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老人接連“走丟”兩個孫女,所有父母都該看看

瞭解後發現, 情況原來是這樣的:10月21日上午, 貴州銅仁思南縣某公安局, 一隊巡警人員在街邊發現一個2歲的小女孩在路邊哭。

孩子太小了, 問她什麼都不知道。 特警隊員就只好將女孩帶到崗亭, 並派人在周圍搜索她的家人。 很快發現有一位母親在尋找自己的孩子, 果然找的正是這個2歲的小姑娘。 事情這才清楚了。

原來是七旬外公帶著兩個孫女趕集。 集市裡人太多了, 大孫女貪玩,

跑得太快, 一晃眼就跟丟了。 老爺爺趕緊跟上去, 找著了老大, 並緊緊守著她。 可一轉身, 小的又不知道哪裡去了。 老人帶孩子真不容易。 幸好最後孩子找到了。 不然這位老爺爺接下來的日子會有多難熬, 簡直無法想像。 這樣想一想, 忽然覺得很心酸。

1、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 似乎老得特別快

在中國, 很多家庭裡都有一個或者兩位幫忙帶孩子的老人。 有的家庭, 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同時上陣。 老人帶著小孩子, 鶴髮童顏, 兒孫繞膝, 那樣天倫之樂的畫面的確美好。 然而, 若年輕父母把帶孩子的大部分擔子都撂給老人, 老人們究竟承受了什麼?

前不久, 遇到一位阿姨。 印象中, 她是個優雅的女人, 精氣神也非常好。 然而在給自己女兒帶了幾年孩子後,

明顯地老了。 為子女幫忙帶孩子的老人, 似乎老得比別的同齡人還要快些。 頭髮白了大半, 眼尾紋層層疊疊, 滿臉的疲憊神色, 令人莫名的心疼。

她當時手裡牽著4歲多的小男孩, 正跟路遇的熟人打聽孩子濕疹到底該怎麼治。

小男孩很調皮, 自己往前跑了, 她就趕緊去追, 只給一眾人留下一個非常吃力的背影, 越來越遠。

我媽也曾給我帶過兒子。 有一天, 兒子午睡時候, 從床上一個翻身摔地上了。 幸好有蚊帳都兜住了, 兒子並沒真正摔著。 可我媽當時陪睡在邊上, 混沌中聽見響動嚇了一跳, 猛地起身去撈小傢伙, 不成想太過於著急, 起身太猛, 一頭紮到地上, 半天沒緩過神來。 得知這件事後我後怕了好久。 我說:您這麼著急幹嘛!孩子嫩摔不著, 您可經不起摔啊。 我媽瞪了我一眼:你懂啥?帶個孩子責任有多大?!遲鈍如我, 後來才算是理解了我媽。

孩子能夠平安健康, 是老人們唯一的期待。 最怕的是萬一有個什麼狀況出現。 然而, 總有萬一會出現。 就在不久前,

我家附近的一個社區裡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是社區裡的一家租戶。 年輕父母都在外頭上班, 孩子交由奶奶帶。 怎料那天下午奶奶做衛生的時候, 2歲的孫子不幸從8樓跌落, 當場就沒了呼吸。 還是好心的鄰居呼喊, 埋頭做家務的奶奶才聞聲下樓。 老人家跑到樓下, 當時就跪地不起了。

2、他們圖什麼?只是為了愛

一個媽媽群裡,某位年輕的媽媽抱怨:婆婆簡直就是回奶神器啊太煩了,整天說這個說那個。這一下引爆了媽媽們的各種吐槽,無一不是對於婆婆媽媽們帶孩子的各種意見。顯然,我們對隔代教養有太多成見。

比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意外,很多老人情願用電視、用各種妥協哄騙去安撫一個小小孩乖乖地待在那裡。比如,為了盡可能好地對兒女有所交代,孩子稍微打個噴嚏他們就可能找急忙慌地抱著孩子送醫院。比如,為了看到孩子的笑臉,他們時不時會打破年輕爸媽定下的規則,偷偷地給孫子孫女買些糖呀玩具啥多塞點兒零花錢呀什麼的,等到兒女回到家,還要再承受兒女的指責。

是的,沒錯,我就曾經這樣彆彆扭扭地抱怨過。認為自己瞭解了一些育兒知識,總也看不上老一輩帶娃的方式。於是對於我媽照顧我兒子的方式,我頗有微詞。直到有一天,我把我媽給惹毛了,把我劈頭蓋臉罵了一頓:有本事你自己帶啊?!我這才舒坦了,也才開始反省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態度。是啊,老人家沒有任何義務為我們帶孩子。他們身體上心理上都在日益衰敗下去。

夜裡睡眠越來越淺。孩子稍微哭鬧,他們可能一夜都無法入眠了。他們本來可以清清靜靜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為何還要拼了老命地幫忙帶孩子?一位阿姨給了我答案。

說起來,認識這位元阿姨的契機很特別,是在早教中心的講座上。她今年六十多了。為了更加科學地養育孫女,每逢有各種育兒講座專家課堂她都會去。去的時候還拿著小本本,一字一句記得清清楚楚。我問她,阿姨您這是何必呢?阿姨歎道:自己的閨女自己疼啊。對呀,他們圖啥呢?啥也不圖,只是為了愛。

3、對隔代教養的誤解

我們其實對於隔代教養有太多誤解。最常見的誤解有:隔代教養會阻礙孩子的探索和身體發育,慣壞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等等。這些指責著實有些不公平。如果孩子完全任由老人去代,的確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行為問題。但是真正的該受到指責的是誰?是生而不養的父母。

不管父母是出於何種原因,將孩子甩手扔給老人,都無權指責老人的不是,而是該找自己的原因,並且努力爭取早日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至於那些父母白天上班,不得已把孩子交由老人暫時照顧的家庭,他們的擔心顯得更加多慮了。這樣的家庭裡頭,孩子最依戀的人其實仍舊是父母。如果不是,那只說明父母在家裡陪得少了,或者父母陪手機的時間多過了陪孩子。

事實上,父母若做的夠好,老人做的好不好,也沒那麼要緊。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分享過這麼一件事。她跟她的老父親住在一起。父親閑著沒事愛叨叨,甚至故意嚇唬孩子:你媽走了,你媽不要你了。某一天,外公又這麼說的時候,朋友有些不悅地制止道:爸,別這麼說了以後!哪知道6歲的兒子安慰媽媽說:外公就是隨便說說而已,我又不會信的。多給力的小夥子呀!小男孩之所以能夠這麼說,全賴于媽媽平日裡通過專注的陪伴,早早地告訴了孩子一個事實:媽媽是愛你的,媽媽會一直陪著你,不會離開。這樣長大的小孩,很確信:我是被愛著的,不可能被拋棄。那些嚇唬的言詞聽到耳朵裡,不過就是無謂的玩笑話罷了。

事實上,老人帶孩子遠沒有那麼我們想得那麼糟糕。

記得一位媽媽這麼說過:爸爸媽媽上班忙,我大部分時間就是奶奶帶的。現在我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並且很幸福。我從不相信老人慣壞不慣壞孩子一說的。想起小時候和奶奶相依相伴的日子,覺得特別珍貴,心裡頭只有溫暖。

對於孩子而言,年輕父母們往往過於嚴厲了。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反倒能夠起到一個反沖的作用。當孩子不被父母理解,或者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時候,當孩子陷入無助、孤獨甚至絕望的時候,老人的存在,往往就是孩子心靈最好的那劑藥。如小丸子的爺爺對小丸子說過的:

4、老人帶孩子的深遠意義

心理學上有個依戀理論。大意是說,媽媽跟孩子親密依戀,會對孩子的心理乃至整個人格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缺席一個小小孩的成長在3個月以上,就會給孩子帶去無法逆轉的巨大創傷。

如果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將可能罹患嚴重的身心疾病。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我們這片擁有六千多萬留守兒童的土地上,父母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同時且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卻並未大面積爆發心理問題。為什麼?

在我看來,中國老人就是問題背後的答案。當心理學上提到“媽媽”,其實指的是主要撫養孩子的那個人。在中國,這個“媽媽”角色不專門由年輕的母親一人承擔。

對於孩子而言這是好事,因為帶孩子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越多人同時去帶孩子,對孩子的心智發展其實越好。尤其是,若一個母親還未做好當母親的準備,那麼這個母親所缺失的,能夠被其他人(老人)很好地彌補起來。父母缺席時,帶孩子的老人,就是孩子的“媽媽”。他們是孩子可以撒嬌的那個人。是那個會燒好飯菜拼命給孩子夾菜的那個人。是你臨出門還要偷偷往你口袋裡塞好吃的好玩的那個人。是任你百般任性他卻百般溫暖的那個人。正是老人給了孩子生活的照顧,同時也給了孩子心理上的慰藉。

確切說,中國老人是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份額外的、珍貴的大禮。一如網友們這樣說的:

也許最大的問題在於,老人們在以飛快的速度老去。最怕的是父母一直缺席著,孩子只能和老人相依為命。那個小小孩他會很恐懼。任由他再拼命長大也無法抵擋爺爺奶奶老去的速度。如若漫長的成長路上,只有老人是孩子身後支持自己、守護自己的那個人,那麼一旦老人撒手離開,孩子就沒有家了。

所以,親愛的父母啊,不要把養孩子的責任都推給孩子;不要對老人帶孩子的細節過於苛責;永遠不要忘記你自己身為父母的責任。如果可以,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你該做的事。左手牽起你的老父母,他們等你長大,早已白了鬚髮;右手牽起你的孩子,他們等你陪他長大,已經等過了無數個暗夜和白天。

你的在場,才能夠更好地讓愛在一代一代中間更穩地傳遞著,不至於老人的離開和關係的突然斷裂,給孩子帶去無法承載的孤絕。

作者:九月,資深早教從業者,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兩個 孩子的媽媽。

2、他們圖什麼?只是為了愛

一個媽媽群裡,某位年輕的媽媽抱怨:婆婆簡直就是回奶神器啊太煩了,整天說這個說那個。這一下引爆了媽媽們的各種吐槽,無一不是對於婆婆媽媽們帶孩子的各種意見。顯然,我們對隔代教養有太多成見。

比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意外,很多老人情願用電視、用各種妥協哄騙去安撫一個小小孩乖乖地待在那裡。比如,為了盡可能好地對兒女有所交代,孩子稍微打個噴嚏他們就可能找急忙慌地抱著孩子送醫院。比如,為了看到孩子的笑臉,他們時不時會打破年輕爸媽定下的規則,偷偷地給孫子孫女買些糖呀玩具啥多塞點兒零花錢呀什麼的,等到兒女回到家,還要再承受兒女的指責。

是的,沒錯,我就曾經這樣彆彆扭扭地抱怨過。認為自己瞭解了一些育兒知識,總也看不上老一輩帶娃的方式。於是對於我媽照顧我兒子的方式,我頗有微詞。直到有一天,我把我媽給惹毛了,把我劈頭蓋臉罵了一頓:有本事你自己帶啊?!我這才舒坦了,也才開始反省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態度。是啊,老人家沒有任何義務為我們帶孩子。他們身體上心理上都在日益衰敗下去。

夜裡睡眠越來越淺。孩子稍微哭鬧,他們可能一夜都無法入眠了。他們本來可以清清靜靜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為何還要拼了老命地幫忙帶孩子?一位阿姨給了我答案。

說起來,認識這位元阿姨的契機很特別,是在早教中心的講座上。她今年六十多了。為了更加科學地養育孫女,每逢有各種育兒講座專家課堂她都會去。去的時候還拿著小本本,一字一句記得清清楚楚。我問她,阿姨您這是何必呢?阿姨歎道:自己的閨女自己疼啊。對呀,他們圖啥呢?啥也不圖,只是為了愛。

3、對隔代教養的誤解

我們其實對於隔代教養有太多誤解。最常見的誤解有:隔代教養會阻礙孩子的探索和身體發育,慣壞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等等。這些指責著實有些不公平。如果孩子完全任由老人去代,的確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行為問題。但是真正的該受到指責的是誰?是生而不養的父母。

不管父母是出於何種原因,將孩子甩手扔給老人,都無權指責老人的不是,而是該找自己的原因,並且努力爭取早日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至於那些父母白天上班,不得已把孩子交由老人暫時照顧的家庭,他們的擔心顯得更加多慮了。這樣的家庭裡頭,孩子最依戀的人其實仍舊是父母。如果不是,那只說明父母在家裡陪得少了,或者父母陪手機的時間多過了陪孩子。

事實上,父母若做的夠好,老人做的好不好,也沒那麼要緊。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分享過這麼一件事。她跟她的老父親住在一起。父親閑著沒事愛叨叨,甚至故意嚇唬孩子:你媽走了,你媽不要你了。某一天,外公又這麼說的時候,朋友有些不悅地制止道:爸,別這麼說了以後!哪知道6歲的兒子安慰媽媽說:外公就是隨便說說而已,我又不會信的。多給力的小夥子呀!小男孩之所以能夠這麼說,全賴于媽媽平日裡通過專注的陪伴,早早地告訴了孩子一個事實:媽媽是愛你的,媽媽會一直陪著你,不會離開。這樣長大的小孩,很確信:我是被愛著的,不可能被拋棄。那些嚇唬的言詞聽到耳朵裡,不過就是無謂的玩笑話罷了。

事實上,老人帶孩子遠沒有那麼我們想得那麼糟糕。

記得一位媽媽這麼說過:爸爸媽媽上班忙,我大部分時間就是奶奶帶的。現在我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並且很幸福。我從不相信老人慣壞不慣壞孩子一說的。想起小時候和奶奶相依相伴的日子,覺得特別珍貴,心裡頭只有溫暖。

對於孩子而言,年輕父母們往往過於嚴厲了。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反倒能夠起到一個反沖的作用。當孩子不被父母理解,或者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時候,當孩子陷入無助、孤獨甚至絕望的時候,老人的存在,往往就是孩子心靈最好的那劑藥。如小丸子的爺爺對小丸子說過的:

4、老人帶孩子的深遠意義

心理學上有個依戀理論。大意是說,媽媽跟孩子親密依戀,會對孩子的心理乃至整個人格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缺席一個小小孩的成長在3個月以上,就會給孩子帶去無法逆轉的巨大創傷。

如果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將可能罹患嚴重的身心疾病。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我們這片擁有六千多萬留守兒童的土地上,父母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同時且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卻並未大面積爆發心理問題。為什麼?

在我看來,中國老人就是問題背後的答案。當心理學上提到“媽媽”,其實指的是主要撫養孩子的那個人。在中國,這個“媽媽”角色不專門由年輕的母親一人承擔。

對於孩子而言這是好事,因為帶孩子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越多人同時去帶孩子,對孩子的心智發展其實越好。尤其是,若一個母親還未做好當母親的準備,那麼這個母親所缺失的,能夠被其他人(老人)很好地彌補起來。父母缺席時,帶孩子的老人,就是孩子的“媽媽”。他們是孩子可以撒嬌的那個人。是那個會燒好飯菜拼命給孩子夾菜的那個人。是你臨出門還要偷偷往你口袋裡塞好吃的好玩的那個人。是任你百般任性他卻百般溫暖的那個人。正是老人給了孩子生活的照顧,同時也給了孩子心理上的慰藉。

確切說,中國老人是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份額外的、珍貴的大禮。一如網友們這樣說的:

也許最大的問題在於,老人們在以飛快的速度老去。最怕的是父母一直缺席著,孩子只能和老人相依為命。那個小小孩他會很恐懼。任由他再拼命長大也無法抵擋爺爺奶奶老去的速度。如若漫長的成長路上,只有老人是孩子身後支持自己、守護自己的那個人,那麼一旦老人撒手離開,孩子就沒有家了。

所以,親愛的父母啊,不要把養孩子的責任都推給孩子;不要對老人帶孩子的細節過於苛責;永遠不要忘記你自己身為父母的責任。如果可以,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你該做的事。左手牽起你的老父母,他們等你長大,早已白了鬚髮;右手牽起你的孩子,他們等你陪他長大,已經等過了無數個暗夜和白天。

你的在場,才能夠更好地讓愛在一代一代中間更穩地傳遞著,不至於老人的離開和關係的突然斷裂,給孩子帶去無法承載的孤絕。

作者:九月,資深早教從業者,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兩個 孩子的媽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