬視野,從社會的角度看,“實體商店+消費者實地購物”是零售的一種“生產方式”,“電商+快遞”也是零售的一種“生產方式”。沒有疑問,在包括搜尋費用在內的訊息費用這一塊,電商要比實體商店大幅節省;而每一個消費者為購物而花費在路上的交通、運輸時間和費用加總起來,也無疑比通過快遞集中地專業化處理要高得多。因此,與 “實體商店+消費者實地購物”相較,“電商+快遞”的生產方式,其社會交易費用比前者是大幅下降了。從經濟學看,社會交易費用的下降,幾乎是經濟增長的同義詞。這,也正是“雙十一”為代表的網路購物興起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2014/11/11

另起爐灶建設什麼地方性電商,想要和全國性電商平臺“錯位競爭”無疑是天真的。無他,想錯也錯不開,因為全國性電商平臺覆蓋了整個市場,而且無論是商品種類、價格、物流配送以及售後服務,均遠在地方性電商之上。君不見,這些全國性電商平臺如今已然紛紛下鄉,將觸角深入到了偏僻的農村!是的,對於想要推廣地方特色產品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明智之舉,不是重新搭建所謂地方性電商,而是在這些全國性電商平臺上,開設地方性特色的網店才是上策。

有趣的問題來了。在全國性電商的普覆之下,地方性電商沒有生存空間,但為什麼線上下的現實世界裡,龐大的商圈或者購物中心的輻射範圍內,依然有那麼多的中小商店可以生存,甚至活得頗為滋潤?物理局限的不同是一個原因。因為再大的商圈或者購物中心,其經營面積有限,因而可以陳設的物品有限,因而在輻射範圍內的中小商店可以拾遺補缺,錯位競爭。而借助於互聯網技術,電商平臺的“經營面積”近於無限,可容納的商品近於無限,全國性電商沒有給地方性留下足夠生存的市場空間。

放寬視野,從社會的角度看,“實體商店+消費者實地購物”是零售的一種“生產方式”,“電商+快遞”也是零售的一種“生產方式”。沒有疑問,在包括搜尋費用在內的訊息費用這一塊,電商要比實體商店大幅節省;而每一個消費者為購物而花費在路上的交通、運輸時間和費用加總起來,也無疑比通過快遞集中地專業化處理要高得多。因此,與 “實體商店+消費者實地購物”相較,“電商+快遞”的生產方式,其社會交易費用比前者是大幅下降了。從經濟學看,社會交易費用的下降,幾乎是經濟增長的同義詞。這,也正是“雙十一”為代表的網路購物興起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2014/11/1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